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海澱媽媽圈:一場小升初,我看清了「超前教育」的真相

2020-08-09 菡媽育兒文檔

前兩天,我把女兒用到的一套練習冊分享給了朋友們,覺得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很有幫助,後臺一個媽媽留言問:

這屬於「超前教育」嗎?

幾輪迴復後,我弄明白了這位媽媽的意思:

因為擔心超前教育的危害,在女兒的教育上,她一向趨於「保守」,很多知識都不敢教,怕孩子學得太早,以後沒了新鮮勁或積極性,也怕孩子童年太累,反倒成了累贅。

在「推娃要趁早」和「超前教育會磨損孩子天性」之間,很多父母都會搖擺不定,掌握不好家庭教育的度。

而因為擔心「超前」教育,錯過了孩子培養關鍵期的父母也比比皆是。


圖片來源:電視劇《喪失名字的女神》


作為一個面臨「小升初」的媽媽,一路走來,特別想告訴父母們:

杜絕超前學習,不是不教不學,靜待孩子花開;超前學習,也絕沒想像的那麼恐怖。


操作錯誤的教育起點,才真的會讓父母追悔莫及。


「劇場效應」之下

「0」起點的孩子根本傷不起


希望孩子有輕鬆快樂的童年,是每個父母的期望。


可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太骨感。

這兩年,關於孩子上暑假班的新聞不斷:

從「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到「杭州二胎虎媽給孩子報了10個培訓班」,其中,五歲女兒上8個班,兩歲兒子上2個班……

現在的孩子,早已不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只是單純地撒歡玩。

我身邊的孩子,幾乎沒有不報班的。


圖片來源:短片《馴兔記》


倒不是父母們有多功利,而是很多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

孩子反正也是玩,為什麼不「玩」得正式點?高級點?


與其中高考前給孩子施壓,不如把學習任務往「下」勻勻,孩子後面好學得輕鬆些……

於是,孩子們「玩」器樂、「玩」口才、「玩」英語、「玩」機器人編程……

只是父母們沒想到:

每個孩子都提前學,無論是幼升小,還是小升初,每個孩子都練就了「十八般武藝」。


零基礎入學,單純等待老師教的孩子屈指可數的現象,造就了教育的「劇場效應」。

大環境使然,那些「先起跑」的孩子,客觀上,佔了很多先機。



與「0起點」入學的孩子相比,他們各方面,都會更有底氣和信心。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


一個人,一旦在某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同學把優秀當習慣。

跑在前面的孩子,早早嘗過了甜頭,習慣了領先,他們會以更昂揚的姿態,爭取更優秀。

讓孩子之間拉開更大差距的,可能不是資質,而是入學之初的「氣勢」。

當我們還期待孩子入學後從「0」開始時,一部分同齡孩子,早就優秀得望塵莫及。



想要孩子純粹快樂,他們將來就不可能輕鬆。

而指望孩子「0起點」入學,不科學,也不太現實。


抓住敏感期

推娃效果事半功倍


我家娃小時候,我發現:


即使不刻意教,孩子也總能從書裡,大人的談話裡,獲得新概念,努力模仿一些「新」東西。

那一刻我意識到,不管大人有沒有刻意教,孩子的學習,都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


抱著等到某個階段再教育孩子的想法,其實並不科學。

這也讓我想起多年前心理學老師講過的一個「昆蟲的故事」:

100多年前,荷蘭生物學家佛裡發現,有一種蝴蝶的幼蟲,對光有一種天生的敏感。



憑著這種敏感,它們孵出來後,會自動朝有光的樹枝頂端移動,在那裡,能吃到最嫩的芽。


這正好能滿足幼蟲脆弱的消化系統,讓幼蟲得以存活、長大。

不過,這種「敏感性」只會持續很短時間。


當幼蟲漸漸長大,能消化整片葉子時,它們對光的敏感性,就會消失。

佛裡還發現,孩子的成長,也具備類似的「敏感期」。

孩子們長到某一階段,為了滿足生命的內在需求,他們是會主動對很多事物產生熱情和探究欲望。

如果我們抓住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啟蒙或培養,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學同學,從孩子兩三歲開始,她就把英語點讀筆和分級讀物給孩子當玩具玩。


