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毛維青逝世,曾親歷皖南事變激戰

2021-01-15 澎湃新聞

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毛維青逝世,曾親歷皖南事變激戰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1-01-10 13:45 來源: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新四軍研究會以及毛維青同志親友處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新四軍老戰士、雲嶺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離休幹部毛維青同志(地專級),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3日16時15分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99歲。

公開資料顯示,毛維青是浙江寧波人,1922年5月出生,1938年9月加入新四軍,193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歷任新四軍總部速記班速記員、機要科機要組長,一縱隊後方留守處、教導團技術書記、文化幹事,華東局工業部組織處秘書、組織科副科長,上海市重工業黨委組織部組織科副科長,上海楊浦區委工改辦副主任,杭州市委工交部辦公室主任,市工業幹校總支書記、副校長,市科委黨組成員、秘書長,市電子儀表局黨委常委、辦事組長、辦公室主任、副局長,市進出口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等職,1982年12月離休。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安徽涇縣雲嶺期間,毛維青是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戰鬥和工作在葉挺、項英等新四軍首長身邊。在1941年皖南事變激烈戰鬥中,毛維青不顧個人安危,仍堅持工作鎮定收發電文,勇敢地接受戰鬥的考驗。

皖南事變後,毛維青被押送至江西上饒集中營,在獄中她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威逼利誘始終不屈不撓,充分表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品格。後歷經艱辛逃回上海找到黨組織,經受了槍林彈雨的洗禮。

2019年4月清明節後,央視網曾發布消息《青山埋忠骨 綠水挽忠魂 清明時節97歲女兵祭奠昔日戰友》:青山埋忠骨,綠水挽忠魂。今年清明節前夕,安徽涇縣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裡,一位97歲的老人祭奠昔日的戰友,這位老人也是目前皖南事變親歷者中唯一還健在的新四軍女兵。

1938年9月,毛維青和哥哥毛中玉一起參加了新四軍,她成了機要科的一名機要員,在項英身邊工作。1941年1月12號,在皖南事變的戰鬥中,哥哥毛中玉被國民黨頑固派連刺數刀,壯烈犧牲。2019年4月3日,在哥哥的墓碑前,毛維青老人凝視著墓碑上的照片,緩慢抬手,為哥哥獻上最真摯的軍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

Content [contId='10731541', name='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毛維青逝世,曾親歷皖南事變激戰', status='0', createTime='Sun Jan 10 12:58:58 CST 2021', updateTime='Sun Jan 10 13:45:07 CST 2021', publishTime='Sun Jan 10 13:45:06 CST 2021', ]

