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肯定沒少被自己的孩子愚弄過吧。有些孩子經常把父母的東西藏起來,父母就抓著頭皮去找;一些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看電視,吃零食,並且不要忘記及時處理現場。
事實上,這些行為證明了孩子天生就有「聰明鬼」。很多時候,他們並不像成年人想像的那樣聽話。父母有「政策」,孩子有「對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生活已經成為一場迷你遊戲,孩子們的聰明永遠在上演。
我的小外甥今年剛上小學,他媽媽讓我輔導孩子們三個小時的作業。沒有媽媽的監督,我的小外甥在這裡散步,在那裡蕩鞦韆。
不多的家庭作業已經寫了三個小時了,還沒有完成。然後他跑到客廳玩遊戲,對我說:「我媽媽說只能寫三個小時。時間到了,明天再寫吧。」 聰明並不是真的「聰明」
孩子們所謂的「聰明」只是源於他們放鬆和玩耍的天性。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打破規則和約束。事實上,他們沒有壞的意圖,但是要改正這樣的壞習慣是很困難的。許多父母對他們孩子的聰明感到驚訝,但他們從未想過及時糾正他們。
哪一種「聰明」不值得鼓勵?
1.投機取巧
就像我的小侄子的例子,孩子們往往對父母制定的規則不夠重視,他們認為自己足夠聰明,可以「鑽漏洞」。這種行為是「作弊」,應該及時糾正,讓孩子們明白制定規則的重要性。
2.愛說謊
有些孩子害怕說真話,怕被父母責罵,總覺得自己可以不受懲罰。但誠實應該是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中應該學習的第一美德。如果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說話,長大後很容易把撒謊當成一種習慣。
3.討價還價
許多父母經常和孩子們進行拉鋸戰。例如,當父母說,「你今天只能吃一塊巧克力」,孩子們會討價還價:「兩片就不行嗎?」如果你聽到父母的反對,孩子就會問:「餅乾和巧克力怎麼樣?」』,父母想了想同意了,孩子的「聰明」立刻獲得了成功。
4.貪小便宜
我們都說貪小便宜虧大,不能撿芝麻丟西瓜。孩子們也一樣。例如,如果你看到別人留下的東西,你應該及時把它送回去,而不是自己拿走。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聰明視而不見,但也正因為如此,孩子們才把「聰明」變成了伴隨一生的壞習慣。因此,父母應該幫助他們的孩子立即改正這些壞習慣。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擺脫孩子聰明的壞習慣呢?
1.培養規則意識
即使在家裡,父母也要樹立孩子對規矩的正確理解,並且要遵守家裡的規矩。當孩子準備聰明地打破規則時,父母不應該後退,而應該堅定立場。
培養規則意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應該從小就開始。為了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設計日程安排,和孩子一起規劃和分配日常的娛樂和學習時間,培養孩子實施日程安排的責任感。
2.有獎勵和懲罰
讓孩子們放棄他們的聰明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給他們一個空白的空間,也就是說,不要給他們一個利用漏洞的機會。在家裡,你也應該受到獎勵和懲罰。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應該懲罰他們,如果他們做得好,父母應該獎勵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更好的自我管理意識,做事更加謹慎。
孩子的聰明並不是真的因為聰明。大多數時候,孩子只是想要更多的自我空間,打破規則,為自己尋求利益,等等。雖然意圖是好的,但是孩子很容易養成這種習慣,不及時糾正。因此,面對孩子的聰明,父母不應該視而不見,而是及時給予引導,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