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小花茶與方家文人那些事兒

2021-01-15 桐城新聞

雨後龍眠山

桐城西北山區屬大別山餘麓,盛產名優茶,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氣,亞茶聖陳廷燦在《續茶經》中對桐城茶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六邑俱產茶,以桐城之龍山、潛之閔山為最」,這裡所說的龍山即桐城西北的龍眠山。桐城小花茶屬皖西蘭花茶品系。它芽葉完整,每斤成品茶有芽頭0.8至1萬支。衝泡後,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綻開的小蘭花,湯色淡綠,香氣四溢,「桐城小花」因而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桐城小花茶」曾被選為國慶觀禮茶送上北京。



方以智畫像


明末清初百科全書式學者方以智,在他的《通雅》、《物理小識》中,都記載有關於茶的條目。《物理小識》卷六《飲食類》記載有關於「茶」的文字近千字,;《通雅》卷四十三《植物·木類》記載有關於「茶」的文字400餘字。《通雅》主要是從植物學角度考證茶樹,《物理小識》則是從飲食角度考證茶的流源,其中論及茶的分類、種植、製作、儲藏、烹煮、飲用以及藥理養身價值等等,可以說是一篇極好的關於茶的科普文章。據說方以智是一介貴公子,他的生活軌跡是:讀書、考學、做官……中年後亡命天涯、出家為僧,卻論及茶的種植技法、採摘技巧以及製作、儲存方式,這應該是緣於他年少時的經歷。


方以智出生於桐城縣城鳳儀裡方家大宅,七歲隨父親宦遊蜀、閩、京師等地,十五歲父親因忤逆權奸魏忠賢被削職,於是隨父返回家鄉桐城。桂林方氏在桐城是大家巨族,除了在縣城擁有多處房產,在龍眠山裡更有諸多別業山林,少年方以智回鄉之後,其父不僅為他在城裡建了澤園讀書處,還在龍眠山的廖一峰下為其闢靜室讀書。龍眠山離縣城僅十幾裡,往來方便,方以智及一班少年同學經常是日間在城裡讀書,夜晚入住深山,他在文中這樣記述當年的生活:「餘往與農父、克鹹處澤園,好悲歌,蓋數年所,無不得歌至夜半也。農父長餘,克鹹少餘,皆同少年。所志同,言之又同,往往酒酣,夜如深山,或歌市中,旁若無人。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謂填寫狂生也。」因為在龍眠山居住、生活過數年,所以他對茶農種茶過程必定觀察、了解甚至親自體驗過。


方以智故居位於桐城市城區寺巷「鳳儀裡」,原名「廷尉第」

方拱乾畫像


清初方家另一個大名人方拱乾(1596-1666)與其子方孝標(1617-1696)都是順治朝進士,尤其是方孝標任侍讀學士、經筵講官。但在順治十四年父子兩因「丁酉科考案」被牽連下獄。方拱乾父子發配寧古塔後,生活十分艱苦,要靠自己種田自活,維持生計都難,遑論其它奢侈享受。唯一能令他怡然自得的享受便是「茶」了,他在《啜茶》詩中寫道:「靜啜泉味出,乳花生舊磁。童子怪舌靈,遠汲不敢欺。滌器還審火,不假他手持。笥中穀雨芽,又及穀雨時。風霜不改色,猶如初脫枝。侑以沉香水,坐對古人詩。窮居寡羶縟,至味合希彝。飲茶如飲藥,翛然堪扶衰。」然而他這「笥中穀雨芽,又及穀雨時」,可不是同一年的穀雨了,這茶從家鄉郵出,輾轉寄到塞外,已是另一個年頭,他的《嘗都門寄到新茶》說得清楚:「九月新茶五月寄,開園三月到長安。盤旋已是終年計,險阻遙從萬裡看。故土色香遑揀擇,尺書兒女自辛酸。穹廬飲啄原隨分,斟酌須令旅思寬。」

