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龍眠山
桐城西北山區屬大別山餘麓,盛產名優茶,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氣,亞茶聖陳廷燦在《續茶經》中對桐城茶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六邑俱產茶,以桐城之龍山、潛之閔山為最」,這裡所說的龍山即桐城西北的龍眠山。桐城小花茶屬皖西蘭花茶品系。它芽葉完整,每斤成品茶有芽頭0.8至1萬支。衝泡後,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綻開的小蘭花,湯色淡綠,香氣四溢,「桐城小花」因而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桐城小花茶」曾被選為國慶觀禮茶送上北京。
方以智畫像
明末清初百科全書式學者方以智,在他的《通雅》、《物理小識》中,都記載有關於茶的條目。《物理小識》卷六《飲食類》記載有關於「茶」的文字近千字,;《通雅》卷四十三《植物·木類》記載有關於「茶」的文字400餘字。《通雅》主要是從植物學角度考證茶樹,《物理小識》則是從飲食角度考證茶的流源,其中論及茶的分類、種植、製作、儲藏、烹煮、飲用以及藥理養身價值等等,可以說是一篇極好的關於茶的科普文章。據說方以智是一介貴公子,他的生活軌跡是:讀書、考學、做官……中年後亡命天涯、出家為僧,卻論及茶的種植技法、採摘技巧以及製作、儲存方式,這應該是緣於他年少時的經歷。
方以智出生於桐城縣城鳳儀裡方家大宅,七歲隨父親宦遊蜀、閩、京師等地,十五歲父親因忤逆權奸魏忠賢被削職,於是隨父返回家鄉桐城。桂林方氏在桐城是大家巨族,除了在縣城擁有多處房產,在龍眠山裡更有諸多別業山林,少年方以智回鄉之後,其父不僅為他在城裡建了澤園讀書處,還在龍眠山的廖一峰下為其闢靜室讀書。龍眠山離縣城僅十幾裡,往來方便,方以智及一班少年同學經常是日間在城裡讀書,夜晚入住深山,他在文中這樣記述當年的生活:「餘往與農父、克鹹處澤園,好悲歌,蓋數年所,無不得歌至夜半也。農父長餘,克鹹少餘,皆同少年。所志同,言之又同,往往酒酣,夜如深山,或歌市中,旁若無人。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謂填寫狂生也。」因為在龍眠山居住、生活過數年,所以他對茶農種茶過程必定觀察、了解甚至親自體驗過。
方以智故居位於桐城市城區寺巷「鳳儀裡」,原名「廷尉第」
方拱乾畫像
清初方家另一個大名人方拱乾(1596-1666)與其子方孝標(1617-1696)都是順治朝進士,尤其是方孝標任侍讀學士、經筵講官。但在順治十四年父子兩因「丁酉科考案」被牽連下獄。方拱乾父子發配寧古塔後,生活十分艱苦,要靠自己種田自活,維持生計都難,遑論其它奢侈享受。唯一能令他怡然自得的享受便是「茶」了,他在《啜茶》詩中寫道:「靜啜泉味出,乳花生舊磁。童子怪舌靈,遠汲不敢欺。滌器還審火,不假他手持。笥中穀雨芽,又及穀雨時。風霜不改色,猶如初脫枝。侑以沉香水,坐對古人詩。窮居寡羶縟,至味合希彝。飲茶如飲藥,翛然堪扶衰。」然而他這「笥中穀雨芽,又及穀雨時」,可不是同一年的穀雨了,這茶從家鄉郵出,輾轉寄到塞外,已是另一個年頭,他的《嘗都門寄到新茶》說得清楚:「九月新茶五月寄,開園三月到長安。盤旋已是終年計,險阻遙從萬裡看。故土色香遑揀擇,尺書兒女自辛酸。穹廬飲啄原隨分,斟酌須令旅思寬。」
方拱乾嗜茶成癖,這嗜好可能在家鄉就已形成,方氏在桐城是閥閱望族,在龍眠山和小龍山都有山園別業,桐城的好茶都產於這兩山中,《桐城風物記》云:「茶,山園皆有種植者,惟小龍山方氏龍泉庵茶產於雲霧石隙中,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減於龍井,龍眠孫氏椒園茶亦佳。」而握有桐城另一品牌「椒園茶」的孫魯山與方拱乾是好友,他的椒園茶也是年年要寄送方拱乾的。(史載明朝大司馬孫魯山,乞休隱居龍眠山,在椒子崖下構築了「椒園」。孫魯山生性愛茶,宦遊時得異種茶籽,植之「椒園」,用人參剩湯澆之,茶作蘭香,進貢朝廷,稱作「椒園茶」。)
鄉關萬裡,羈魂何處安放?且看他的一首又一首詠茶詩作,感受他一遍又一遍的鄉思之情。
《茶香》:「荒邊老死不識梅,何處梅花香屋裡?氤氳細溯香所生,雨前茶煮冰溪水。江南人夢江南花,但覺生香已是家。當年狼籍千林雪,此日依稀問露華。風定茶清香不偶,尋香執色花何有?君不見羈魂隨物見鄉園,關山笛裡生楊柳。」
