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實施應該讓身心有障礙的兒童能在正常班級中達到物理、社會和功能的融合。
當身心有障礙的學生可以在身體、學習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融入了普通班級,真正的融合教育才算達成。那麼,要想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融合,自閉症兒童在隨班過程中需要哪些支持呢?
01
特教老師的直接支持
孩子在剛進入普教融合班時,為了便於老師直接輔助(我們在進行任何輔助形式之前就要想到如何撤銷該輔助,不要讓孩子形成依賴),可以把融合的孩子安排在一起;當孩子基本適應之後根據孩子的情況,可以把3個孩子中適應性最好的孩子安排到其他的小組中,並給孩子找同伴,便於孩子參照和得到同伴的支持;隨著孩子適應能力的提高,把兩個孩子分在不同的小組。
案例:元元上幼兒園小班,小朋友排隊的時候,老師把元元安排在隊尾,元元經常會溜號,為了提高元元的專注力,老師將元元的位置從最後一個安排到第一個,與老師目光對視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老師有更多的機會關注到他,他的專注力大大的提高。
安排位置的原則要考慮教師容易監控與協助或者同伴易協助的位置。但是在安排位置時,老師應該注意的是既要考慮到將孩子安排在不易分心或受幹擾的位置上,又要注意此位置要能讓孩子融入班級中,不要標籤化。例如有的老師將孩子安排在靠近老師的一個單獨座位上,老師既能照顧到,又不影響其他小朋友上課,但是這樣形成了普通環境中的隔離教育,偶爾用之可以,長久下去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02
普教老師的支持
融合教育強調最小限制的環境和最大程度的支持。為了達到真正的融合,必須強調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密切配合。
根據融合的階段性不同,特教老師對孩子的支持角度也不同。普教老師的職責是面對全體小朋友,當然也包括班上的差異性兒童。普教老師有責任根據自己的觀察與判斷對孩子的融合提出建議,並在適合的情況下提供支持。普教老師和特教老師需要配合。無論是特教老師的幹預還是普教老師的幹預,目的是為了提高融合的質量,而不能因為特教老師的進入而形成變相的隔離型教育。
03
教師引導下的同伴支持
融合教育的益處不容置疑,教師引導下的同伴支持至關重要。特教老師或是普教老師都需要為孩子提供和相同年齡的一般學生接觸的機會,對自閉症孩子的互動提供有系統的策略引導與協助。
// 同伴選擇
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講,選擇合適的同伴非常重要。同伴是否合適,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孩子是否接受,是否願意和他在一起。與其說是自閉症兒童對同伴的接受,倒不如說是同伴對自閉症兒童的真正接納。能否真正的接納,需要特教老師敏銳的觀察能力。
//生活常規中的同伴支持
自閉症兒童進入普通環境首先面對的就是集體環境中的常規問題。集體環境對於每個身在其中的成員都有要求的:不能像在家裡那樣自我,想怎樣做就怎樣做,而是要符合集體的要求,要將自己的想法和集體的要求區分開來。
自閉症孩子在幼兒園中出現的問題,是他們不理解集體環境所致,不是他們故意破壞或者搗亂。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可能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例如,利用同伴的直接支持或者榜樣的作用,及時給予孩子支持,將孩子的主動觀察學習與同伴支持相結合,這樣更有利提高孩子自主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