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養」事關重大,養娃不能「隨便他」,規則意識要從小培養

2020-12-25 IF枕邊育兒

二寶的音樂運動課上加入了新同學,上課後孩子們都圍著老師坐成一圈,這個小男孩卻不願意配合,跑到門前去開門,如果媽媽抱他回來,他就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甚至破壞教室裡的教學設施。搞的媽媽尷尬不已,只能連連道歉,中途退課。

下課時,我在活動區又碰到了這個小男孩,他正在把遊戲池中的沙子往地板上倒,媽媽正準備阻止。奶奶卻說,沒事兒,隨便他玩吧,那邊不是有人打掃嗎?瞬間我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兒。

一般寶寶在剛開始接觸課堂的時候,可能會因為不熟悉規則而到處亂跑,或者想要離開。但幾節課下來,即便是十一個月的寶寶,都能很好的參與。但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永遠不願意"配合"呢?這跟家長"隨便他"的態度密不可分。孩子"教養"事關重大,養娃不能"隨便他",規則意識要從小培養。

熊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寫:一種好的習慣在孩子幼小時很容易形成,但在他們長大後就很難養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時候就有很多不良習慣,長大後也難以改掉。

小到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大到在公交車上和司機爭執搶方向盤。那些無視別人感受,不遵守規則的熊大人,也是曾經的熊孩子。是不當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喪失了學習規則的機會。那麼,都有哪些行為,會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呢?

放任:隨便他。二寶同班的小男孩,因為奶奶的溺愛,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可以不上課,可以把沙子扔出池子。完全感覺不到有什麼事情是必須做的,或者必須不能做的。自然不知道什麼是規則。而有些家長自詡是新時代的開明家長,不加分辨的讓寶寶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情,認為孩子能"吃一塹長一智"。事實上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已經向我們指出,孩子是通過父母反饋來了解自己探索的邊界的,這種邊界讓寶寶內心覺得安全,而秩序感和規則是嬰兒的內在需求。

驕縱:他只是個孩子。有的孩子在地鐵裡搶別人手機,有的孩子把酸奶塗的候機室到處都是,而熊家長或許會說:他還是個孩子,別那麼苛刻。但是即便是2歲的孩子,都能夠理解父母設置的簡單規則並且遵守,也是通過這些規則,孩子逐漸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如果孩子違反的規則,家長的一句:他是只是個孩子。實際上是在向孩子展示:你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可以不遵守規則。

包辦:沒事兒,有媽媽。閨蜜在朋友圈發了一個兒子跪在香格裡拉酒店大堂擦地的視頻,配文說:阿B在我登記的時候,把果凍弄了一地。我讓他對清潔工道歉,並且全部擦乾淨。當時我就感嘆她教子有方,是位有智慧的媽媽。

當孩子違反規則的產生的後果,要儘量讓孩子自己承擔。相反,一些爸媽會因為疼愛孩子,一邊抱怨,一邊幫孩子善後。而一個沒有承擔過後果的孩子,永遠不會學會遵守規則。

怎麼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在給寶寶確立規則時候,寶爸寶媽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就算你很嚴厲的警告寶寶,他還是不會遵守你定下來的"規矩",就算提前約定,到了餐廳他還是會亂扔餐具,這是可能是我們建立規則的方法出了問題。

1、 規則應簡潔明了可執行

一位媽媽馬上要帶著她一歲半的寶寶去參加閨蜜的聚會,出門前她對娃說:寶寶今天你一定要乖哦,讓媽媽好好跟阿姨們聊聊。結果可以想到,寶寶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方式,用勺子敲打餐盤,把食物扔到地上。因為孩子可聽不懂什麼叫做"乖"。如果我們想讓娃按照我們說的來,第一要讓要求簡單並且適合他的年齡發展。我們沒辦法要求一個學步期的孩子乖乖呆在一個地方看書,對四歲以上的娃還能試試。

2、 向孩子講解行為帶來的後果

對一個四五歲的男孩子說,你不能在公交車上吃雪糕。他可能一方面很難克制自己對雪糕的興趣;一方面因為逆反心理想要挑戰權威。如果寶爸寶媽能耐心一點,解釋一下這個"規矩"的原因,以及可能會帶來的後果,對孩子來說,就很好接受了

妹妹有一次給外甥解釋了不能在車上吃雪糕的原因,有一次我提議給他買冰激凌的時候,他主動對我說,如果在車上吃冰激凌,就可能會不小心弄到別人身上,這樣他們回家就必須洗衣服了。

3、 溫柔而堅定的執行規則

"溫柔堅定"的原則來自【正面管教】,在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娃不願意配合的時候。如:我就是不想在睡前刷牙,我不想吃飯,我要看電視。有些爸媽會在這個時候火冒三丈,但仔細想來,背後的原因並不是孩子不去睡覺,而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家長發火併不會讓孩子記住規則,而會記住權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之前的養育方式,看起來很有規矩,但卻會損害孩子的創造性。