平時看動畫片可以,但是像「小豬佩奇」這類,不能看中文版,只能看英語版。



她家娃系統學英語的時間比較晚,但因為啟蒙早,孩子比同班那些英語啟蒙晚的孩子,學起來快很多。

3年級就考過了ket,5年級過pet,並不是很費力,感覺按部就班就走下來了。

在孩子語言學習這方面,華盛頓大學的腦科學家庫爾也做過專門的研究。


她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孩子1歲前是母語敏感期,如果同時接觸多種語言,可以為多種語言打下母語模塊基礎。

孩子7歲前,他們能迅速學會母語外的第二語言,無論是發音、音調,還是流暢度,都能到接近母語的水平。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語言學習的敏感性會逐年下降。



同樣學習新語言,花費的精力比小時候大,效果卻很難達到母語水平。

其實不光是語言,我們看到,孩子學樂器,練競技,花費同樣的時間精力,「童子功」的效果都要遠遠大於長大後的學習。

「推娃要趁早」,不是非要打著雞血,填鴨似的逼孩子學,而是希望大家能抓住孩子學習的關鍵期,把握孩子教育的「捷徑」。


不功利的超前教育

有利無害


前兩天偶然刷到一期《挑戰不可能》

看到曾參加過詩詞大會的男孩韓亞軒,就忍不住多看了兩眼,結果真讓我感嘆不已。

之前,只知道這個11歲的男孩詩詞儲備量很豐富,參加詩詞大會時就沉穩冷靜,表現可圈可點。


可這次,真的只能用「驚豔」來形容了。



他跟一位大學生,打「雙色飛花令」。

即每句詩裡,既要出現圓周率的數字,又要同時出現隨機的16個漢字。


10秒鐘內無法接出下句的,就要被淘汰,難度簡直是地獄級的。


而且「飛花令」一般是越到後面越難,因為選手不但要想出帶數字和漢字的詩句,還要在短短10秒之內,考慮一下這句詩前面是否出現過。



可僅僅11歲的韓亞軒,硬是憑著超豐富的詩詞儲備量和超強的心理素質,跟比他大很多的大學生姐姐,連續打了112多個回合。


完美打敗了對手,讓現場的人,都驚嘆不已。



而韓亞軒介紹,他是3歲開始學詩詞的。


那時,他完全不懂什麼叫詩詞,姥爺就把他抱在自己腿上,給他講唐詩宋詞。

慢慢地,韓亞軒喜歡了詩詞,開始主動探索詩詞的奧妙。

你看,孩子小時候的學習和習慣養成,大多是不帶功利性的。


抱著這種輕鬆心態去學,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習慣和興趣也更易養成。

試想,這麼多的唐詩宋詞,如果就等孩子到一定年齡,以「任務」的形式讓他去學去背,孩子有可能背會,但缺少了興趣做支撐和指引,用起來可能就沒這麼靈活了,更不可能做到像韓亞軒這樣卓越。


超前教育不是不可以,而完全看父母怎麼去操作它。


黑龍江曾有一位醫生爸爸,給2歲的孩子普及醫學常識。


乍一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在胡鬧。

可這個爸爸,是通過給各種水果「做手術」的遊戲來進行,孩子邊看邊玩,整個過程津津有味。

孩子學得早學得晚,其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父母用怎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學。

不當的超前教育,確實是拔苗助長,會破壞孩子興趣,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可好的超前教育,也會讓孩子玩的欲罷不能的同時,也兼帶收穫了知識和習慣。


圖片來源:電影《天才少女



自古以來,教育資源的稀缺,都決定了孩子之間的競爭,就像同一個跑道上的淘汰賽。

而今天,已經表現為:

