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出代電(即「皓電」),大肆造謠誣衊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並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第二次反共高潮由此拉開序幕。
毛澤東親自起草並發出「佳電」。「佳電」明確駁斥《皓電》對八路軍,新四軍的無理指責。11月19日,毛澤東以上述受令者「朱彭葉項」四人名義答覆:「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部隊調到長江以北。」
同年12月3日,蔣介石致電葉挺:「新四軍應在繁昌、銅陵渡過長江,在江蘇無為附近集中,然後按規定路線北上。」12月中旬之後,國民黨通過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也是新四軍的頂頭上司)再三下令催促新四軍於12月底以前北渡過江,而按照國民黨指定的北渡地點,則是日偽的強大力量所在,所以,新四軍在如何北渡,何時北渡,走什麼路線北渡方面與國民黨展開了鬥志鬥勇的周旋。
1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三溪、寧國、朗溪到溧陽,然後待機北渡。26日,中共中央又電項英,對他們一再拖延、遲遲不願北移提出了批評。12月28日項英召開會議,決定遵守中共中央指定的北移路線: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寧國,迂迴天目山到溧陽。後釀成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從雲嶺駐地出發繞道北上。
1月6日,北上新四軍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隊七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部隊英勇奮戰七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在和國民黨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
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聲稱將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一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1941年1月28日,重慶《新華日報》刊登周恩來題寫的詩句:
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注釋
近代發明電報後,用韻書中的106個韻目來代表每日。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繼之是韻目上聲的十個:十六銑、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五有、二十七感;再次是韻目去聲的五個:二十四敬、二十六宥、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最後一個從《韻目表》查不到的是「世」,表三十一日。因電報所發之日為9日,故稱「佳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