方拱乾嗜茶成癖,這嗜好可能在家鄉就已形成,方氏在桐城是閥閱望族,在龍眠山和小龍山都有山園別業,桐城的好茶都產於這兩山中,《桐城風物記》云:「茶,山園皆有種植者,惟小龍山方氏龍泉庵茶產於雲霧石隙中,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減於龍井,龍眠孫氏椒園茶亦佳。」而握有桐城另一品牌「椒園茶」的孫魯山與方拱乾是好友,他的椒園茶也是年年要寄送方拱乾的。(史載明朝大司馬孫魯山,乞休隱居龍眠山,在椒子崖下構築了「椒園」。孫魯山生性愛茶,宦遊時得異種茶籽,植之「椒園」,用人參剩湯澆之,茶作蘭香,進貢朝廷,稱作「椒園茶」。)


     鄉關萬裡,羈魂何處安放?且看他的一首又一首詠茶詩作,感受他一遍又一遍的鄉思之情。


  《茶香》:「荒邊老死不識梅,何處梅花香屋裡?氤氳細溯香所生,雨前茶煮冰溪水。江南人夢江南花,但覺生香已是家。當年狼籍千林雪,此日依稀問露華。風定茶清香不偶,尋香執色花何有?君不見羈魂隨物見鄉園,關山笛裡生楊柳。」


  《煮茶》:「親煎出茶味,手與舌相矜。豈是物情異,難除我相能。松風生畫扇,蓬梗瀹春冰。忽憶巖前火,旗槍試老僧。」

  「家山茶向長安達」,「江南人夢江南花」,鄉關只在茶香裡,在艱苦的謫居生活中,我們何以去理解方氏一門處絕境而不絕望的情懷?也許從茶中可以解得,茶是真君子,簞食瓢飲,不改其樂,苦節勵志,自強不息。




其子方孝標從寧古塔赦歸後,他長年在外奔走,足跡遍及雲貴、湖廣、浙閩等地,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到底在做些什麼事,但他一路走來,一路關心民瘼,在他的詩文中,我們可以讀到很多關於茶的文字。如在《滇遊記行》中寫道:「二十二日,冒雨由茶園過望海寺……」,詩集中除了《茶市謠》,還有《同僧煮嶰茶歌》、《過獅隱庵得嘗真廟後茶因向庵僧白乘乞少許寄老親》、《央焙岕茶寄老親》、《期友人同往茶市》等等。


  仿佛為了與祖父的詩作相呼應,在方孔乾作《茶香》等詩五十多年後,方孔乾之孫方登嶧(?——1728?,康熙朝中書舍人、工部主事)因「南山集案」而流放黑龍江齊齊哈爾時,也寫了一首《都門寄到新茶》:「家山茶向長安達,冰煮龍江隔歲遲。萬裡嬌孫憐老吻,九年頑齒漱香枝。寄時應有封題淚,到日彌增飲啄悲。壺溢乳花珍惜甚,尋常斟酌轉矜持。」

  歷史就有許多巧合,命運也是如此玄妙,方登嶧之孫方觀承(1698~1768年),乾隆朝歷任軍機章京、吏部郎中、直隸按察使、直隸布政使、直隸總督等職,他也喜茶並吟詠之。方觀承在任上常邀請桐城友人煮茶品茗、漫話故鄉,有一首記載了品茗雅會的詩作《冬夜雨中同劉林一馬湘靈話故鄉風景》,詩云:微風拂拂雨濺濺,已到輕寒十月天。茗椀頻添新活火,梅花重檢舊吟箋。為鄰預結山邊屋,息老須歸郭外田。記取官齋同剪燭,數枝殘菊影猶妍。那夜他們品的一定是桐城小花茶,桐城小花茶見證了他們的故園之思和致仕歸鄉的君子之約。



