無論出身於否,讓你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方法

2020-08-09 英雄是被逼出來的

中國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男子成龍,女子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光宗耀祖,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

想法很好,但如果你要是按著老一套的教育模式去教育,你的孩子不會成龍,也不會成鳳。

時代在變,世界在變,你不變就會被淘汰。你被淘汰了,自然孩子也會被淘汰。

那如何把孩子培養成龍和鳳,我覺得有兩點非常重要。

首先你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未來感的孩子,再就是教給孩子學校不教的東西。

只有這樣,不管出身與否,都能贏在起跑線上。

01、拼未來、拼教育、拼人才是最好的拼

美國現在是世界的老大,但中國的GDP規模超過美國只是個時間問題。按照普華永道的預測,中國在2030年的GDP規模會超過美國。

但是美國不會輕易讓中國超過他們,一定會拼命遏制和打壓中國的崛起,而且會是長期的。

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讓國人認識到了科技興國的重要性。

7月29日至31日,去了四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在復旦大學,他說「未來我們拼什麼,就是拼教育、拼人才。」

同時,華為又招了兩名「天才少年」,一個年薪高達201萬,另一個則高達156萬,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重金招聘天才給家長的提醒是:天才越來越被重視。

高薪也吸引了很多海外學生回國,這幾年阿里和騰訊雖然沒有出那麼高的價,但也在招聘人才上敢於大膽出手,所以作為家長的你要思考國際和國內的形勢來判斷未來的趨勢。未來出類拔萃、學習頂尖的專業學生會成香餑餑,工資最高,待遇最好,榮譽最高。

將來的趨勢對人的評價和使用一定是賈伯斯所說的是二進位的。要麼是「天才」,要麼是「白痴」;不是「無與倫比」,就是「毫不靠譜」。

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是抱著讓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出國深造,回來找個好工作。

但華為高薪聘請高薪人才提示家長的思路要調整一下了,還想把孩子送到美國去學習或者國外去學習是否還有必要?讓孩子守在你身邊多好,畢竟祖國就是你的家,還省去了你的擔心。

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其極其重要的。家長對能預判未來,就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未來感的人。

02、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天才

天才是天賦與努力的結合體。也就是說,你要想讓孩子成為天才,先要找到孩子的天賦,再去談如何努力。

有天賦的人是能夠射中別人射不中的靶子,而天才能射中別人看不見的靶子。

有天賦的孩子可以把作業做得又快又正確,而且看起來毫不費力。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天賦,家長的責任就是要發現孩子的天賦,這是家長的天職。

你的孩子你肯定知道他的天賦,老師不一定知道,只要你把孩子天賦找到,你可能就找到了孩子成功的鑰匙,並和學校一起把孩子培養成天才。

家長就是孩子的最好伯樂,你可以成不了孩子的好老師,但你一定要把孩子的天賦挖掘出來。

知道孩子是金子還是鑽石,就知道怎麼去雕刻和加工了。發現一個孩子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如何去培養更重要。

一個孩子有天賦,去做事他會很輕鬆,很容易,也很喜歡去做,並且還能做出成績,家長千萬不要違背孩子的天賦去報什麼培訓班,違背孩子的天賦報學習班,等於就是扼殺孩子天賦。

03、各種補習班,除了累就是費錢

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興趣班,「美術班」「國學版」「書法班」「音樂班」……

 只有這樣家長才覺得,我的孩子應該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了,因為別人報的我家孩子都報了。他家孩子能學,我家也能學。

這樣孩子就真的不會輸在起跑線了嗎?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起相信自我的意識,而不是給孩子報多少興趣班和愛好班。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這愛好完全是出於他的真性情的,這樣才能活的有意思和有意義,追求有意思和有意義的生活,才能過上孩子想要的生活。

還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告訴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讓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人情世故,知道該怎麼能融入這個社會。讓他對人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幫助孩子找到優點和缺點,讓他明白自己能為家裡做什麼,又能為社會做什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正確認識自己的貢獻。

現在的家長特別願意給孩子規劃人生。以前人生規劃很簡單,無非就是上一個最好的小學、中學、大學,完了之後就找工作。你讓父輩給你提建議,要麼考研,要麼考公務員。但現在,這樣的人生規劃很可能會破滅掉,考研之後還是找不到工作。什麼是好工作,越來越難定義。

但是現在的人生規劃應該是充分了解孩子、分析孩子,找出孩子的性格特質與天賦。

然後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孩子的興趣和志向,對孩子的未來的發展道路做出一種預先的策劃和設計。

不能用過去的確定性去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烏爾裡希·貝克等西方學者認為21世紀的社會是「風險社會」。

