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新四軍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遇襲,「皖南事變」爆發

2021-01-09 歷史攻略

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出代電(即「皓電」),大肆造謠誣衊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並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第二次反共高潮由此拉開序幕。

毛澤東親自起草並發出「佳電」。「佳電」明確駁斥《皓電》對八路軍,新四軍的無理指責。11月19日,毛澤東以上述受令者「朱彭葉項」四人名義答覆:「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部隊調到長江以北。」

同年12月3日,蔣介石致電葉挺:「新四軍應在繁昌、銅陵渡過長江,在江蘇無為附近集中,然後按規定路線北上。」12月中旬之後,國民黨通過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也是新四軍的頂頭上司)再三下令催促新四軍於12月底以前北渡過江,而按照國民黨指定的北渡地點,則是日偽的強大力量所在,所以,新四軍在如何北渡,何時北渡,走什麼路線北渡方面與國民黨展開了鬥志鬥勇的周旋。

1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三溪、寧國、朗溪到溧陽,然後待機北渡。26日,中共中央又電項英,對他們一再拖延、遲遲不願北移提出了批評。12月28日項英召開會議,決定遵守中共中央指定的北移路線: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寧國,迂迴天目山到溧陽。後釀成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從雲嶺駐地出發繞道北上。

1月6日,北上新四軍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隊七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部隊英勇奮戰七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在和國民黨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

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聲稱將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一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1941年1月28日,重慶《新華日報》刊登周恩來題寫的詩句:

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注釋

近代發明電報後,用韻書中的106個韻目來代表每日。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繼之是韻目上聲的十個:十六銑、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五有、二十七感;再次是韻目去聲的五個:二十四敬、二十六宥、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最後一個從《韻目表》查不到的是「世」,表三十一日。因電報所發之日為9日,故稱「佳電」。