相關焦點

  •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失掉一次突圍良機,你知道是什麼嗎?
    1941年1月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蓄意策劃的一次破壞團結抗戰的惡性軍事事件。這次事變,顧祝同等頑固派之所以能夠成功,也與新四軍軍部軍事上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 因為,新四軍本來有好幾次可以挽救事變的機會,可惜都失掉了。
  • 「紅色剪影·百年記憶」|皖南事變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一個支隊9000多人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遭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企圖封鎖消息,禁止報紙刊登揭露皖南事變真相的文章,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周恩來的題詞刊登在1941年1月18日出版的《新華日報》上,至今這份報紙的原件仍完好地保存,複印件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公開展出,無聲地講述著那段痛心的歷史。
  • 宣城紅色記憶之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設於此,指揮華中敵後各抗日戰場的新四軍部隊。中共中央東南局也同時設於此,新四軍的參謀處、秘書處、作戰科、機要科等機構駐紮於其中,另外還有葉挺、項英、周子昆的辦公室和舊居。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到此視察,即住在「種墨園」內。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紀念館籌建。
  •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遇襲,「皖南事變」爆發
    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出代電(即「皓電」),大肆造謠誣衊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並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第二次反共高潮由此拉開序幕。
  • 抗戰日曆|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成立
    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成立之初的新四軍編為4個支隊,共1萬餘人,各種槍枝6200支(挺)。 西安事變後,國民黨雖然接受了中共關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但拒不承認湘、贛、粵、浙、閩、鄂、豫、皖8省遊擊區的紅軍和遊擊隊的合法地位,仍調集重兵「圍剿」。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當局雖停止了軍事圍剿,但企圖通過「談判」改編紅軍遊擊隊。
  • 新四軍三支隊在皖南旗開得勝
    抗戰全面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關於編組新四軍的協議,原活動在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張雲逸兼任支隊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五、第六團,全支隊共2100餘人,擔任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保衛新四軍軍部領導機關及後方單位等任務。
  • 新四軍最初組建的八個團的8個「代號」連起來,它是一句什麼話?
    1937年11月6日,毛主席致電博古時,對於新四軍的編制和軍事主官的人選,曾這樣說過:「決定新四軍隸屬八路軍,編兩師四旅八團,擬項副軍長,陳毅政治主任,周子昆參謀長」,由此可見一開始,我黨的設想是新四軍不僅是要編師旅,還要隸屬於八路軍建制。
  • 皖南事變後,重新組建的新四軍,實力有多強?出了3位大將
    新四軍譜寫了一個可歌可泣,令人驚嘆的歷史。在新四軍中出了一個元帥,在1955年授銜儀式時,陳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而陳老總就是出自新四軍,是一位軍長。在革命事業上陳老總算是最大工程者之一,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為了中國可謂鞠躬盡瘁。
  • 安徽淮南市新四軍紀念林景區再添紅色教育新景點
    ,經過近半年時間的精心籌備,1月26日上午,思源書院「新四軍在安徽」展室正式開展。該展室是紀念林、陳列館、思源茶館宣傳弘揚新四軍抗日愛國精神的連接和延伸。至此,新四軍紀念林景區已有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紀念園和新四軍紀念林兩處露天大課堂,有陳列館、思源茶館、思源書院三處室內大課堂,進一步豐富了新四軍紀念林景區的內涵。
  • 皖東摩擦前新四軍抗戰戰略的調整與演變
    ……三年(1938—1941)以來,項英、袁國平對於中央的指示,一貫的陽奉陰違,一切遷就國民黨,反對向北發展與向敵後發展,反對擴大新四軍,反對建立抗日根據地,堅持其自己的機會主義路線。其所領導的黨政軍內部情況,很少向中央作報告,完全自成風氣。對於中央的不尊重,三年中已發展到極不正常的程度。」當時距皖南大規模戰鬥結束僅隔一天,各方對事變的來龍去脈等許多情況還來不及搞清楚。
  • 新四軍重建時有18個旅,旅長們在1955年被授予什麼軍銜?
    大家都知道,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軍部,將部隊劃分為七個師,一共18個旅,那麼,1955年我軍授銜時,新四軍這18名旅長都授予什麼軍銜呢? 先說新四軍第一師,大家都很熟悉了,底下三個旅長各個都非常出名,1、2、3旅旅長分別是粟大將最喜歡用的葉、王、陶。
  • 我的父母在新四軍教導總隊做隊友
    實際編制是在1938年先成立了軍部教導隊(規模連級,在江西南昌),後來擴編為教導營(規模營級,在安徽巖寺),再後來又擴編為教導總隊(規模團級,在安徽雲嶺)。從教導隊、教導營到教導總隊,按照抗大的辦學模式,結合新四軍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和管理,教育方針、課程設置、培訓目的以及學校傳統和作風,都和抗大分校一致。三年後,經歷皖南事變,新四軍就全面採用抗大分校的名稱了。
  • 新四軍三個團擊退五千日軍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連說三個「不」
    新四軍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一直處於艱難困苦而又複雜的環境中,既要面對日偽軍的反覆「掃蕩」,還要面對國民黨頑軍的摩擦。新四軍三個團曾擊退五千日軍的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後,卻連說三個「不」。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偽政府在南京成立。
  • 新四軍六巨頭都是誰?最後的命運如何?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遭受重創,葉挺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袁國平相繼犧牲,新四軍番號被國民政府撤銷。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或被殲滅,或被打散,項英率10餘人藏匿與山區,卻不曾想在安徽涇縣蜜蜂洞被叛徒劉厚總開槍擊殺,而劉厚總帶著投名狀,非但沒有得到賞賜,反而被關進了監獄。值得一提,項英的遺孀李又蘭最後嫁給了張愛萍,兩人有一個女婿,叫俞正聲。
  • 新四軍剛整編的時候,28個營的營長,都是誰?都授予什麼軍銜?
    「新四軍」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由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沒有跟隨主力參加長徵的,南方八省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也被國民政府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這兩支隊伍出身都是中國工農紅軍,也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 新四軍組建時八個團,各一個字代號,合起來是一句革命口號
    部隊發展: 抗戰後隨陳粟東進,後與6團對調,回到皖南軍部。皖南事變中被打散。 二、第1支隊第2團 部隊代號:持團。 部隊來源:湘贛邊、贛粵邊、贛東北、皖東紅軍遊擊隊。
  • 細數八路軍、新四軍的識別標誌
    事實上,八路軍、新四軍一直到抗戰結束,也沒有取消青天白日帽徽。皖南事變後,確實有新四軍官兵出於義憤不戴國民黨帽徽,但是八路軍、新四軍領導機關並沒有明令取消帽徽。因為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當時還需要這個名分,這是非常重要的。而帽徽是我軍合法化的標誌之一,不取消帽徽,就是為了不給國民黨造成口實。即便是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新四軍也沒有立刻取消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