方苞畫像


  說到桐城茶,還不能不說大桐城派的創始人方苞(1668——1749)。方苞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從因「南山集案」被判死囚到入值南書房,最後官至禮部侍郎。乾隆是個自命文採風流的皇帝,他與方苞的關係相當融洽,傳說乾隆御賜「鐵觀音」之名就源於方苞。方苞愛喝茶,與李光地是終生好友,李光地家在福建安溪,方苞當然對安溪茶頗有研究。乾隆年間,李光地雖然死了,但有一位安溪秀才王仕讓,因為仰慕方苞才學,便將自家園中產的絕品好茶送給這位侍郎大人,方苞飲後覺得此茶非比尋常,便帶進宮中獻給皇帝,乾隆飲後果然妙不可言,君臣二人遂討論起此茶來。方苞說「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乾隆聞此言,興起揮毫,寫下「鐵觀音」三個大字,從此「鐵觀音」作為御賜茶名傳遍天下。只是方苞沒想到,他的家鄉桐城,如今也從福建引進技術,將小花茶開發出了「清香型鐵觀音」。


  方家的女人同樣與茶結緣,並多有詩詞吟詠。方雲卿在《茅屋》一詩中寫道:高人幽致似山家,松火新烹雨後茶。門前小橋流水外,庭前一樹石楠花。方以智之子方中履同樣是個清初的大學者,他的妻子張瑩也喜茶愛茶,她的詩《自題友閣》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茗可烹泉香可焚,市囂心遠晝稀聞。松筠冉冉懷空谷,燕雀啾啾自一群……」

桐城市黃甲鎮楊頭村茶山

 綠茶在我國被譽為「國飲」,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茶氨酸等。現代科學大量研究證實,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等藥理作用,還對現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藥理功效。桐城小花茶好喝,主要就是因為它的化學物理成份、礦質元素與其它地區的茶在含量上略有不同。以我的體驗和感性認知覺得:同等體積的幹茶,桐城小花茶比周邊的茶要重一些;桐城小花的枝幹似乎壯些、葉子似乎厚實點。我猜想,也許因為桐城小花的含鐵、硒等元素更多一些吧。


  當方家文人與桐城小花茶相遇,茶的文化意味就更濃了,而方家那些文人的文章就更有超凡脫俗的氣度和韻味了!