正確的做法是:溫柔的告訴孩子他必須遵守規則,並堅定的執行起來,關掉電視讓娃睡覺,抱他到洗手池前刷牙。

4、 遵守規則以身作則

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並不是為了讓還自己記住生活中固定的幾點"規矩"。而是在心中建立遵守秩序的認同。在6歲之前,孩子處於規則他律階段,也就是說會對成人建立起來的規則,非常認同,並且很難接受例外發生。因此寶爸寶媽在要求寶寶遵守的同時,自己也要儘量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娃知道,規則是適用於所有人的。

枕邊育兒寄語:

給娃立規矩要趁早,一句"隨便他",毀了多少孩子?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規則可以使孩子擁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擁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的和環境及他人相處。而一句"隨便他"的背後,並不是讓孩子自由的發展,而是溺愛和規則教育的缺失。在日常中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獲得健康有序的生活,在群體中遵守一定秩序,則是獲得尊重,融入群體的前提。

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高級育嬰師,一位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二胎媽媽,專注孕期、育兒、早教、餵養與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教養是社會立足之本,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未來少走彎路
    1.父母教育的缺失,沒有引導孩子認識規則意識許多家庭都會出現孩子玩完了玩具卻沒有收拾乾淨的情況,父母看到後也只是念叨幾句,也沒有讓孩子收拾乾淨,孩子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他的責任,沒有人提醒他這些是他自己的事,父母不知道孩子沒有自我管理意識,因此也不存在什麼自律強不強之類的問題,不懂自律規則的孩子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因為他們連自己的小事都做不了
  • 知愈心理:愛孩子就要從小教孩子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識和認知,我們需要給這麼一個獨立的生命加上很多原本不屬於他們的規則,當然會遭遇對立、反抗,甚至可能兩敗俱傷。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則的意識。這種意識指孩子能夠理解明白,同時也能表達出來,並且行動上也會去遵守規則。
  • 遵守規則的孩子,不容易長偏,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我們常常會告訴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要,但是卻沒有明確告訴孩子他需要遵守什麼,不該違背什麼。那需要孩子遵守什麼、又不能違背什麼呢?就是規則!還記得動物園的老虎咬人事件嗎?引發全面展開了對不遵守規則和秩序的大討論。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家長要從小給娃立下這8條家規
    李玫瑾在接受採訪時曾說:什麼是教養?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道德修養。有教養之人即是有文化有道德修養的人。教養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因素,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很簡單,父母的教養就是孩子的教養方式當你給孩子穿上名牌衣服,戴上名牌產品去旅行時,請也給孩子帶上教養。當你沒錢給孩子提供各種優越生活環境時,也請別忘記帶著教養。因為,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教養最可貴。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立好這3條家規
    針對孩子的教育,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其中就有關於孩子教養的培養。李教授指出窮養富養都不如孩子的教養,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立好3條家規。小孩子一遇到等待的時候,就會想著哭鬧來獲取特權,這其實就是對規則的一種破壞。父母不能幫助孩子助長這種意識,要不斷培養孩子學會等待。 3、讓孩子經歷挫折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是一些父母卻主動幫孩子躲避挫折。
  • 孩子能有多「熊」?父母幫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別任他由著性子胡來
    一、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能有多「熊」?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熊」,其實都是出於其沒有規則意識,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不知道在公共場合應該遵守公共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教養我想大家都聽過一種罵人的說法就是「這孩子沒有教養」,這種罵人的說法是非常傷人的,一方面是批評孩子,另一方面則是批評孩子的父母。教養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而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其實也是在讓孩子更加有教養。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立好這3條家規
    李教授指出窮養富養都不如孩子的教養,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立好3條家規。孩子6歲前家長要立好這3條家規1、培養孩子的自控力6歲的孩子難免會喜歡亂動,缺乏一定的自控力。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多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釋放孩子的「天性」≠「沒教養」,父母教會孩子規則意識很重要
    、隨便動他人物品,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向對方道歉,然後管教孩子麼?我們不能打著「釋放天性」的口號,而害了孩子。要知道,讓孩子知道並尊重規則是一件對他、對他人及對社會都很重要的事。但是,該有的教養和規則意識,你一樣都不能少。可能有家長此時會說「我也知道得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立規矩,但是孩子一哭一鬧我就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 有教養的孩子才有人際吸引力,不管窮養富養,都不如有教養