在這一天來臨之前,家長得設法教育和幫助孩子變成「U盤」式的人——插在哪裡都能用。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和鐵飯碗,只有穩定的能力,到哪都能吃飯。

04、如果你的孩子對科技不感興趣,學習又不太好,就對錢感興趣,那你就把他培養成一個商人,或者按照老闆的標準去培養他。

我們的家長應該學一學猶太人,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和最有錢的民族,他們把財商教育當成人性教育。他們從三歲開始就讓孩子認識錢和錢的重要性,不像中國家長恥於談錢。

小孩3歲時,他們的父母就開始叫他們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時,在父母陪同下,用錢購買簡單的用品。5歲時,讓他們知道錢可以購買任何想要的東西,6歲時,教他們學用儲蓄,培養金錢意識,7歲時,培養他們「錢能換物」理財觀念,8歲時,讓他們知道通過額外工作賺錢觀念,10歲時,教導如何節儉支配用錢。

馬雲曾面試過幾萬名年輕人,他說:任何方面總是第一的孩子,進入社會和工作崗位後,表現得往往不如人意,狂妄自大,心胸狹隘,缺乏團隊精神。

相反,那些各個方面都是中上等的孩子,會在崗位中給老闆驚喜,你批評他,他坦然接受。你表揚他,他很少驕傲。他容易和周圍人打成一片,更有親和力和領導力。」

也就是說,從任正非認人才和馬雲的講話,你就可以看出來,將來要麼你是一個天才,要麼你具有學校教不出來的能力。

未來的社會一定是智商情商和逆商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在的孩子大多都嬌生慣養,沒有經過挫折和失敗。

馬雲說:「30年後,孩子是找不到工作的。因為,你的孩子能幹的,機器人比他做得更好。最缺的就是挫折教育:遇到問題就放棄,碰見困難就求援,遭遇失敗就輕生。所有這一切,皆因沒有激發自我的力量和智慧。」

把你的孩子培養成老闆更需要逆商,這個學校教不了,家長完全可以去教,不能去教,也要去發現培養孩子商業嗅覺,並積極的去支持他。

家長要把那些成功老闆身上所具有的特質和能力總結出來,通過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慢慢就能讓孩子喜歡做老闆,將來到了社會,一旦遇到創業機會,就會馬上開始創業。

05、一定要去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情,或者激勵和激發他去感興趣一件事,這個太重要了。

馬雲12歲的時候由於地理老師講的一個故事,他對英語發生了興趣,並且自發苦學英語九年,沒有這苦學九年,他在20歲的時候也去不了澳大利亞,也打開不了自己的思維,沒有這苦學九年,根本他也沒有機會代表杭州市政府去美國發現了網際網路。

馬雲還有個興趣是最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最需要學習的年代看武俠小說就是「不務正業」,我們從小也看武俠小說,但卻沒有看出馬雲那種境界,通過武俠小說,馬雲把自己變成一個江湖大俠,仗義疏財,懂得江湖的馬雲有了全世界的有用的朋友。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無用的,只要你覺得有意思、有興趣,那就去堅持,將來有一天那些&34;一定會給你的生活帶來驚喜。

莊子對無用說的異常精闢,「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無用之用。」

梁文道也說:&34;

所以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要光看課內的書,課外的書,不管什麼書,就讓孩子去看。

賈伯斯在大學僅僅半年之後就退學了。

退學的賈伯斯很開心,他從此停止一切不感興趣的必修課,開始旁聽那些有意思得多的課,比如書法課。

與光鮮有前途的金融、律師、工商管理等課程相比,書法課就變得「無用」了許多。

直到十年後,賈伯斯在蘋果公司設計第一臺麥金塔(Macintosh)的時候,當年「無用」的書法課才顯示出用處來。

賈伯斯說:「我們不可能從現在這個點上看到將來,只有回頭看時,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

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將這些片斷串聯起來,但你必須相信這些片斷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聯起來。是人生中的』無用』,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所以在孩子教育上,發現他們的興趣尊重他們的興趣,把學校教不了的東西,真正給孩子培養出來,那可真是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這一點家長一定要注意,幫助孩子培養興趣,等於幫助你們家找到了寶藏。

結語:

馬雲認為中國學生不管是處在初中還是高中、學習比較差的學生到了歐美國家基本上都是最好的學生。這和我們中國老師的教書水平、方法及學生的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但中國的&34;實在是太差。