相關焦點

  • 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
    桐城派研究 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 李誠 yiy思考 民國初年,設清史館,趙爾巽為館長,所聘總纂、纂修、協修100 多人,桐城派文人,如馬其昶(通伯)、姚永樸 (仲實)、姚永概(叔節)、吳闓生 (北江),均入館修史。
  • 你知道安徽桐城的歷史名茶是哪一款茶嗎?它獨具蘭韻,茶峰尖葉小
    尤其是春天漫山遍開幽蘭,茶葉受蘭香薰陶,含有天然的蘭花香氣,且因茶葉峰尖葉小,故稱之為「小花茶」。桐城小花茶的產地環境桐城產茶歷史甚早,有文字記載即可溯至隋唐,而桐城小花的成名史料證實應在明朝。史載明朝大司馬孫魯山(孫晉),乞休隱居龍眠山,在椒子崖下構築了「椒園」。
  • 名人也愛茶丨文人喝茶的那些事兒
    今天貝葉就來泡上一杯茶,和你叨叨一下文人喝茶的趣事。郭沫若,茶界 KOL ,憑實力帶貨家在四川樂山的郭沫若,從小喝茶。你問我怎麼知道的?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論什麼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看看,這真吃貨,喝茶也要喝真真兒好的!
  • 鄉土桐城 | 古代志怪故事:吳子云
    古代志怪故事:吳子云來源|小說故事收藏館  康熙初年,桐城秀才吳子云春夜賞月
  • 《虞初新志》中的桐城趣事:一枚印換酒千罌
    《虞初新志》中收集有桐城人方苞的《孫文正、黃石齋兩軼事》,方亨鹹的《武風子傳》、《老神仙事》。還有兩篇外籍文人寫的有關桐城人的故事,分別是周亮工的《書姜次生印章序》、餘懷的《板橋雜記》。這幾篇文章讀來都膾炙人口,但我偏愛周亮工的《書姜次生印章序》,這篇文章記載了時任麗水令的方亨鹹與落拓文人姜次生之間的一則軼事,頗為有趣。方亨鹹(1620-1679),字吉偶,一字邵村,小字姐哥,號龍瞑、心童道士,方拱乾次子,何應璜之婿,桐城桂林方氏第十四世。順治四年(1647)進士,官獲鹿知縣。當時浙江初定,需要調用能吏治理,經直指使宗敦一的推薦,方亨鹹調任浙江麗水知縣。
  • 厚重|你知道桐城派文人劉開和亳州的不解之緣嗎?
    劉開(1781-1824年,一說卒於1821年),字方來,又字東明,號孟塗,清代桐城(今屬安慶市樅陽縣陳州鄉)人。出生數月喪父,其母日耕夜織,悉心撫育。小時家境貧寒,當放牛郎時,經常依立私塾學館的窗子面外旁聽先生授課,過耳能誦。
  • 桐城的小吃別具一格,快來品一品
    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去安徽去看看一有什麼比較吊胃口的小吃,第一站咱們就先去安慶看一看,安慶這個地方人民比較富足,說到安慶,小編第一個想到的不是美食,而是彩禮!彩禮?安徽安慶桐城有「桐城人有三饞:墳蛋、豐糕、菜心粑」之說。安慶市桐城有許多當地小吃,其中以雞蛋和年糕最受歡迎。每逢春節,幾乎每家都要做些小吃。除了他們自己的食物外,他們還為親戚朋友提供點心。墓穴中的雞蛋都是煮熟的雞蛋,雞蛋殼輕輕裂開,然後用當地的小花茶把雞蛋殼的文火煮成褐色就可以了。墳蛋去殼後花紋清晰,質如碎玉,味帶蘭香,別有風味。
  • 【重磅】 桐城人速成班洩題!火速收藏!
    他的家在今天的桐城( )。A.今桐城中學內  B.今六尺巷附近C.文廟附近      D.東作門附近答案:A。解析:姚鼐在《先宅記》中記載,其出生地為縣城南門樹德堂,靠近張家相府,後賣給張家。31.桐城歷史上父子同朝為官的例子較多,以下( )不是父子關係。A.方孔炤 方以智  B.方拱乾 方孝標C.張英 張廷玉    D.姚鼐 姚瑩答案:D。解析:姚鼐為姚瑩叔祖父。32.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方宗誠分別屬於( )、( )家族。
  • 在這裡,讀懂桐城
    元月10日,友人邀請我和龍河中學的疏義宏書記到桐城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去看看,我早就聽說過這個地方——不就是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嗎,因為職業關係,這幾年帶學生出去研學旅行,多少也算見過幾家研學旅遊基地
  • 《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主持人嚴雲綬江小角訪談
    值得一提的是,桐城還是一個非常講究文化傳承的地方。這種傳承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類:一是家傳。如一些世代書香門第,或是一些在仕途上較有影響的家庭,他們都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包括道德上的和文化上的薰陶;二是師徒傳承。
  • 說說那些好喝又高顏值的花茶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花茶慢慢被替代了茶葉,花茶不僅僅有茶的功效,還有著不錯的衍生功效,比如胎菊花茶、金銀花茶,還有被眾多妹子們都捧為心窩窩裡的玫瑰花茶。我們經常見到的花茶中,以茉莉花茶為多,茉莉花茶最初是將茶葉和茉莉花進行拼合後讓茶葉充分汲取到花香而製成的花茶,是只見茶葉不見花,茉莉花茶香氣馥鬱,入口也爽朗可口,比其他茶更耐泡。
