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主持人嚴雲綬江小角訪談

2020-12-14 中安在線網站

  新安晚報2月2日訊 ◆編者按

  「漫話『桐城派』」專欄近日在本版陸續刊發後,受到了許多讀者的歡迎。不少讀者紛紛來電來函表示,「桐城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厚重安徽地域文明的一個突出亮點,是所有安徽人引以為傲的寶貴財富;本版刊發的這組系列文章,以「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為「經」,以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為「緯」,對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進行了推介和弘揚,非常值得稱道。

  據了解,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耗資近10億元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已於2002年8月正式啟動,其中的子項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也已於去年底立項展開。眾多專家學者將從1200多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種著作以及上億字的資料中,遴選出幾十位重要代表作家,並對其詩集、文集進行點校和整理,以完成這一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文化工程。

  近日,本報記者專程採訪了《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的項目負責人嚴雲綬、江小角兩位先生,就如何公正解讀「桐城派」以及《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的項目進展情況進行了訪談。

  嚴雲綬:1937年出生於桐城。曾任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副校長、安徽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等職。在古代文論及文學理論等研究領域造詣頗深,並發表了多篇論文。

  本報記者:嚴先生,您好。本報近日陸續刊發了「漫話『桐城派』」系列文章,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關注。「桐城派」無疑是清代文學史上時間最長、地域最廣、人數最多、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散文創作流派,不過令我們感到好奇的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為什麼會偏偏發源於安徽的桐城?

  嚴雲綬:「桐城派」之所以會發源於桐城,這和桐城擁有厚重的歷史積澱與悠久的文化傳統有著很大的關係。鹹豐八年,「桐城派」名家方東樹的弟子方宗誠在《桐城文錄序》中,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他認為桐城地區「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官、名臣、循吏、忠節、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勝數……鬱之文,積之厚,斯文之暢。逮於我朝,人文遂為海內宗,理勢然也。」方宗誠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桐城山多地少,一般人家孩子的出路就是讀書,而讀書的人多了,寫文章的人多了,又很容易抱成團,形成一個群體,同時這也為傑出天才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桐城還是一個非常講究文化傳承的地方。這種傳承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類:一是家傳。如一些世代書香門第,或是一些在仕途上較有影響的家庭,他們都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包括道德上的和文化上的薰陶;二是師徒傳承。比如在姚鼐門下,就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弟子;三是清代桐城私塾較多,這裡面也培養出了一批作家;四是那時文學批評的氛圍很好,文化人之間通過相互切磋,取長補短,也大大提高了寫作的水平。

  本報記者:「桐城派」在有清一代勃然興起,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嗎?

  嚴雲綬:我認為,從散文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無疑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到了清代,文壇上已經出現了「復興散文」的要求。

  在中國文學史上,散文(又稱「古文」)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秦漢時期,這期間湧現出諸子散文和詩傳文學。第二個高峰期是唐宋時期,這期間湧現出了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散文到元代衰落了,不過到了明代,一些讀書人又提出要「振作古文」,要向秦漢學習,但由於未能處理好學習與摹仿的關係,致使「振作古文」的目的並沒能真正地實現。第三個高峰期就是在清代了,「桐城派」的出現即為明證。

  本報記者:嚴先生,「桐城派」最終實現了「振作古文」的願望,並且還使得古文的創作更具創造性、兼容性與適應性。請問「振作古文」中的「古文」,究竟是什麼含義呢?

  嚴雲綬:所謂「古文」,如果從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領域來看,又有著不同的含義。它可以指「古文字」,如甲骨文;也可以指「與現代漢語相對立的古代漢語」;還可以指「金學」上的一種概念。不過「桐城派」所要「振作」的「古文」,指的則是一種文體,是一種用文言文寫作的散體文,它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駢體文是相互對立的。

  清代延襲了明代的體制,以八股文開科取士。「桐城派」的眾多作家,個個都能寫得一手漂亮的八股文。然而八股文主要還是用來應付考試的,總是寫八股文,並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那時的讀書人,平時也多寫些散體文。因此「桐城派」大力提倡「古文」,也就順應了當時文壇上的需要。

  本報記者:您能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一下「桐城派」的歷史功績嗎?

  嚴雲綬:大概有這麼兩點吧,一是「桐城派」作家在創作的同時,大多都能自覺地進行文學理論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發展了中國古典散文理論;二是從語言上來看,正如胡適後來所說的那樣,「桐城派」把文章給做通順了。

  本報記者:就像「桐城派」的興起一樣,它的衰落是不是也有其必然性呢?

