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實施應該讓身心有障礙的兒童能在正常班級中達到物理、社會和功能的融合。
當身心有障礙的學生可以在身體、學習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融入了普通班級,真正的融合教育才算達成。那麼,要想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融合,自閉症兒童在隨班過程中需要那些支持呢?
//區域活動中同伴的支持
區域活動因為有很大的自主性,所以深得幼兒園小朋友的喜愛。但是正是因為對孩子的自主性要求很高,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區域活動容易流於形式,而造成孩子無所事事,耽誤孩子的時間。
在區域活動中,老師的引導非常非常重要。區域活動的作用就是增加孩子與同伴互動的機會,在互動中學習同伴的玩法,以提高自己的玩具技能。但這需要逐步的提高,不是一開始就要有這樣的要求。
//同伴是求助對象
自閉症孩子在幼兒園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開始時,特教老師會給孩子提供心理上和行為上的支持,但是,老師要有意識的讓同伴變成求助對象,這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來說是重要的轉折。
//從同伴發展成固定的玩伴
實踐證明,玩伴對於自閉症兒童進入普通環境特別是進入小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玩伴,還是自閉症兒童心理上的寄託。
04
融合教育中家長的支持
對於自閉症家長來說,家長的作用是什麼?通常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往往把精力放在改變孩子上,寄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孩子以適應環境,這是非常局限的。
孩子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需求。孩子的成長只靠家長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孩子需要專業機構的支持,社會環境的支持,包括幼兒園的支持、學校的支持、社區的支持等,只有這樣,孩子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1)家長要做的首先是擺正自己的角色,清楚自己的職責,把握好自己的定位。
//家長是孩子的情感保護者,不是訓練師
第一、家長在打造自己的同時耽誤了孩子寶貴的訓練時間,你無形中耽誤了孩子兩三年的時間。這幾年對學前兒童來說是最寶貴的黃金時間。家長可以思考,尋找一個成熟的老師與打造自己相比,哪種方式更讓孩子受益?
第二、在家庭中,家長要權衡訓練師和媽媽的角色,如何平衡這兩個角色?作為媽媽,不能保證自己沒有情緒化,需要經常性的調整。因為是媽媽,看待很多事情不能做到客觀、理智、冷靜。作為訓練師,勢必影響媽媽與孩子間的親情。媽媽的角色是情感保護者,心靈慰藉者,這是其他任何人無法代替的。安全感是孩子交往發展的根基。家長要分清什麼是孩子的正常情感需求、什麼是孩子的行為問題。以犧牲孩子的正常情感而換取所謂的行為矯正的些許效果,這其中孰重孰輕,家長要仔細掂量。
//家長是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考官
考官關注的是事物的結果。引導者則關注事物參與的過程。引導者的做法是:注意孩子達成目標的過程,引導孩子主動達成目標的方向。考官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引導者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怎麼做。
//家長是心理環境的建築師
家長是孩子的支持者,這種支持首先表現在心理上的支持。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職能首先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因為孩子的人際交往體驗始於自己的爸爸和媽媽,並且孩子將這種體驗帶到家庭以外的環境中,如幼兒園、社區等。一個有充分的良好的親子體驗的孩子,在幼兒園會表現出積極的人際交往欲望,在行為上有強烈的自主性;反之,有不良親子關係體驗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出膽怯、退縮。
(2)家長要學會利用與整合周邊的社會資源。
//分辨周邊的資源
什麼是周邊的資源呢?通俗的說就是你身邊可以給你提供幫助的人,包括親人、朋友、單位領導、同事、鄰居以及幼兒園和機構的老師、家長、小朋友等。有些家長往往容易因孩子的問題擔心被別人歧視,害怕本來脆弱的心靈再次受到傷害,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因此失去了很多可以利用以支持的資源,家長成為了孤獨者。
//合理整合資源
整合資源的關鍵是辨析各個資源間的關係,合理整合。整合資源的前提是確定思路,即確定圍繞什麼思路整合。對於早期融合教育的孩子,回歸主流是主線。
幼兒園教育是主路,那輔路是什麼?是那些幫助孩子在主路上走得更好的資源,如訓練機構。輔路的功能一定是針對主路上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解決。無論主路還是輔路,都應朝著一個方向去努力。例如:首先要找出孩子在幼兒園存在的問題,哪些問題是可以在幼兒園能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幼兒園不能解決的,必須藉助其他補充手段來解決。
在幼兒園裡,每個特殊家庭都需要幼兒園老師的支持,需要普通家長的支持,需要其他特殊家長的支持,也需要小朋友的支持,需要機構老師的支持。家長的作用就是為孩子提供這種支持。
當然,在這個多元的社會裡,不理解、嘲笑、歧視的人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陰天的存在就否認地球上還有陽光。我們看到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接納我們的孩子,更多的幼兒園老師主動要求學習特殊教育,主動與特教老師交流,這是令人可喜的社會進步。為我們的孩子打造一個社會支持的大環境,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