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鐵路不能成為問題食品的法外之地)
根據網上投訴線索,記者發現,部分列車上多以緩解眼疲勞、益智補腦的名義出售一款新疆特產的「藍莓李果」。但農林專家則表示,新疆地區並沒有「藍莓李果」植物品種,藍莓與李屬不同植物科屬,理論上幾無成功嫁接的可能性,目前也沒有嫁接成功的先例。律師也認為,這種「藍莓李果」屬虛構事實,涉嫌誤導消費者。(5月16日《新京報》)
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所謂的「藍莓李果」並非嫁接品種,乃是虛構杜撰出來的品種,商家和列車員均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而且,「藍莓李果」被包裝為多個省份的地方特產,之前是「雲南特產」,如今是「新疆特產」;這種普通食品還被宣傳有保健功效,被冠以益智補腦、美容養顏的名義出售。可見,鐵路銷售推廣「藍莓李果」產品時,已然違反多項食品安全法規,理應依法予以叫停,並對鐵路部門、供貨商、生產廠家等依法處罰。
鐵路系統長期處於封閉式環境,與外界存在一定的隔絕,在計劃經濟時代五臟俱全,各項業務都是自己操作,連司法體統都具備,猶如一個「獨立王國」。在鐵路市場化改革之後,鐵路的封閉式環境被打破,各項業務紛紛市場化,餐飲供應也不例外。可是,鐵路系統的市場化改革並不徹底,行政管制手段仍然有所殘留,業務壟斷性太強,因而留下了很多弊病。
餐飲供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供貨商、盒飯成本、商品價格、食品質量等均不透明,且缺乏外部監督制約力量。每每在網友爆料、媒體批評,輿論反應非常強烈後,鐵總才有所行動。但是相應改進的措施有限,治病而不除根,沒有徹底改變餐飲食品供應模式,導致「高鐵盒飯」問題積弊難返。此次遭到曝光的「藍莓李果」虛構事實、誇大宣傳等行為,亦暴露出鐵路餐飲食品供應的問題所在,需要加強規範治理,對問題食品嚴懲不貸。
按照《鐵路運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鐵路站車及餐車食品銷售應實行統一採購、統一進貨制度等,鐵路運營中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開展食品安全自查。同時,對於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由鐵路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顯然,這仍然是典型的封閉式管理,且有「裁判員與球員集於一身」的嫌疑,部分供貨商與鐵路系統有很深的利益關係,鐵路方面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鐵總應認識到,鐵路系統並非「法外之地」,也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能成為問題食品的「黑洞」。如果不加強食品安全管理,任由問題食品在鐵路系統橫行,為牟利而損害乘客利益,遲早會因此自食其果,遭受法律和市場的懲罰,被乘客所拋棄。因此,鐵總應放開鐵路飲食供應,鼓勵多方參與市場競爭,實行優勝劣汰機制,挑選最好的供應商。同時,引入外部監督機制,請乘客、媒體、監管部門共同監管,按照法律和市場規則,對違規者予以處罰,嚴重者列入供應商「黑名單」。
文/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