一個孩子能否跑得更遠更持久,不只在於孩子自己,更在於他身後的家庭給予的支撐。

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指望逆襲取得優秀的機率,真是比中彩票的機率還要小。


而把所有的引導和培養,都貼上「超前教育」的標籤,也真的會耽誤孩子的成長。


圖片來源:電影《西小河的夏天》


希望父母早點明白這個道理,能為孩子提早規劃一條可以實施的教育路線,不錯過任何一個教育的關鍵期。

相關焦點

  • 揭秘北京海澱媽媽圈:一場小升初,我看清了「超前教育」的真相
    文 | 小樹媽媽前兩天,我把女兒用到的一套練習冊分享給了朋友們,覺得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很有幫助,後臺一個媽媽留言問:這屬於「超前教育」嗎?幾輪迴復後,我弄明白了這位媽媽的意思:因為擔心超前教育的危害,在女兒的教育上,她一向趨於「保守」,很多知識都不敢教,怕孩子學得太早,以後沒了新鮮勁或積極性,也怕孩子童年太累,反倒成了累贅。
  • 為了當海澱媽媽,我從500強辭職
    作者 | 長江公寓在北京,媽媽分成兩種:一種是海澱媽媽,剩下的是其他。如果你還以為高考是成年之前最重要、且唯一重要的一場考試,就大錯特錯了。戰線早已無聲的向前推進了六年。這場殘酷拼殺,從小學開始。就像985、211這類密碼一樣,小升初也催生了更多黑話。
  • 親歷海澱小升初 牛娃一年刷的卷子80公斤
    小升初尤其是海澱小升初,說是煉獄模式也不為過,需要拼爹拼娃拼實力還要再加上點虛無飄渺的運氣。就像旁邊默默等候的一位家長說的:我娃市三好、奧數二等獎、PET,不也在這等著?坊間消息,今年來學校面試的不少市三好學生都沒有收到錄取通知。以前小初升市場上的「硬通貨」市三好現在也不靈了,足見競爭之慘烈。
  • 做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還是朝陽媽媽,我在糾結什麼?
    他倆都是北京人,從小在海澱長大,也是從海澱的人大附一路讀上來的。所以買房時壓根沒考慮過其他區域。對孩子的學習規劃,自然也圈在海澱的幾所名校裡。 我有段時間很糾結要不要在海澱區買學區房,讓暖暖去海澱讀書。於是,我專門去了一趟找他們,想知道在海澱讀書和生活是什麼樣的感受。
  • 小升初,一場從幼兒園開始準備的戰役
    圖片來源:unsplash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海澱是小升初最典型的一塊戰場,以下這篇內容,來自海澱2018年小升初學生家長。 一場小升初,讓海澱家長和海澱娃精疲力盡,折射出了人生百味兒,在小升初已經接近尾聲的節點,我的娃還沒走上岸,那段時間我和娃一個同樣很是優秀的同學媽媽一起經歷過來,每天互相鼓勵取暖,吐槽抱怨,某天晚上她給我發微信哭了,我是聽到她哭了,才覺得委屈,也背著娃哭了一頓,其實哭完也沒有平復。我當時想得留下文字紀念一下,有一天娃長大了,至少要知道雖然我盡力了,但是也只能送他到這了。
  • 葉一茜直言:我是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也不認同海澱媽媽
    在節目裡,葉一茜直言:我是個「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所謂「海澱媽媽」,從狹義上講,專指北京海澱區的媽媽,她們對孩子期待很高,只瞧得上清華和北大或全球top10大學,她們不是在補習班外等著娃,就是在送娃去補習班的路上,再就是正在盯著娃完成各項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作業。
  • 海澱家長和順義媽媽的雞娃史,一場父母的集體焦慮,如何破解困局
    我承認:在看完一篇關於順義媽媽的文章之後,我感到胸口發悶,呼吸受阻,一種焦慮感撲面而來。說起為什麼特意去看關於順義媽媽的文章,是由於最近關注了一檔萌娃課業教育陪伴式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在討論徐敬凱媽媽的育兒理念時,傅首爾和葉一茜提到了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
  • 【揭秘】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是怎樣的物種都說北京是中國教育的高地,而京城教育圈有兩大知名的物種: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共同特點是「雞」娃有方。火遍北京教育圈的《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寫道:「海澱家長從來沒有詩和遠方,他們的苟且,是孩子的試卷和陪讀的課堂.沒有夢想,但有信仰。」
  • 作為一個海澱老母親,我為啥沒買學區房?
    可以看出,海澱區承包了全北京50%以上的清北名額,而六小強又承包了海澱區90%以上的清北名額要進入六小強高中部,一個大大提升成功率的方法是:在小升初時就考入海澱六小強本校或其承辦校(包括民辦校),也就是六小強集團校的初中部。
  • 揭秘《北京海澱教育——瘋狂到什麼程度》是如何慫恿家長學英語的
    《北京海澱教育——瘋狂到什麼程度》是花生教育10月6日發送的文章,閱讀量10多萬,小石頭的朋友圈不少家長轉發了,並深表贊同。
  • 2019小升初海澱學區新變化及海澱17個學區中小學分布