  嚴雲綬:那是當然的了。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桐城派」逐漸喪失了自己生存的土壤,而「白話文」的興起,則讓「桐城派」所使用的工具———文言文,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本報記者:您是否主張現代人也應多學些文言文,包括「桐城派」的那些文章呢?

  嚴雲綬: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割斷自己的文化傳承。作為「龍的傳人」,我認為還是應該讀一些文言文。不過,我並不主張孩子們從小就「讀經」,我認為比較合適的做法,應是從教科書中選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畢竟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了,對研究者來說,文言文是肯定要讀的,而且還要好好地讀。

  本報記者:嚴先生,您能談談《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項目的進展情況嗎?

  嚴雲綬:「桐城派」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桐城派」的資料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系統的整理。《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項目自去年9月立項後,我們已經成立了由14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課題組,這些專家學者分別來自省社科院、安徽大學、安慶師範學院和省「桐城派研究會」。課題組現已確定選編30位「桐城派」作家的詩文集,其中因為方苞等9位作家的詩文集此前已有人整理,這次主要是搜尋遺漏在外的詩文,另外21位作家的詩文集,則必須進行認真的整理。估計最終整理出來的詩文集,總字數將在1千萬字左右,整個項目將於2007年年底以前全部完成。

  江小角:1963年出生於桐城,1987年畢業於安徽大學歷史系。現任桐城市圖書館館長、「桐城派研究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桐城派」研究,有多種相關論著問世。

  本報記者:江先生,您好。記得您曾經說過,目前是「桐城派」研究的「關鍵時期」,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

  江小角:我的確說過這樣的話,事實也正是如此。假如我們不能抓住眼前的機遇,就很可能會滯後對「桐城派」的研究。談到所謂的「機遇」,主要有這麼幾點:一是國家正投入巨資纂修清史,而「執清代文化之牛耳」的「桐城派」是清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清代社會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桐城派」的歷史作用理應得到高度重視;二是此次纂修清史,給研究者帶來了一次重新審視「桐城派」的機會,目前《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已經立項,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將項目保質保量地完成好,以為學界重新評判「桐城派」提供第一手的資料;三是此次清史纂修和《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項目的啟動,也有助於擴大對「桐城派」的宣傳,讓更多的人都來關注這朵植根於安徽大地上的文化奇葩。

  本報記者:自上世紀初以來,「桐城派」研究經過了哪些階段?

  江小角:大體上經過了三個階段吧。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的前20年,其特點是承續了清代中葉以來對「桐城派」的批評,徹底否定「桐城派」。這其中攻勢最為猛烈的,當屬「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兩個安徽人———陳獨秀和胡適,與前人的批評有所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僅是在文學的範疇內對「桐城派」進行抨擊,而且還劍走偏峰,對整個「桐城派」予以全面批判和全盤否定。陳獨秀和胡適等新文化運動先驅此舉的目的,是希望藉機動搖古文的正宗地位,推行「白話文」,這雖然在當時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但由於在對待具體事物時缺少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其負面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其特點是理性估價了「桐城派」的歷史地位,並初步建立起了「桐城派」研究的學術範式。不過隨著「文革」的爆發,剛剛興起的「桐城派」研究便又受到衝擊,「桐城派」也被視作一個反動的儒家學派遭到批判,這就根本談不上還有什麼嚴謹的學術研究了。第三個階段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思想文化界的撥亂反正和實事求是精神的發揚,「桐城派」研究逐步走上了正軌。

  本報記者:江先生,目前在「桐城派」研究中,還存在著哪些薄弱環節呢?

  江小角:我認為,你所說的薄弱環節大概體現在這四個方面吧,一是研究的面還過窄;二是研究的深度還不夠;三是宏觀審視還有待加強;四是研究資金的投入還不足。這四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制約了「桐城派」研究的進一步拓展,也使得「桐城派」研究與省內外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本報記者:「桐城派」研究,究竟有著哪些現實的意義呢?

  江小角:「桐城派」是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安徽文化的發展進程,它是凝聚安徽六千萬人發展和進步的文化動力之一;同時,「桐城派」研究也是安徽打造「文化大省」的需要,「桐城派」代表人物所提出了許多思想和主張,比如「民本」的觀點、「經世致用」的觀點等等,在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

  本報記者: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桐城派」研究的學者,今後「桐城派」研究還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江小角:我想今後主要應從這麼幾個方面進行新的嘗試:一是不僅要從文學理論上研究「桐城派」,還應該從歷史學、社會學、地域文化以及宗族文化等方面,對其進行重新審視,以便更好地把握住「桐城派」的內在實質;二是不僅要關注宏觀領域,還要關注微觀領域,要從一個個點上入手,將研究基礎做紮實;三是不僅要對「桐城派」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進行研究,還要研究不太重要的作家以及重要作家的不太重要的作品,以便考察整個「桐城派」作家群,梳理清楚「桐城派」文學理論發展的完整脈絡;四是要加強宣傳,擴大影響,以爭取到更多研究資金的投入。

