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最為風雅。尤以舊書為盛,我好舊書。常在舊紙堆中翻找,每遇的心儀之書便盡力買下,然好書實是不易得,價高只好望之心嘆!雖是如此,亦樂此不疲。近購得民國時期的京劇書籍一本,自覺有趣,故此來與諸君共賞之。
此書名《平劇彙刊》,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9月創刊,上海戲學書局出版,陳慈銘發行,先後由李白水、沈乃葵主編,曹亮節、範叔年、陳偉倫、胡孔障、張錫磷等助編。周刊。馬連良和周信芳分別為該刊題詞,程硯秋、王瑤卿、時慧寶、西園等題刊名,紅豆館主、羅亮生、程君謀、鄭子褒作序。編者自稱所收均為平劇的「標準劇本」,是「學胡琴的藍本,學京胡的良師」。每期除刊登一個劇本外,還對各流派唱詞、風格、腔調、曲譜作詳細介紹,並對京胡的過門、墊腔、板眼和演唱的尖團字音等加以注釋。曾先後介紹《四郎探母》、《龍風呈樣》、《鬧院·殺惜》、《捉放曹》、《烏盆記》、《女起解》、《玉堂春》、《春秋配》、《宇宙鋒》、《五花洞》、《武家坡》等共六十齣。民國二十三年7月停刊,共出四十一期。
上海戲學書局,由陳慈銘先生於1940成立,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內除了出版和銷售主營的京劇類書籍外,還長期出版和銷售崑曲、民樂、歌曲、滬劇、越劇、評彈、滑稽戲等各類戲曲音樂書籍,堪稱是整個中國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戲曲類專業書店。五十年代初,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公私合營,上海戲學書局也連同它的全部庫存一起併入了上海舊書店。
此本是第十七期《黃鶴樓》,《黃鶴樓》取材元雜劇,講述的是東吳為討荊州,邀請蜀漢方面領導過江赴宴牟圖綁架,結果未遂的故事。初見此書,《平劇彙刊》以為是評劇,又一想二字不同,在翻看內容,說的是京劇,由此知道京劇在民國是稱平劇,其原因大概和當時的北京叫北平有關。京劇在民國時期是異常的火爆和繁榮,出現了很多的我們現在熟知的名家大角,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楊小樓……。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在民國時期也隨著科技的發展,國內為技術的交流,拍攝了不少京劇電影像1948年電影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
民國時逐步完善和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京劇,「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對而言。指以上海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劇藝人。又稱「外江派」。海派的表演與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在虛擬性、誇張性、舞蹈性等方面沒有絕對的區別;它重視基本功,但更重寫實、重生活,演人物、演感情,有其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色。主要特點是勇於革新創造,善於吸收新鮮事物,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創造有很大貢獻。但是其缺點是追求噱頭,有時華而不實,是商業化的表現。隨著發展這種商業化正在逐漸消除。一般改稱「南派」。
如今,京劇開始被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喜歡,京劇的受眾在年輕化,我們的民族優秀的文化是不斷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手中繼承和發展,舊書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載體。所謂文以載道,物以傳情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