    海澱教委最新消息: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正式承辦上莊中學。這是繼清華附中承辦上莊二中以後,海澱區對上莊地區教育資源布局的再度調整。  近段時間,海澱區大力發展部分學區引進教育資源,其中上莊西北旺學區、西三旗學區及四季青學區三個學區內的學校均進行了相關調整。
  • 海澱媽媽闖關記:我以前也佛系,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在其他城市家長抱怨全國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的同時,北京家長也在吐槽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北大在北京開招生諮詢會,一個朝陽區重點中學的家長問招生老師:「我孩子全年級前十有沒希望上你們學校?」資料來源:北京教育試院,北京市海澱區教育招生和考試中心,光大證券研究所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海澱區承包了全北京 50% 以上的清北錄取名額,而六小強又承包了海澱區 90% 以上的清北錄取名額。
  • 陪娃走好升學路,一個海澱媽媽的「科學雞娃」方法論
    ——中信書店·啟皓店,給正在面臨小升初的家長們做一場關於教育的深度分享。安柏,北大碩士,曾經也是世界500強項目經理,她的新書《上岸》,講述了一個海澱媽媽重點學校的闖關經歷。在書中她講述了她如何運用「科學雞娃」的方法論成功帶領兒子花生在「小升初」中成功進入「全宇宙最難進的」海澱區六小強,也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
  • 2015北京小升初的政策變革評析 海澱VS西城
    隨著各大中學陸續頒布了招生改革政策,2015年小升初的最新政策逐漸塵埃落定。可以發現,不同的學校的招生政策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正確的比較分析才能幫我們的學生選擇合適的學校。【海澱小升初變革方向】1、人大附利用早培班夏令營,來點招小五班制的早培班,人本實驗班也藉此進行考察。2、清華附中利用龍校來點招小五班制的「優才」(小六的學籍仍然保留在小學),和清華實驗的「免費虎」。3、一零一中學利用金帆坑班的名義,點招近3個實驗班。
  • 2020年海澱小升初派位入學如何招生?
    小升初派位入學是本著就近入學的原則,由電腦直接派位抽選出進入某一中學的學生,具有很大隨機性。北京每個區域的針對派位入學也會有不同的政策。下面天天老師帶大家了解一下2020年海澱小升初派位入學怎麼招生?想要通過海澱小升初派位入學應該符合哪些條件?
  • 東城海澱小升初對口直升迎來重大變化!西城未來或有大動作
    近年來,本市出生人口總體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從2008年開始,北京新生兒數量便步入上升期,最近幾年更是在激增,到2018年達到全新的高峰。因此,這幾年,各區尤其是東城、西城、海澱、朝陽等去,小學一年級新生人數遠遠高於畢業生人數。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經過這些年的政策調整,現在對口直升的小學辦學品質和社會認可度已得到有效提升。
  • 海澱教育有多瘋?學區房不行,鋼琴只能排最後,拼的其實是……
    前段時間,跟身邊一位新手媽媽聊天。 說起孩子的教育,我誠心實意的講了不少「過來人」的經驗。在我侃侃而談之後,她有點猶豫的對我說: 「樹媽,你講的挺好的,但能不能別老說『黑話』」? 父母們真正從小為孩子們規劃的成長路徑,並沒有真的被全國媽媽熟知。所以這篇文章,我想以一個海澱媽媽的身份,聊聊我所見到的「海澱教育」。
  • 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是怎樣的物種都說北京是中國教育的高地,而京城教育圈有兩大知名的物種: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共同特點是「雞」娃有方。 火遍北京教育圈的《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寫道:「海澱家長從來沒有詩和遠方,他們的苟且,是孩子的試卷和陪讀的課堂.沒有夢想,但有信仰。」
  • 冷眼看「海澱媽媽」現象
    海澱媽媽是現在比較有名的一群媽媽。她們主要生活在北京海澱區,這裡是全國頂級高校和精英人才的聚集地,並且帶動了全國媽媽們的「雞娃」浪潮。真正做得好的是海澱媽媽的媽媽,她們才是真正教育出優秀人才的專家,而情況也更貼近普通媽媽。海澱媽媽的好,都知道了;但海澱媽媽不好的地方,可能普通媽媽們還沒意識到。凡事有利有弊,海澱媽媽的雞娃方式成功機率也不一定很高。
  • 「大號練廢了」的二胎媽媽: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魔幻的超前教育
    「大號練廢了」的二胎媽媽: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魔幻的超前教育在屯門媽媽圈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要讓孩子贏在射精前。小劉就是這個媽媽圈的一員,一開始生大寶時,她堅稱自己一定不要做那種「變態」的強勢媽媽,不會逼孩子上各種早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