相關焦點

  • 中國桐城文學小鎮策劃方案——繼承「桐城派」文化傳統,打造「中國...
    ——桐城六尺巷片區(含宰相府、吳府),是一個景點,因為宰相張英的一首詩(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而聞名於世。但是,六尺巷或六尺巷精神,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桐城派文化的組成部分。張英是桐城派的開創者之一,他的《龍眠古文初集序》是桐城派開宗立派的標誌和文學綱領。張英還是桐城派文學思想最重要的傳播者。
  • 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
    桐城派研究 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 李誠 yiy思考 民國初年,設清史館,趙爾巽為館長,所聘總纂、纂修、協修100 多人,桐城派文人,如馬其昶(通伯)、姚永樸 (仲實)、姚永概(叔節)、吳闓生 (北江),均入館修史。
  • 老桐城江姓知多少?
    始祖是從江西婺源遷樅陽炭埠,再由樅陽遷桐城來的。現在19世「明」字輩的人居多,還有文、學、列輩的。但據樅陽江春風整理的字派與桐城的字派略有不同:一金傳世 家業興隆 道高學博 列相朝中 恆光貴顯 遠啟華榮
  • 舊書漫談——平劇彙刊看民國京劇的繁榮
    此書名《平劇彙刊》,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9月創刊,上海戲學書局出版,陳慈銘發行,先後由李白水、沈乃葵主編,曹亮節、範叔年、陳偉倫、胡孔障、張錫磷等助編。周刊。馬連良和周信芳分別為該刊題詞,程硯秋、王瑤卿、時慧寶、西園等題刊名,紅豆館主、羅亮生、程君謀、鄭子褒作序。編者自稱所收均為平劇的「標準劇本」,是「學胡琴的藍本,學京胡的良師」。
  • ...總編有約·名家訪談」欄目系列訪談之四:從白河左岸到彼岸...
    漫步2222年的歷史長河,回望這一方神奇的土地,我們召集本地部分文藝名家,以文藝的名義,向古城致敬,向歷史致敬,向文化致敬,以啟來者,鼓足勇氣再出發,激情書寫屬於保靖的新榮光。——保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胡文峰從白河左岸到彼岸——宋世兵訪談錄宋世兵:男,土家族,大專文化,保靖縣碗米坡鎮人。現任縣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天開文運》主編。
  • 汪茂榮:應從兩個層面正確評價桐城派(下)
    但歷來的批評者在評價桐城派時均有一方法論上的誤區,他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第二個層面的標準「有所變而後大」去評價桐城派第一個層面的「有所法」,又拿其它文派的特點作標準去評價桐城派第二個層面的「有所變」。這就混淆了評價的標準,其批評是不對等的,必然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 厚重|你知道桐城派文人劉開和亳州的不解之緣嗎?
    劉開14歲時,拿著所作詩文拜會當地的文壇大家、「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被姚賞識,稱「此子他日當為古文名家,望溪(方苞,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文派創始人)、海峰(劉大櫆,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派『三祖』之一)之墜緒,賴以復振,吾鄉幸也。」遂收其為弟子,授以詩文之法。劉開聰慧勤奮,融會貫通,盡得師傳。 劉開生平以教書為業。授課之餘,潛心散文創作和文論研究。
  • 2018天津中招辦系列訪談:專訪天津市匯文中學
    :專訪天津第七中學   2018天津中招辦系列訪談:專訪第二十一中學  2018天津中招辦系列訪談:專訪天津市匯文中學   2018天津中招辦系列訪談:專訪天津崇化中學  2018天津中招辦系列訪談:專訪天津惠靈頓學校  2018天津中招辦系列訪談:專訪天津海河中學天津市匯文中學教學副校長薛莉  各位關注中考的家長朋友們
  • 「紀念保靖建縣2222周年 總編有約·名家訪談」欄目系列訪談之三...
    漫步2222年的歷史長河,回望這一方神奇的土地,我們召集本地部分文藝名家,以文藝的名義,向古城致敬,向歷史致敬,向文化致敬,以啟來者,鼓足勇氣再出發,激情書寫屬於保靖的新榮光。主持人:「今年是保靖縣建縣2222周年,今天的訪談節目我們有幸邀請了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保靖縣文化館館長張君林。張館長您好,今天我們專程來到了土家族發祥地——酉水河河岸的首八峒,這裡風景優美獨特,不知道這裡的酉水文化以及土家族文化對您的音樂人生、音樂創作作品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張君林:「您好!
  • 「鵬為文化優質影印」名家詩詞文集之一
