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把女兒用到的一套練習冊分享給了朋友們,覺得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很有幫助,後臺一個媽媽留言問:
這屬於「超前教育」嗎?
幾輪迴復後,我弄明白了這位媽媽的意思:
因為擔心超前教育的危害,在女兒的教育上,她一向趨於「保守」,很多知識都不敢教,怕孩子學得太早,以後沒了新鮮勁或積極性,也怕孩子童年太累,反倒成了累贅。
在「推娃要趁早」和「超前教育會磨損孩子天性」之間,很多父母都會搖擺不定,掌握不好家庭教育的度。
而因為擔心「超前」教育,錯過了孩子培養關鍵期的父母也比比皆是。
圖片來源:電視劇《喪失名字的女神》
作為一個面臨「小升初」的媽媽,一路走來,特別想告訴父母們:
杜絕超前學習,不是不教不學,靜待孩子花開;超前學習,也絕沒想像的那麼恐怖。
操作錯誤的教育起點,才真的會讓父母追悔莫及。
「劇場效應」之下
「0」起點的孩子根本傷不起
希望孩子有輕鬆快樂的童年,是每個父母的期望。
可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太骨感。
這兩年,關於孩子上暑假班的新聞不斷:
從「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到「杭州二胎虎媽給孩子報了10個培訓班」,其中,五歲女兒上8個班,兩歲兒子上2個班……
現在的孩子,早已不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只是單純地撒歡玩。
我身邊的孩子,幾乎沒有不報班的。
圖片來源:短片《馴兔記》
倒不是父母們有多功利,而是很多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
孩子反正也是玩,為什麼不「玩」得正式點?高級點?
與其中高考前給孩子施壓,不如把學習任務往「下」勻勻,孩子後面好學得輕鬆些……
於是,孩子們「玩」器樂、「玩」口才、「玩」英語、「玩」機器人編程……
只是父母們沒想到:
每個孩子都提前學,無論是幼升小,還是小升初,每個孩子都練就了「十八般武藝」。
零基礎入學,單純等待老師教的孩子屈指可數的現象,造就了教育的「劇場效應」。
大環境使然,那些「先起跑」的孩子,客觀上,佔了很多先機。
與「0起點」入學的孩子相比,他們各方面,都會更有底氣和信心。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
一個人,一旦在某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同學把優秀當習慣。
跑在前面的孩子,早早嘗過了甜頭,習慣了領先,他們會以更昂揚的姿態,爭取更優秀。
讓孩子之間拉開更大差距的,可能不是資質,而是入學之初的「氣勢」。
當我們還期待孩子入學後從「0」開始時,一部分同齡孩子,早就優秀得望塵莫及。
想要孩子純粹快樂,他們將來就不可能輕鬆。
而指望孩子「0起點」入學,不科學,也不太現實。
抓住敏感期
推娃效果事半功倍
我家娃小時候,我發現:
即使不刻意教,孩子也總能從書裡,大人的談話裡,獲得新概念,努力模仿一些「新」東西。
那一刻我意識到,不管大人有沒有刻意教,孩子的學習,都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
抱著等到某個階段再教育孩子的想法,其實並不科學。
這也讓我想起多年前心理學老師講過的一個「昆蟲的故事」:
100多年前,荷蘭生物學家佛裡發現,有一種蝴蝶的幼蟲,對光有一種天生的敏感。
憑著這種敏感,它們孵出來後,會自動朝有光的樹枝頂端移動,在那裡,能吃到最嫩的芽。
這正好能滿足幼蟲脆弱的消化系統,讓幼蟲得以存活、長大。
不過,這種「敏感性」只會持續很短時間。
當幼蟲漸漸長大,能消化整片葉子時,它們對光的敏感性,就會消失。
佛裡還發現,孩子的成長,也具備類似的「敏感期」。
孩子們長到某一階段,為了滿足生命的內在需求,他們是會主動對很多事物產生熱情和探究欲望。
如果我們抓住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啟蒙或培養,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學同學,從孩子兩三歲開始,她就把英語點讀筆和分級讀物給孩子當玩具玩。
