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公關公司CEO凱西·布盧姆加登在最新一期《財富》雜誌上發表評論,認為馬雲在「財富2017全球論壇」上的演講重新定義了「競爭」,讓她看到了商業發展過程中「包容性」尤為關鍵。馬雲在「財富2017全球論壇」演講中說,「一個企業在它所處的行業內孤立發展、遠觀競爭者並試圖從僱傭、生產、擴張等各個方面超越競爭對手的時代,已經遠去了」,「我們做生意,不僅僅是賦能自己,它更關係到我們能給人類文明留下什麼遺產的問題。」
    一般認為,競爭都是你死我活非常激烈,為何現在商業競爭中的包容性變得更加關鍵?這裡所謂的包容性,從經濟學理論來看,本質上是新技術外推生產力邊界的時候,市場競爭必然並正在從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轉變。
    零和博弈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指參與博弈的各方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必然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非零和博弈則相反,雙方在博弈中,有可能各自取得正向收益,所以存在合作的可能。另一個概念「生產可能性邊界」則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一定的資源可能達到的最大產量組合曲線,可以用來進行各種生產組合的選擇。
    當下正是新技術不斷外推生產力邊界的時代,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正在對傳統行業和傳統商業模式進行改造,由此產生的效率提升或新的商業模式,都在不斷做大蛋糕。由於生產力邊界不斷外移,越來越多以前不可能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都將成為可能。
    所以,在這個時代中,技術成為每一個交易的核心,競爭者與合作者的輪廓變得模糊,並且可能隨時相互轉變。因此,想要取得成功,每家公司都必須把那些能夠連接人、創意和機遇的方方面面統籌起來,不管這些要素是在合作者中,還是競爭者中,然後加以整合,推動並鼓勵各式各樣的好點子,驅動企業找到一個全新的發展路徑,或通過全新的商業模式,提供全新的產品與服務。
    這就意味著,新技術提供的生產力邊界擴展遠沒到盡頭,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可以進行探索和創新的空間非常大。這就使得當下的商業競爭,從傳統的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轉變。簡而言之,這個過程就是馬雲所說的「賦能」。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阿里打造的菜鳥網絡。最初,雙11造成快遞爆倉,阿里就計劃做社會化大數據物流協同平臺,通過大數據的能力,幫助商家和物流夥伴提升物流效率,大數據物流平臺公司菜鳥網絡應運而生。在機器人倉、大數據引擎、數據預測預警、自動分撥流水線等幫助下,同樣的快遞員,同樣的車輛,發揮出了更大的運力。
    菜鳥沒有參與任何物流企業的競爭,而是運用自己的技術和平臺幫助其他物流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菜鳥也成就了自身。與此同時,中國快遞業連續多年保持了平均50%以上的增速,創造就業超過200萬人,市場規模自2014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一。2016年以來,通達、順豐和百世在內的快遞公司陸續上市,一批市值數百億、上千億的快遞公司誕生,成為中國快遞的BESTY航母。
    當下中國網際網路的競爭進入下半場,很多布局在收官階段,各方的布局、邊界都相互觸碰到了,各種合縱連橫在推杯換盞之間也多了起來。不過,新技術之下,競爭並不是僅僅只有零和博弈一種選擇,從長遠看,在新技術作用下,起碼在這個階段,競爭更多的是進行非零和博弈,包容才能強大。
    對於平臺類企業而言,競爭就是合作,為人才能為己。淘寶村在中國遍地開花了,淘寶才能強大;物流企業強大了,菜鳥網絡的願景才能更大。全球化過程中,很多企業沒有包容性思維,在自身壯大的過程中,偏向了零和博弈的思維,這導致全球化在西方國家遭遇民粹化的狙擊。從這個角度看,包容性思維也是全球化未來的一條出路。(作者劉遠舉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