    本周為您推薦名家詩文集為《謝康樂集》、《謝宣城詩集》、《梁江文通文集》、《庾子山集》。01《謝康樂集》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南朝宋]03《梁江文通文集》明刻本[南朝梁]江淹 撰江淹六歲時便能作詩,十三歲時喪父。雖然家境貧寒,但江淹非常好學。他二十歲左右便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江淹才能頗有名聲,故於仕途中一路升遷,並得到齊明帝蕭鸞的評價:「自劉宋以來,不再有嚴格清明的中丞,你可以算得上僅有的一個。」齊建元初,任驃騎豫章王記室,兼東武縣令,參與草擬詔書冊令並撰寫國史。
  • 淺析: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
    崔永元在《小崔說事》 中談找工作這個話題時,就直接詢問被 訪談對象目前的情況、期望的薪酬等問 題,讓觀眾快速地進入到情景模式中來.訪談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引入話題的方式 引入話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更 多見到的是開門見山式的直接進入正 題,這種引入方式對於那種比較嚴肅的 話題和時政討論較為適合。
  • 「無冕之王」從這裡開始 | 多多鳥小記者訪談輔導活動於深圳市少兒圖書館舉行
    活動邀請了深圳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協會會長單協和、深圳市名家薈藝術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胡思憶等嘉賓,並特約南方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石強、少兒節目主持豆豆老師為小朋友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訪談課程。活動組織僅一周即接受了近百名孩子的報名。
  • 鄞州萬象匯開業,但派粉發現了一個問題
    鄞州萬象匯開業,但派粉發現了一個問題 2020-07-28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桐城派「雅潔」的符號學意義
    「義法」是桐城派的文藝理論基礎,「雅潔」則是桐城派詩文藝術的理想風格和境界。在當前,重提「雅潔」的審美價值取向,並以此規範、追求詩文藝術,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話語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在中國語境文化中,如何解構「雅潔」,不是一個語義學上的修辭、訓詁問題,而是一個文學思潮、流派的審美意義生成的問題。
  • 【重磅】 桐城人速成班洩題!火速收藏!
    《桐城耆舊傳》記敘了從明初到清末桐城地方人物九百餘位,具有重要文獻價值,作者是( )。A.戴鈞衡  B.方東樹  C.姚永樸  D.馬其昶答案:D。解析:《桐城耆舊傳》的作者為桐城派殿軍馬其昶。桐城扶風馬氏,明永樂間定居桐城,馬憲以義俠著稱鄉裡,馬孟禎官至明光祿寺少卿、轉太僕。
  • 安徽桐城派嫡傳弟子鮮為人知的平民學者李誠
    馬其昶是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國學大師,後人稱其為「桐城派殿軍人物」。馬看了李誠寫的文章,大加讚賞。此後李誠隨馬師數年,深得馬師喜愛。後親聘他為馬家私塾塾師,教授自己孫輩學業。明末清初,桐城派文風鼎盛,姚、馬二人,名揚四海,一異鄉人能為入室弟子亦屬不易,遑論授其孫輩學業,非學識淵博、情趣高尚者莫能高就。李先生亦不負師望,以原汁原味的桐城派精髓,滋潤那些懵懂少年。
  • 在這裡,讀懂桐城
    外地名流的題詠,多為對桐城山水的觀感以及對桐城文化的推崇,難得的是這裡竟然收集得這麼豐富,而其表現形式又是如此的獨特有味。走進「桐城紀」展廳,大屏幕上,一張巨大的明代桐城縣城圓形城池的地圖特別引人注目。大明萬曆四年(1576年),致仕在家的桐城人盛汝謙與時任桐城知縣陳於階等聯合籌資修建了桐城縣城城牆。中國古代的城池多為方形,而桐城城牆為橢圓形,為全國所僅有。
  • 桐城小花茶與方家文人那些事兒
    桐城小花茶屬皖西蘭花茶品系。它芽葉完整,每斤成品茶有芽頭0.8至1萬支。衝泡後,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綻開的小蘭花,湯色淡綠,香氣四溢,「桐城小花」因而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桐城小花茶」曾被選為國慶觀禮茶送上北京。
  • 樊正倫|也是絕學 ——《〈聊復集·怪症彙纂〉四種未刊稿本》的傳世價值
    △《聊復集》清嘉慶庚午刻印本第一卷 資料圖片清代嘉慶御醫汪必昌《〈聊復集·怪症彙纂〉四種未刊稿本》於去年春天重現民間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