平時看動畫片可以,但是像「小豬佩奇」這類,不能看中文版,只能看英語版。
她家娃系統學英語的時間比較晚,但因為啟蒙早,孩子比同班那些英語啟蒙晚的孩子,學起來快很多。
3年級就考過了ket,5年級過pet,並不是很費力,感覺按部就班就走下來了。
在孩子語言學習這方面,華盛頓大學的腦科學家庫爾也做過專門的研究。
她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孩子1歲前是母語敏感期,如果同時接觸多種語言,可以為多種語言打下母語模塊基礎。
孩子7歲前,他們能迅速學會母語外的第二語言,無論是發音、音調,還是流暢度,都能到接近母語的水平。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語言學習的敏感性會逐年下降。
同樣學習新語言,花費的精力比小時候大,效果卻很難達到母語水平。
其實不光是語言,我們看到,孩子學樂器,練競技,花費同樣的時間精力,「童子功」的效果都要遠遠大於長大後的學習。
「推娃要趁早」,不是非要打著雞血,填鴨似的逼孩子學,而是希望大家能抓住孩子學習的關鍵期,把握孩子教育的「捷徑」。
不功利的超前教育
有利無害
前兩天偶然刷到一期《挑戰不可能》。
看到曾參加過詩詞大會的男孩韓亞軒,就忍不住多看了兩眼,結果真讓我感嘆不已。
之前,只知道這個11歲的男孩詩詞儲備量很豐富,參加詩詞大會時就沉穩冷靜,表現可圈可點。
可這次,真的只能用「驚豔」來形容了。
他跟一位大學生,打「雙色飛花令」。
即每句詩裡,既要出現圓周率的數字,又要同時出現隨機的16個漢字。
10秒鐘內無法接出下句的,就要被淘汰,難度簡直是地獄級的。
而且「飛花令」一般是越到後面越難,因為選手不但要想出帶數字和漢字的詩句,還要在短短10秒之內,考慮一下這句詩前面是否出現過。
可僅僅11歲的韓亞軒,硬是憑著超豐富的詩詞儲備量和超強的心理素質,跟比他大很多的大學生姐姐,連續打了112多個回合。
完美打敗了對手,讓現場的人,都驚嘆不已。
而韓亞軒介紹,他是3歲開始學詩詞的。
那時,他完全不懂什麼叫詩詞,姥爺就把他抱在自己腿上,給他講唐詩宋詞。
慢慢地,韓亞軒喜歡了詩詞,開始主動探索詩詞的奧妙。
你看,孩子小時候的學習和習慣養成,大多是不帶功利性的。
抱著這種輕鬆心態去學,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習慣和興趣也更易養成。
試想,這麼多的唐詩宋詞,如果就等孩子到一定年齡,以「任務」的形式讓他去學去背,孩子有可能背會,但缺少了興趣做支撐和指引,用起來可能就沒這麼靈活了,更不可能做到像韓亞軒這樣卓越。
超前教育不是不可以,而完全看父母怎麼去操作它。
黑龍江曾有一位醫生爸爸,給2歲的孩子普及醫學常識。
乍一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在胡鬧。
可這個爸爸,是通過給各種水果「做手術」的遊戲來進行,孩子邊看邊玩,整個過程津津有味。
孩子學得早學得晚,其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父母用怎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學。
不當的超前教育,確實是拔苗助長,會破壞孩子興趣,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可好的超前教育,也會讓孩子玩的欲罷不能的同時,也兼帶收穫了知識和習慣。
圖片來源:電影《天才少女》
自古以來,教育資源的稀缺,都決定了孩子之間的競爭,就像同一個跑道上的淘汰賽。
而今天,已經表現為:
一個孩子能否跑得更遠更持久,不只在於孩子自己,更在於他身後的家庭給予的支撐。
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指望逆襲取得優秀的機率,真是比中彩票的機率還要小。
而把所有的引導和培養,都貼上「超前教育」的標籤,也真的會耽誤孩子的成長。
圖片來源:電影《西小河的夏天》
希望父母早點明白這個道理,能為孩子提早規劃一條可以實施的教育路線,不錯過任何一個教育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