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漫談——平劇彙刊看民國京劇的繁榮

2020-12-19 青花有語

書,最為風雅。尤以舊書為盛,我好舊書。常在舊紙堆中翻找,每遇的心儀之書便盡力買下,然好書實是不易得,價高只好望之心嘆!雖是如此,亦樂此不疲。近購得民國時期的京劇書籍一本,自覺有趣,故此來與諸君共賞之。

此書名《平劇彙刊》,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9月創刊,上海戲學書局出版,陳慈銘發行,先後由李白水、沈乃葵主編,曹亮節、範叔年、陳偉倫、胡孔障、張錫磷等助編。周刊。馬連良和周信芳分別為該刊題詞,程硯秋、王瑤卿、時慧寶、西園等題刊名,紅豆館主、羅亮生、程君謀、鄭子褒作序。編者自稱所收均為平劇的「標準劇本」,是「學胡琴的藍本,學京胡的良師」。每期除刊登一個劇本外,還對各流派唱詞、風格、腔調、曲譜作詳細介紹,並對京胡的過門、墊腔、板眼和演唱的尖團字音等加以注釋。曾先後介紹《四郎探母》、《龍風呈樣》、《鬧院·殺惜》、《捉放曹》、《烏盆記》、《女起解》、《玉堂春》、《春秋配》、《宇宙鋒》、《五花洞》、《武家坡》等共六十齣。民國二十三年7月停刊,共出四十一期。

上海戲學書局,由陳慈銘先生於1940成立,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內除了出版和銷售主營的京劇類書籍外,還長期出版和銷售崑曲、民樂、歌曲、滬劇、越劇、評彈、滑稽戲等各類戲曲音樂書籍,堪稱是整個中國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戲曲類專業書店。五十年代初,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公私合營,上海戲學書局也連同它的全部庫存一起併入了上海舊書店。

此本是第十七期《黃鶴樓》,《黃鶴樓》取材元雜劇,講述的是東吳為討荊州,邀請蜀漢方面領導過江赴宴牟圖綁架,結果未遂的故事。初見此書,《平劇彙刊》以為是評劇,又一想二字不同,在翻看內容,說的是京劇,由此知道京劇在民國是稱平劇,其原因大概和當時的北京叫北平有關。京劇在民國時期是異常的火爆和繁榮,出現了很多的我們現在熟知的名家大角,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楊小樓……。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在民國時期也隨著科技的發展,國內為技術的交流,拍攝了不少京劇電影像1948年電影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

民國時逐步完善和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京劇,「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對而言。指以上海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劇藝人。又稱「外江派」。海派的表演與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在虛擬性、誇張性、舞蹈性等方面沒有絕對的區別;它重視基本功,但更重寫實、重生活,演人物、演感情,有其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色。主要特點是勇於革新創造,善於吸收新鮮事物,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創造有很大貢獻。但是其缺點是追求噱頭,有時華而不實,是商業化的表現。隨著發展這種商業化正在逐漸消除。一般改稱「南派」。

如今,京劇開始被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喜歡,京劇的受眾在年輕化,我們的民族優秀的文化是不斷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手中繼承和發展,舊書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載體。所謂文以載道,物以傳情就在於此吧!

