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曾經就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餐廳裡吃飯。吃到一半的時候,那個孩子忽然發現前面桌子的客人結帳離開卻把自己的錢包留在桌子上了。
他沒有提醒那個客人,眼見那桌客人走沒影了才趁別人不注意把錢包藏到口袋了,然後回到自己位置跟媽媽說。
他媽媽不僅沒有罵他,也沒要求他將錢包還回去,反而狠狠地親了他一口,誇獎道:「哎呀,我兒子真是太機靈了!」
雖然不知道那位家長的濾鏡是不是厚得都起霧了,但是管這種拾取不義之財的行為叫做機靈,簡直是太不應該了!不指望他主動提醒前面的客人丟了錢包,起碼也不要將他人財物私自佔為己有吧?
古語有云:愛子不教,猶飢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
這些父母不僅不教,還將孩子往歪道上引,真是讓人無語。
親子濾鏡可以理解,但是不要就這樣蒙蔽了自己的雙眼,不管孩子做什麼都覺得他做的對。
孩子就像是一個泥胚,在成品之前想把他捏成什麼樣子都可以,一旦成型基本上就不能再改變了,除非回爐重造。
所以,趁著現在孩子的性格還沒有成型,趕緊去看看他有沒有以下這三個「小聰明」。
在他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有時候為了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牛奶,故意假哭博取同情。
這在家長眼裡非常可愛,甚至會誇這個孩子古靈精怪,非常聰明。
這都沒問題,但是如果三歲之後家長還這樣鼓勵他,那就不合適了。當然這裡的爭取和平常大家所理解的那個意思有些出入。那個爭取是指通過自己努力獲得自己應當有的權益,這是積極的。
但是這裡所說的爭取卻是他利用身邊的一切手段來謀取不正當得利。
就像是上文中那個「撿」了人家手機的孩子,就是如此。
父母如果不加以阻止,他就會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自私自利、冷漠的性格。
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卻喜歡逃避責任或者將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例如有的孩子喜歡逃避值日,把打掃教室的責任全部都給自己的同學。
一個連基本擔當都沒有的人,還怎麼會有集體榮譽感,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也許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很精明,不擔心他以後吃虧了。
可是那些逃避的責任最終都會以其他形式回到他自己身上啊!他逃避的是一次值日,失去的卻是別人的信任。誰還願意跟他做朋友?老師又怎麼會再相信他?
佔小便宜這個問題,其實大多數都是家長潛移默化影響的孩子。基本上喜歡貪小便宜的孩子都有同款父母。
這樣的父母往往會養出一個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人。
為什麼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都在提倡誠信這樣的美德?一個是眼前丁點的利益,一個卻是可持續發展,厚積薄發。偷工減料、貪一時便宜的商家不會長久的,只有誠信的商人才能走的更遠。
無論做什麼,都是如此。
糾正方法:
1、父母以身作則
其實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最大的原因還是在家長自己身上。
畢竟父母的言行舉止會被孩子無意識地模仿。有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性格缺陷,就是家長自己身上的缺點。
所以想要改正孩子身上的缺點,那就先改正家長自己的認知。想讓孩子習得什麼品質,至少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如果父母待人誠懇,行為高尚,那麼孩子至少能學會最基本的道德理念,認識到什麼叫做誠信。
2、引導他學會正確的觀念
其實就是在孩子犯下這些錯誤的時候,及時地阻止他,並且告訴他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讓他有一個正確三觀以及羞恥心,會為自己的那些行為而感覺到羞愧。
孩子剛剛出現的苗頭是很容易掐斷的,只要父母態度端正,就很容易將他帶回到正道上。
類似於上文小故事中的那位媽媽,發現孩子打算將別人的錢包佔為己有時,應當機立斷地聯繫飯店工作人員,主動歸還,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榜樣。
寵愛孩子卻不去教他,那還不如不愛。起碼對於一個陌生人來說,他並沒有教導孩子的責任。
但是父母不一樣,既然已經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至少要教他學會怎麼當一個堂堂正正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