相關焦點

  • 「紅色剪影·百年記憶」|皖南事變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一個支隊9000多人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遭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企圖封鎖消息,禁止報紙刊登揭露皖南事變真相的文章,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周恩來的題詞刊登在1941年1月18日出版的《新華日報》上,至今這份報紙的原件仍完好地保存,複印件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公開展出,無聲地講述著那段痛心的歷史。
  • 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毛維青逝世,曾親歷皖南事變激戰
    www.thepaper.cn)記者從新四軍研究會以及毛維青同志親友處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新四軍老戰士、雲嶺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離休幹部毛維青同志(地專級),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3日16時15分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99歲。
  • 每日一練 | (2月14日)2021年公共基礎知識考試真題模擬題精選| 山西事業單位考試 | 山西事業單位入編培訓
    ↓↓  ↓↓  ↓  ↓【答案】B【解析】A項錯誤,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 新四軍六巨頭都是誰?最後的命運如何?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遭受重創,葉挺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袁國平相繼犧牲,新四軍番號被國民政府撤銷。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後,葉挺率部突圍,之後與國軍談判時被扣押入獄五年。在獄中,他寫了著名的《囚歌》。1946年3月4日葉挺出獄,4月8日,他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不幸的是,軍統破壞了飛機上的儀表,再加上當時氣候惡劣,導致飛機迷航,撞上了黑茶山,葉挺夫婦與五女葉揚眉、幼子阿九遇難。項英,抗戰時期任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
  • 涇縣茂林吳氏分支——肥東縣吳家驥世系考(上)
    茂林又有獨特風味的地方美食,有萬年樓的發糕,三元樓的水晶糕,楊柳春的九角糕,粉料勻細,鬆軟可口。茂林還是一塊紅色的土地:1934年方志敏率領的北上抗日先遣隊途經皖南,在太平縣譚家橋遭遇國民黨部隊,紅七軍團長尋淮洲負傷至茂林犧牲;1941年1月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在經過茂林時被國民黨部隊圍困,激戰七天七夜,九千餘人的隊伍只有一千多人突圍,史稱「皖南事變」。
  •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失掉一次突圍良機,你知道是什麼嗎?
    1941年1月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蓄意策劃的一次破壞團結抗戰的惡性軍事事件。這次事變,顧祝同等頑固派之所以能夠成功,也與新四軍軍部軍事上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 因為,新四軍本來有好幾次可以挽救事變的機會,可惜都失掉了。
  • 新四軍最初組建的八個團的8個「代號」連起來,它是一句什麼話?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根據我黨與國民黨籤訂的合作協議,我黨在10月正式將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15塊遊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以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
  • 安徽淮南市新四軍紀念林景區再添紅色教育新景點
    安徽淮南市新四軍紀念林景區再添紅色教育新景點時間: 2014-01-27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中國網1月27日訊 記者從安徽省淮南市旅遊局開發科獲悉,經過近半年時間的精心籌備,1月26日上午,思源書院「新四軍在安徽」展室正式開展。
  • 安徽12個景區8條紅色旅遊線路覆蓋全省
    黃山巖寺新四軍建軍紀念園、涇縣雲嶺新四軍文化園、蕪湖市王稼祥紀念園、居巢區李克農故居紀念園、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群暨渡江戰役紀念園其中包括,涇縣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拓展項目、涇縣茂林皖南事變激戰地建設項目、和縣西梁山革命烈士紀念館拓展項目、裕安區獨山革命舊址群保護和開發項目、亳州市渦陽新四軍第四師主題紀念園、肥東縣青龍廠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修建項目、金安區張家店戰鬥遺址保護項目、蕭縣蔡窪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保護項目、金寨縣立夏節起義舊址丁埠大王廟保護項目、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保護項目等。
  • 國家公布的安徽8個31處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八皖大地的壯麗華章
    NO1.安徽新四軍紅色旅遊系列景區1.宣城市涇縣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及新四軍軍部舊址地址: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水西路/安徽省涇縣雲嶺鄉概述: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安徽省涇縣城西郊水西山麓,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
  • ...堅守初心】1941:劍犁並鑄度劫波——中國共產黨勇擊內外濁流的...
    (一)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發動過三次反共高潮,其中1941年的皖南事變是規模最大、最劇烈、最複雜的一次。國民黨當局敢於悍然發動皖南事變,既有深刻的國內原因,也有複雜的國際背景。1月4日,遵照國民黨軍事當局的命令,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多人,從安徽涇縣的新四軍軍部駐地雲嶺分三路出發向北轉移。6日,在涇縣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32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事先布置好的7個師8萬餘人的重兵圍攻。全體將士英勇奮戰7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2000餘人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
  • 宣城紅色記憶之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位於涇縣24公裡處的雲嶺鄉羅裡村。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設於此,指揮華中敵後各抗日戰場的新四軍部隊。中共中央東南局也同時設於此,新四軍的參謀處、秘書處、作戰科、機要科等機構駐紮於其中,另外還有葉挺、項英、周子昆的辦公室和舊居。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到此視察,即住在「種墨園」內。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紀念館籌建。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從此,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正式建立。
  • 抗戰日曆|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成立
    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成立之初的新四軍編為4個支隊,共1萬餘人,各種槍枝6200支(挺)。 西安事變後,國民黨雖然接受了中共關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但拒不承認湘、贛、粵、浙、閩、鄂、豫、皖8省遊擊區的紅軍和遊擊隊的合法地位,仍調集重兵「圍剿」。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當局雖停止了軍事圍剿,但企圖通過「談判」改編紅軍遊擊隊。
  • 皖東摩擦前新四軍抗戰戰略的調整與演變
    1941年1月15日,新四軍在皖南的戰鬥甫一結束,中共中央就向全黨高級幹部發布了關於項、袁問題的決定,指出:「還在抗戰開始,項英同志即與中央存在著有關政治原則與軍事原則的分歧。但因受皖南事變後形成的「路線」敘事影響,多數討論集中於事變前一年雙方的戰略分歧,資料解讀上也不免帶有先入為主之見。因而,對1938—1941年中央與項英之間多輪互動的史實仍缺乏基本的梳理。本文試以「溝通與討論」的視角,重建1940年春皖東摩擦前中央與項英在時勢推移中針對不同戰略性議題往復討論的動態歷史進程,為理解新四軍抗戰戰略的形成、演變及雙方互動關係提供一個史實基礎。
  • 安徽古鎮茂林:獨具特色的12碗
    茂林地處皖南山區,位居黃山、太平湖的中心點,隸屬安徽省宣城市,為涇縣西南重鎮,距縣城36公裡,總面積233平方公裡,鎮區面積2.6平方公裡。  古巷  茂林地處皖南涇縣,由於歷史上官宦人家較多,生活極為講究,在傳統的鄉間宴席中,自然形成了一整套菜餚體系,相傳「十二碗」、「八大碗」等等,由於眾人所知所愛的原因,這些菜餚一直流傳至今。
  • 新四軍組建時八個團,各一個字代號,合起來是一句革命口號
    部隊發展: 抗戰後隨陳粟東進,後與6團對調,回到皖南軍部。皖南事變中被打散。 二、第1支隊第2團 部隊代號:持團。 部隊來源:湘贛邊、贛粵邊、贛東北、皖東紅軍遊擊隊。
  • 新四軍三支隊在皖南旗開得勝
    抗戰全面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關於編組新四軍的協議,原活動在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張雲逸兼任支隊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五、第六團,全支隊共2100餘人,擔任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保衛新四軍軍部領導機關及後方單位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