請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

你現在對孩子所有的教育,都是在給孩子打基礎,基礎決定了將來能蓋多高的樓。

相關焦點

  •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向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問了6個關於「人生起跑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如果題目裡的情況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回答「否」則原地不動。第一問: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嗎?一部分學生自信地走出來,臉上掛著藏不住的微笑。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麥子與你分享職場乾貨,你我共同成長。作者:積極的麥子經常會聽到許多家長,包括老師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去跑線上。」然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就會瘋狂地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到最後,搞得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極大地厭惡和排斥。最令人意外的是,絕大多數孩子長大之後,並沒有延續這些興趣,或是養成愛學習的習慣。如果你對此抱有懷疑的態度,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周圍的朋友。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是你輸不起
    21世紀,年輕人的壓力不僅表現在工作和生活層面,更多的體現兒童教育上。有沒有感覺到,時下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拼爹媽」的時代。談到教育,人們常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是畫師,你在上面如何描繪,則由你決定,而孩子最終成長的模樣你也要學會自己承受。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撰文 | 丁玖十年前我回國時,讀到《文匯報》2009 年5月9日刊登的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專家楊東平的文章《奧數熱、擇校熱是不治之症嗎?》。該文批評了在中國膾炙人口的一句口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句違背教育基本規律的口號依然響徹雲霄,成為數不勝數的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座右銘。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自己忙了一天回家後,看到孩子還是不聽話,恐怕無視、生氣,怒吼會是更多父母的選擇吧。就算能靜心的教育,但卻會發現現在的學習知識太過變態,大多數父母甚至在學習上還不如自己的孩子。
  • 你還相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教育口號嗎?
    文/魯鵬程家有兒女,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繃緊敏感的神經,因為很多父母都聽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響亮」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正在努力「實踐」這個所謂的「教育理念」。「起跑線」這個詞,本來是田徑比賽等相關活動專用術語,可現在竟然被「移植」進教育領域,居然還能迷惑住一大批父母,可見其「不簡單」。
  • 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的教育,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語文、數學是一種更要緊的能力,你怎麼能說這個能力需要重視音體美,其他的就不需要重視嗎?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現在這種教育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任何願望良好的能力訓練,到最後都變成了應試工具。素質教育提倡音、體、美,但只要不列入高考項目,根本不會有人重視;一旦列入高考,又一定會走向反面——打個比方,如果體育列入高考,學生一定會問:「考什麼?」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01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 不要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玉田人你說什麼是起跑線?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曾被許多家長視為「至理名言。」然而節目的最後一個環節卻刷新了人們對它的認知。節目組到了一所上海崇明中學,組織了高三學生的「高考衝刺100天誓師大會」,學生在操場上做6道題。如果題目裡的情況你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各位家長也可以代自己的孩子做一下這6道題。
  • 為什麼「不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偽命題」?
    」的完整表述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至今日,它成了中國式教育的招牌式口號,在一部分家長中成為最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而不惜窮其所有去踐行。「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邏輯前提是另外一句同樣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號,叫做「知識改變命運」。因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怕孩子的命運被改變得慢,或者怕改變得不夠徹底,因此有人進一步提出諄諄警告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德國的教育:輸在起跑線上,沒關係
    咱們很多家長都說一句話,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定要讓孩子們有更高的起步平臺,所以從小就逼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培訓班,也不問問自己孩子喜不喜歡!反正就讓他們去學畫畫,學鋼琴,學書法,學各種各樣的東西。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道出了多少顧佳式的教育焦慮
    二十世紀以來,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直深深紮根在中國父母的心裡,融化在他們的血液裡,落實在他們的行動上。從五花八門的奧數班、強化班、全科輔導班等學科類輔導,到鋼琴、舞蹈、演講、吉他等興趣技能培養,再到讓孩子出國遊學、各種冬夏令營的實地體驗,家長們砸鍋賣鐵、大房換小房等操作,也要讓孩子不能落後於人的瘋狂,不禁讓人心生感慨。
  • 影視賞析:《起跑線》贏在起跑線,輸在自己心!
    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 鄭強教授: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教育孩子成為了許多家長的一大難題,對於這些家長來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了讓自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起步早,不斷地逼迫孩子去學習,但這樣做真的正確嗎?在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身為網紅校長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在現場演講時,又再度爆出金句表示:「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所以,中國家長眼中的教育就是學業水平的出類拔萃,充其量拓展到音樂、美術等技能的獲得,關於道德品質修養的教育卻被廣泛忽略,生活能力的養成教育更是無人問津。這些觀念自然催生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中國式教育的「金科玉律」。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真的好嗎?印度電影《起跑線》,講了一對在平民區做生意發了大財的富人夫妻,為了讓女兒上知名的私立幼兒園,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想盡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辦法。
  • 調查:體育納入中考 農村考生會否輸在第二起跑線上
    調查:體育納入中考 農村考生會否輸在第二起跑線上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李雙溪、袁汝婷)時下,「小胖墩」「眼鏡娃」「pad寶寶」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標籤」,孩子們的體質下降也因此成為人們擔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