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平 蔡鮮 黃星 楊東梅 王笑荷
當下,疫情防控處於常態化,人們已習慣戴口罩出行。然而,在70多年前,大街上如果突然出現幾個戴口罩的行人,民眾會如何看待呢?
一本泛黃的民國時期中學生日記裡,記錄了76年前傳染病流行時,一所學校的學生被要求戴上口罩的事兒。在學生們的影響下,宛城民眾從最初的「茫然大笑」到「拘泥亦成自然」,最後也戴上了口罩防病。
疾病流行,中學生被要求戴口罩
發生在76年前的這件往事,被當時一名蔣姓中學生詳細記錄在其日記中。蔣姓中學生日記是皇糧國稅博物館近日徵集地方區域社會生活文獻史料時,自南陽民間徵得。日記共兩冊,自1943年3月29日開始,至1944年4月9日結束,標準日記格式,毛筆行楷豎寫。
蔣同學1944年3月23日的日記題目是「疾病的流行」。他在日記中說,由於「天氣過於乾燥」,在南關一帶,出現一種急性暴症,人得病後一個對時(24小時)即會送命,無藥可救,十分可怕;同時又流行腦膜炎,人得住頭疼發昏,身上發熱,四肢無力,亦無藥可救。這種情況發生後,他所在的南陽戰時中學採取措施進行防治。一方面要求同學們注意衣、食、住、行的衛生,特別要注重食、住的衛生,不能再吃街道上的食物,以根絕病菌的來源。
按照學校的要求,同學們應該都做到了。但是,病情仍有出現,悲劇仍有發生。到4月2日,學校的董教官「勒令初中部同學每人購衛生口罩一個」,但同學們戴著口罩上街時卻遭遇民眾觀之「茫然大笑」的尷尬。
從「初步難」,到後來「拘泥亦成自然」
蔣同學4月2日的日記以「初步難」為題目記寫。當時,疫情自3月23日發生至4月2日的十餘天中,已經出現嚴重情況。學校雖然要求同學們注意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衛生,但病菌也可能隨空氣傳播或通過接觸感染。當時戰時中學的董教官非常有遠見、有經驗,要求學生戴口罩來積極防控。這種方法果然見效,蔣同學在日記中記述「戴上的都好一點」,說明戴口罩的防護效果比較理想。
學生們在校園內都戴口罩,沒人會感覺對方奇怪。但戴口罩外出時,街上民眾便會好奇——「行人看到無不茫然大笑」。出現這種情況,蔣同學認為「這顯然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夠」,但是時間長了,「拘泥亦成了自然」。後來,宛城各個角落都有戴口罩的學生出現,民眾看到也習以為常,而且,也跟著戴口罩來防控疾病,效果當然極好。蔣同學很自豪,把這些歸功於戰中的首先發起並率先楷模。他在日記中寫道:「這種同化的力量,就不能不歸功於戰中每個人的身上。」
口罩作為一種衛生用品,可以過濾進入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病菌的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預防作用。這種防控措施在76年前已被宛城民眾接納採用,宛城的疾病防控在當時可以說是邁出了開創性的一步,雖然這一步走得並不容易。
皇糧國稅博物館館長謝總喆認為,蔣姓中學生的日記,第一次以文獻形式記錄了南陽人民戴口罩防病的時間和社會生活感受,對於研究南陽民國時期流行病史、流行病的防控、戴衛生口罩的習俗等,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和文獻補充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