    現代社會,教養就是軟實力,無論職場還是生活中,都需要大量的協作,只有體貼、周到、得體的人,才擁有強大的人際吸引力。不管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你給孩子的教養,正是為他將來的生存發展鋪路。教養,是孩子情商培養的開端,是孩子學習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啟發孩子認識周遭環境的起點。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大家共同意識到教養勝過富養!財富建立在社會之上,社會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而良好的教養是孩子未來在社會中暢行的重要保障!
  • 李玫瑾:窮養富養不如「教養」,家長應從小給娃立下規矩
    我們也都是清楚,教養一個孩子是大事,無論家境如何,孩子生下來就有義務教養他們。但是「窮養、富養」大抵都是金錢教育,是從物質上去教育一個孩子。可是你不要忘記了,一個人除了金錢還有很多東西是要學習的。我去聽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時候,聽到這樣一句話很符合今天的主題:窮養富養不如「教養」其實最開始我也很納悶,為什麼會這麼說,後面他解釋道: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就表示:何為教養?
  • 一個家庭教養的薰陶,培養孩子從小做事得體,禮貌待人!
    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親子超級樂園覺得家長們更應該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學習氛圍,從小培養孩子做事得體,禮貌待人。那麼,肯定有部分小夥伴們會問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有教養,看起來就像文質彬彬的小紳士和小淑女呢?因為喲,一個小孩子如果沒有禮貌的話,看起來大大咧咧會讓人感覺很討厭。
  • 從小立家規,讓孩子不做熊孩子,窮養富養不如教養 !
    有句話說得好「窮養富養不如教養」!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禮儀,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家風!如果要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有教養,那麼從小就要給他立下家規,這樣長大後會更出色!這8條家規值得收藏:1.不隨便動他人物品孩子在稍微懂事的時候就要教這一點,囑咐他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允許,千萬不能亂動!還有要告知孩子,撿到別人的東西,應該要拾金不昧,這樣的孩子會讓家長驕傲!會成為社會的正能量!
  • 窮養富養不如教養,「沒教養」的孩子有5個特點,家長心裡要有數
    規則是生存之本,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外面,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都要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長歪。4.隨意罵人,出口成髒罵人這件事反而在孩子中似乎更加常見,孩子從大人的嘴裡學來了一些髒話,即使他們不懂其中的含義,但是他們卻知道這些話並不好聽。
  • 窮養、富養,不如教養
    窮養、富養,不如教養文/曉曉前段時間,一則母親被兒子掌摑後報警的新聞進入了觀眾視野,母親稱兒子出言不遜砸東西還打她,民警詢問,孩子沒有絲毫悔意,奇葩父親為維護孩子竟說是家務事不需要警察解決。孩子如此沒教養的行為其父都說是小事,不知道在其父親看來什麼事才是大事。
  • 教育孩子先培養規則意識,對孩子來說不識規矩,難成大器
    甜甜心想現在兒子年紀還小,必須趕緊培養他社會規則意識,否則長大還得了,現在隨便吃超市的零食長大後那不就成了搶劫了?想到這點,頓時把甜甜嚇得不輕,於是決定在今後的生活裡,一定要緊抓培養兒子的規則意識。而且我們也知道人是群居動物,在我們的生活發展中離不開群體生活,所以要鍛鍊孩子的規則意識,才能使孩子更容易適應新環境,也有利於他的生活發展。
  • 福州過來人:不想孩子未來吃苦,一定要培養孩子這3方面,很關鍵
    孩子想要一個可預見的有規則的世界,這樣,他感到安全和踏實。因此,一個人的規則意識應從小開始培養,並持續一生。窮養、富養,都不如讓孩子有教養。教養深植於一個人的骨子裡,付諸於行動中,流露在言語裡。我們總說要教出一個教養的孩子,落到實處其實就是:懂得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盡力不給別人帶來麻煩和困擾的周到,說話做事有分寸。網上有句話說:「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才是最高級的炫富。」
  • 奶奶帶孫子吃酒席,散席後被同村人拉入「黑名單」:欠缺教養
    同桌人基本沒吃到啥,孩子還往菜裡吐口水,實在讓他們覺得噁心。耿直的年輕人直接當著老人的面說:「你這娃娃太沒素質了,以後少帶出來」。 老人聽了很不高興,當即反駁:「我家孫子就這樣,我愛慣著,你管不著」,氣得年輕人直接離席,直跟眾人感慨「這孩子欠缺教養,怕是要被養廢了」。
  • 響象智能繪本館: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成長意識
    響象智能繪本館: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成長意識響象智能共享圖書櫃是一種無人值守智能圖書櫃,由軟硬體系統組成,通過線下智能圖書櫃+微信小程序+物聯網+雲端閱讀大數據,實現24小時自助借還。主要特點包括:1.
  • 在孩子3歲之前,幫他養成這兩個習慣,將來多半都會有教養懂規矩
    實際生活中,有的父母更傾向於散養,認為散養能幫助孩子解放天性,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個性,讓他自由發揮以後會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可最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過於放縱更容易養成沒規則、沒教養的孩子。,在孩子3歲之前,要「逼迫」娃養成這兩個習慣,將來才能享福。
  • 正念教養:為孩子設立健康規則意識的5個工具
    孩子們需要一以貫之的規則,這並不是什麼高談闊論,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努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與家長鬥智鬥勇。這些教養路途上的顧慮在消耗父母,並且與認知發展背道而馳。我們希望儘量減少兒童的痛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幸福感,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溫暖、支持性的環境,在適當的時候平衡規則和開放性討論。我們要守住的底線是:在情感養育方面給予清晰的設置,培養韌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並讓他們學會如何與社會與他人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