  • 桐城土話裡的文化味
    桐城土話中就有許多字不能寫出來,如桐城有些鄉鎮稱小孩叫做「小昂(音)」,「昂」,是否就是桐城人稱小孩的正字?「昂」與安慶方中「伢」讀音是有區別的,是否為同一個字?又如桐城人稱叔叔為「椒椒(音)」,「椒」是不是桐城人稱叔叔的正字?這些字至今未作詳考。桐城土話舊屬江淮官話,其中有許多鮮活的字詞已約定俗成,世代相沿。
  •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種花家兔子:勿謂言之不預也!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 第一季》還有最後三集啦,今天繼續。《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第十集「兔子奮發研究蘑菇蛋,鷹醬成為預言帝」,講的是:兔子在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之後,眾人也開始擔心種花家,會不會進入大流氓俱樂部,而鷹醬認為「兔子是紙糊的兔子,有彈也甩不出來,只要團結就能勝利」結果就是鷹醬立了無數個flag,此時的兔子像「開了掛一樣」發展起來,只想對鷹醬一眾說
  • 好書推薦之《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在我的書單中屬於可看可不看的書,於是便沒有去買實體書,最近因為朋友那剛好有一套閒置,便借來翻閱,一看便停不下來了,確實是一本好書。但是《明朝那些事兒》給我的感覺是那些不愛歷史的人也會喜歡看,因為它的語言非常接地氣,作者根據自己看過的史書,結合自己的理解,用通俗直白且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明朝歷史呈現在讀者眼前,在作者筆下,歷史不再枯燥,變得生動有趣,歷史史實化為一個個吸引眼球的故事,歷史人物也變得有血有肉,仿佛在看劇本,又仿佛就是在看電視劇,可以讓人身臨其境,就像網友評論:「文章以通俗的小說方式
  • 花茶枸杞做小布丁,不用煮,不用火,泡一泡,就做好的低糖小甜品
    收拾家的時候,看到了之前買的菊花茶和枸杞,還蠻多的,不用挺浪費的,菊花茶味道清香很好喝的,用來做吃的很別致。這次我用菊花和枸杞做滑滑嫩嫩的小布丁,清涼滑嫩,還有花茶特有的香味,特別適合夏天吃的小甜品了;清爽解熱,自己做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掌握甜度,清香滑嫩不會甜膩的,味道非常的棒。
  • 玫瑰花茶的功效與禁忌(喝花茶的人必看)
    我們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不要盲目的根據一些八卦和窸窸窣窣的小紙小報,就隨意DIY,自己調製獨特美容茶。特別是複合花草茶更應謹慎,有些人甚至因為胡亂搭配導致過敏。   我們應當了解各個花草之間的藥性是否相剋,不能胡亂混著喝,否則不利健康。
  •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一一,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家
    但是這部動漫帶我們重溫了歷史,講訴我們的種花家的奮鬥史。《那年那兔那些事》由國內軍迷網友逆光飛行所創作的愛國主義題材的漫畫。這是小編最近幾年一直在追的一部動漫。這部動漫主要講述一群兔子是怎樣從種花家一窮二白時,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努力與奮鬥,把可惡的鷹醬、毛熊、腳盆雞等侵略者踢出我們國家。
  • 汪茂榮:應從兩個層面正確評價桐城派(下)
    如果僅止於此,則桐城派只是一批精於文章教學的教師群體,至多只是一群文章家。但事實上,桐城派是一個舉世公認的文學流派,它所面對的除了千萬普通的學子外,還有一小部分脫穎而出處於中人水平以上、有志深造並以文學創作為志業的精英。既是文學創作,就不單純是把文章寫通以合應用,而是要創作出具有審美價值的優秀文學作品。
  • 老梅樹街:桐城史上富饒的「江南水鄉」
    數百年來,因為戰亂,因為生計,因為其他種種原因,桐城人外遷頻頻,但為何大都留下了「家在老梅街」的口耳相傳?實際上好多人的祖上並不在老梅街,那為何也留下「家在老梅街」的傳說呢?懷著這樣的疑問,一個春日的下午,我又來到了老梅街。三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初中學生時,曾有幾次跟隨父母星夜挑柴到老梅街趕集賣柴,對老梅街留下了一點街集上人群熙攘的模糊印象。
  • 老桐城江姓知多少?
    桐城現有江姓六支: 桂巖堂原祠堂在白馬鄉(現屬龍騰街道辦)的一支,字輩:一經傳世 幫家興隆(龍) 道明文學 列相朝忠 永光貴顯 遠取熙豐(萬代優承)始遷浮山祖愛三公,生戊寅年(1338年),居鄱陽,中元至正進士,拜安慶路判官,署桐城。達魯花赤事後致政於家,及偽漢陷江州順流而下,羈旅浮山,因家於是,始為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