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同濟大學校長陳杰走進四平路校區學四樓,與12名新生院學生及8名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面對面。此時的他還有另一重身份——駐樓導師,將與青年學子共話成長成才與使命擔當。
從去年10月起,同濟大學在本科生社區全面推行「駐樓導師工作站」建設,一批來自學校職能部門和學科課堂的「導師」走進學生社區,為學子打造「全方位、立體式、浸潤式」的育人空間。導師們開展的社區講堂、學術沙龍、成長問診、師生對話等主題活動也受到了徐生們的歡迎和好評。
「我想轉入喜歡的專業,又擔心績點不夠,我該如何面對?」「是出國,還是考研,如何規劃大學4年?」「進入研究生階段,如何確定科研方向?」「人工智慧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變革,我們如何應對?」面對「導師」陳杰校長,同學們紛紛敞開心扉。初入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感受,科研中的各種困惑,亟待解疑釋惑、指點迷津。陳杰一邊認真聆聽學生發言,一邊在筆記本上寫下他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
「正確面對所遇到的困難,要知道這都是正常的,是同學們人生中必須經歷的。」在面授中,陳杰告訴學生們,從高中到大學,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壓力由高考轉變為來自多方面,這對於人生來說是新的考驗。至於轉專業問題,陳杰說,雖然興趣是好老師,但同濟大學本科教育本就重在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行行出狀元」,每一個專業都有成功的道路。
如何平衡學習、生活和科研?陳杰大方分享自己和團隊的時間分配經驗:將一天的工作分為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4個單元,一周至少工作6天,甚至6天半。針對研究生普遍關心的「如何培養科研能力、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這一問題,陳杰認為,要學會做研究,除了打好紮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善於捕捉研究前沿,開展創新性研究。他希望同學們永葆好奇心,敢於挑戰學術權威,主動探索學科交叉融合。
在陳杰看來,做科研,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遭遇失敗,良好心態尤為重要。「即使這一次研究暫告失敗,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它證明了此路不通,無非走了一段彎路而已。」勉勵學生們增強自信,腳踏實地,努力獲得核心技術上突破,為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交流中,陳杰還結合自身經歷及學校發展,就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人工智慧與應用領域的結合、科技報國、國際合作等話題發表見解,為學生指引方向。約100分鐘的「沙龍式」聊天,娓娓道來、語重心長的陳校長讓學生們感覺像自家長輩一般和藹親切。
「陳校長深入淺出地指導我們如何去面臨嶄新的大學生活,讓我們對未來的大學生活充滿信心。」 新生院同德學堂學生徐大力說。「陳校長為我們學生送來了溫暖的關懷和鼓勵,為我們解答了科研中的困惑,感覺受益匪淺。在未來學習中,我將高標準要求自己,更加積極投身於航天科研事業,努力為航天強國作出貢獻。」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趙藝橋說。
據悉,作為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一大創新舉措,同濟大學「駐樓導師制」實施一年來,已有包括校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知名教授、知名學者等在內的472位駐樓導師進駐學生社區。
(作者:劉文婷 黃艾嬌 編輯:姜雪梅 )
連結: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4612040_30597_dyjy.html?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