《煮茶》:「親煎出茶味,手與舌相矜。豈是物情異,難除我相能。松風生畫扇,蓬梗瀹春冰。忽憶巖前火,旗槍試老僧。」
「家山茶向長安達」,「江南人夢江南花」,鄉關只在茶香裡,在艱苦的謫居生活中,我們何以去理解方氏一門處絕境而不絕望的情懷?也許從茶中可以解得,茶是真君子,簞食瓢飲,不改其樂,苦節勵志,自強不息。
其子方孝標從寧古塔赦歸後,他長年在外奔走,足跡遍及雲貴、湖廣、浙閩等地,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到底在做些什麼事,但他一路走來,一路關心民瘼,在他的詩文中,我們可以讀到很多關於茶的文字。如在《滇遊記行》中寫道:「二十二日,冒雨由茶園過望海寺……」,詩集中除了《茶市謠》,還有《同僧煮嶰茶歌》、《過獅隱庵得嘗真廟後茶因向庵僧白乘乞少許寄老親》、《央焙岕茶寄老親》、《期友人同往茶市》等等。
仿佛為了與祖父的詩作相呼應,在方孔乾作《茶香》等詩五十多年後,方孔乾之孫方登嶧(?——1728?,康熙朝中書舍人、工部主事)因「南山集案」而流放黑龍江齊齊哈爾時,也寫了一首《都門寄到新茶》:「家山茶向長安達,冰煮龍江隔歲遲。萬裡嬌孫憐老吻,九年頑齒漱香枝。寄時應有封題淚,到日彌增飲啄悲。壺溢乳花珍惜甚,尋常斟酌轉矜持。」
歷史就有許多巧合,命運也是如此玄妙,方登嶧之孫方觀承(1698~1768年),乾隆朝歷任軍機章京、吏部郎中、直隸按察使、直隸布政使、直隸總督等職,他也喜茶並吟詠之。方觀承在任上常邀請桐城友人煮茶品茗、漫話故鄉,有一首記載了品茗雅會的詩作《冬夜雨中同劉林一馬湘靈話故鄉風景》,詩云:微風拂拂雨濺濺,已到輕寒十月天。茗椀頻添新活火,梅花重檢舊吟箋。為鄰預結山邊屋,息老須歸郭外田。記取官齋同剪燭,數枝殘菊影猶妍。那夜他們品的一定是桐城小花茶,桐城小花茶見證了他們的故園之思和致仕歸鄉的君子之約。
方苞畫像
說到桐城茶,還不能不說大桐城派的創始人方苞(1668——1749)。方苞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從因「南山集案」被判死囚到入值南書房,最後官至禮部侍郎。乾隆是個自命文採風流的皇帝,他與方苞的關係相當融洽,傳說乾隆御賜「鐵觀音」之名就源於方苞。方苞愛喝茶,與李光地是終生好友,李光地家在福建安溪,方苞當然對安溪茶頗有研究。乾隆年間,李光地雖然死了,但有一位安溪秀才王仕讓,因為仰慕方苞才學,便將自家園中產的絕品好茶送給這位侍郎大人,方苞飲後覺得此茶非比尋常,便帶進宮中獻給皇帝,乾隆飲後果然妙不可言,君臣二人遂討論起此茶來。方苞說「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乾隆聞此言,興起揮毫,寫下「鐵觀音」三個大字,從此「鐵觀音」作為御賜茶名傳遍天下。只是方苞沒想到,他的家鄉桐城,如今也從福建引進技術,將小花茶開發出了「清香型鐵觀音」。
方家的女人同樣與茶結緣,並多有詩詞吟詠。方雲卿在《茅屋》一詩中寫道:高人幽致似山家,松火新烹雨後茶。門前小橋流水外,庭前一樹石楠花。方以智之子方中履同樣是個清初的大學者,他的妻子張瑩也喜茶愛茶,她的詩《自題友閣》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茗可烹泉香可焚,市囂心遠晝稀聞。松筠冉冉懷空谷,燕雀啾啾自一群……」
桐城市黃甲鎮楊頭村茶山
綠茶在我國被譽為「國飲」,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茶氨酸等。現代科學大量研究證實,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等藥理作用,還對現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藥理功效。桐城小花茶好喝,主要就是因為它的化學物理成份、礦質元素與其它地區的茶在含量上略有不同。以我的體驗和感性認知覺得:同等體積的幹茶,桐城小花茶比周邊的茶要重一些;桐城小花的枝幹似乎壯些、葉子似乎厚實點。我猜想,也許因為桐城小花的含鐵、硒等元素更多一些吧。
當方家文人與桐城小花茶相遇,茶的文化意味就更濃了,而方家那些文人的文章就更有超凡脫俗的氣度和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