相關焦點

  • R1SE大團綜京劇造型上線,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這是網友對京劇小哥哥們的期待和評價!源於網絡而在這個節目中,周震南又用京劇裡的角色扮演了大內侍,用現代的元素去演繹京劇,可謂是新的一種發展趨勢。話說到京劇,那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得應該去了解它。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
  • 黨校史話|延安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
    中央黨校編演平劇《逼上梁山》劇照延安時期的中央黨校,學習和工作之餘的文藝活動也十分活躍。延安時期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平劇即京劇。延安時期,中央黨校一直有業餘平劇演出活動,1943年以前,這些演出大都是傳統劇目,主要屬於校園文化生活與娛樂性質。在整風運動開始及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1943年秋天,教務處楊紹萱將《水滸傳》中林衝的故事,改編成平劇《逼上梁山》。
  •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京劇《沙家浜 智鬥》精彩選段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 翻出舊照片——劉喜奎,一個聲蓋梅蘭芳的平劇坤伶
    ——題記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員劉喜奎劉喜奎(1894~1964) 河北南皮人,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員,民國初年的平劇坤伶。時人有言:「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劉喜奎是清末民初戲劇界一個不得不說的傳奇。劉喜奎與梅蘭芳在民國初年的戲劇舞臺上,有兩位旦角名伶格外地引人注目,一位是京劇男旦梅蘭芳,另一位便是河北梆子坤伶劉喜奎。梅蘭芳有多紅自然不用多說,而劉喜奎有一陣風頭甚至蓋過了梅蘭芳,一時間,北京城裡,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布衣百姓,無人不知其名,無人不曉其事。
  • 活躍在東北京劇名家
    東北我們熟悉的就是二人轉和評劇,其實東北地區也有許多京劇名角。一:呂東明呂東明,(1930年——2018年7月2日),瀋陽京劇院程派演員。12歲坐科學藝並演出,1946年在東北文協平劇工作團演出《新天河配》等戲,後與程派嫡傳趙榮琛共事並師從趙先生和程派琴師徐文謨。
  • 國粹京劇 | 堅定文化自信 鑄就民族文化之魂
    中國戲劇藝術、國粹的典型代表京劇國粹·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京劇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曾稱平劇——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此後,經過百年的發展京劇至今仍然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跟著文旅君一起來感受一下京劇所蘊含的藝術魅力
  • 兒童創意作品——《京劇人物》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老一輩的人喜歡聽戲、唱戲,到了我們這個年齡階段,身邊很少有小朋友喜歡戲劇文化,所以在本次的主題繪畫中,我們以《京劇人物》為主題,給同學們一次深入了解京劇的體驗。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雜、武、流等行當,後三行已不再立專行。
  •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國粹——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4個徽調班社,陸續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為京劇。
  • 中國古代十大國粹中醫第三,京劇第四,第一名居然是它
    中國國粹第四名:京劇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 樊正倫|也是絕學 ——《〈聊復集·怪症彙纂〉四種未刊稿本》的傳世價值
    △《聊復集》清嘉慶庚午刻印本第一卷 資料圖片清代嘉慶御醫汪必昌《〈聊復集·怪症彙纂〉四種未刊稿本》於去年春天重現民間以來
  • 他是中國共產黨研究京劇的頭牌創始人 追記著名戲劇編劇兼戲曲理論...
    阿甲也是其中一位,由他改編創作的現代京劇《紅燈記》成為經典之作,展現了傳統京劇弘揚時代主旋律的魅力,他為祖國的京劇藝術作出了傑出貢獻,被稱為「中國共產黨研究京劇的頭牌創始人」「中國戲曲導演的擎旗人」「新中國戲曲表演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博聞強志,多才多藝阿甲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生於1907年。
  • 京劇起源於什麼年代,如何從臉譜顏色來判斷演員所扮演的角色?
    京劇在古代也被叫做平劇或者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給戲曲劇種,主要分布在北京,如今早已遍及全國各地。據說其最早起源於乾隆五十五年,由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進北京後跟湖北來的漢調藝人合作後,有吸取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的精華,通過不斷交流和融合,最終才慢慢形成的。
  • 烏魯木齊成人京劇培訓是如何招生的
    烏魯木齊成人京劇培訓是如何招生的 ,「mgg6ak」 烏魯木齊成人京劇培訓是如何招生的成人戲曲學校哪家強,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形式綜合而成。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戲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 京劇趣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知道
    京劇的發展:京劇有150年的歷史 有一種說法認為,京劇從三慶班在1790年進京算起已有200年的歷史,但是三慶班進京只是載體出現的標誌,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疑是西皮和二黃,從後來的京劇劇目和聲腔看,更多的是源於漢劇,例如現在的傳統戲《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都是源於漢劇。也有部分劇目源於徽劇,與盧勝奎等編演了許多京劇本(如《三國志》等),但那已經是京劇基本形成以後的事了。
  • 「辮帥」張勳復闢,欲迎娶平劇名角劉喜奎,劉喜奎一句話成功脫身
    自清政府倒臺,到民國初建這一段時間裡,不管是在北京城還是中國的各個角落,都有一批曾經的晚清官員搖身一變,成為了民國政府的文官武將。而在這些人中,又屬張勳最為引人注目。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打扮太「復古」了。
  • 他是京劇大師,工資全國最高,比領導人還富,他卻說:對不起人民
    戲劇在數百年前就已經存在,但是真正大興的時候是民國時期,而戲劇中公認的代表和正宗就是京劇了,近現代以來的京劇代表性人物是誰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他就是梅派藝術的創始人梅蘭芳先生。在民國時期,雖說社會混亂動蕩,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是畸形的社會總是會帶來一些畸形的繁榮,而京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大興並且迅速發展,而京劇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就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者梅蘭芳先生。
  • 中國京劇的前世今生
    《投軍別窯》中周信芳飾薛平貴 京劇,又叫皮黃、平劇、京戲等,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4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