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教養:為孩子設立健康規則意識的5個工具

2020-12-17 5P醫學APP

本文由5P醫學APP獨家組織翻譯

作為父母,為養育孩子制定教養規劃並非易事,但毋庸置疑,這樣做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意義深遠的。著名兒科醫生Mark Bertin,著有《兒童如何茁壯成長》一書,探討了如何為孩子設置良性的界限。

孩子們需要一以貫之的規則,這並不是什麼高談闊論,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努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與家長鬥智鬥勇。我們希望他們快樂,我們也疲於周旋,所以有時就妥協了,也許那一刻我們真的太累了,無法再繼續堅持規則教育;也許我們制定的規則與其他家庭有差異,我們擔心他人會評判我們或者我們的孩子會對我們質疑;也許規則教育需要我們預期孩子的每一次需求,從而做出相應對策,或者我們不夠了解青少年,傾向於像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對待他們;也許我們處在無盡的危機中,我們放棄了對規則的堅守,生活變得更加混亂。這些教養路途上的顧慮在消耗父母,並且與認知發展背道而馳。

我們希望儘量減少兒童的痛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幸福感,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溫暖、支持性的環境,在適當的時候平衡規則和開放性討論。我們要守住的底線是:在情感養育方面給予清晰的設置,培養韌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並讓他們學會如何與社會與他人連結。父母們作為成年人,必須始終追求長遠的最優目標。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需要父母,是因為他們需要父母的引導。如果孩子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在公共場所舉止得體,飲食均衡,根據天氣挑選衣服,與朋友相處,管理時間,承擔責任,以及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就可以在他們幼兒園階段就放手不管了。

孩子依靠和父母的關係來認識和處理他們和世界的關係,父母需要保護他們,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教導他們。父母的部分職責是培養孩子的相關技能,如情緒彈性、認知靈活性和耐心,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行為能力。

01.父母精力耗竭

以上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顯而易見的,但為什麼不去做呢?有哪些阻礙呢?首先,自身的耗竭。有的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完全沒了自我,看不到自己已經瀕臨崩潰邊緣。

這種壓力常常導致規則中斷和放縱孩子:「我正在通電話,只要不來打擾我,整盒餅乾都給你吃。」每天給自己留出幾分鐘冥想,或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或和伴侶共度一個愉快的夜晚,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這將大大有助於與孩子建立規則的一致性。我們需要首先關注我們自己才能更好的為孩子建立規則。

另一個破壞規則的常見原因是高估了孩子的行為能力。一個孩子的不良行為可能源於他們還不知道如何管理情緒或管理自己的日常作息。另外,孩子還不具備執行父母任務的能力,也會導致他們的不良行為。他可能會不自覺地想:那是一大堆任務,我不知道怎麼辦。這時孩子需要我們的輔助,支持他,同時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他可能需要指導,把作業分成小部分,逐一分解來完成。也許我們需要和他的老師談談調整他的作業量。父母需要更多的關注孩子在學習上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設置規則和指導方式並不意味著極度嚴格。儘可能通過獎勵和表揚引導行為,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性。為孩子提供多樣化選擇:「你可以現在做作業,也可以在半小時內完成,但不能在睡前才做。」留意你給出的選擇方案,並設置規則。對孩子的訴求保持開放的討論,對規則採取靈活的變化,但堅持明確的界限。

02.教養的一貫性和一致性

制定行為規則時,儘可能與其他家庭照顧者和老師協商好,達成一致。首要的是,用積極的反饋方式如鼓勵和獎賞引導孩子。然後考慮,什麼時候需要採用「暫停」?什麼時候用策略性忽略?什麼時候讓孩子承擔後果?作為父母,在管理行為方面規劃的越結構化,就越容易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和始終如一。

把教養策略時時溫故,並儘可能讓孩子也熟悉。留意規則變化對孩子行為的影響,這可能會持續數天或數周。一旦規則鞏固,整個家庭的運作將更加順利。

記住,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和良好的親子關係依賴於你的情感一致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保護你的孩子不受任何傷害。如果孩子遇到麻煩或失敗也是父母需要接納的。你的孩子並不完美,不需要為這個目標而奮鬥。積極的育兒需要強調支持性的反饋,同時繼續通過嚴格的界限和規則來教育孩子。

03.設立健康規則意識的5個行為工具

父母必須懂得適時拒絕,並在必要的時候制定規則。這是正念父母的一部分。那麼,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呢?

1.設置暫停

每個父母都需要一個每天可以多次使用的行為工具。通常,通過後果承擔來矯正孩子的行為,只能偶爾為之。比如,當父母大聲宣布行為後果:你這周末哪裡都別想去了。父母還能怎麼樣呢?大叫是沒用的,體罰也不可取。暫停是不可替代的——在一個單調的場所坐上幾分鐘,慢慢安定下來。這個方法被許多家庭所使用。

2.替代行為

因為每一個行為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替代一個行為(「當你生氣的時候,去你的房間」)比壓制它(永遠不要再這樣發脾氣)要容易得多。對你的孩子來說,停止一種行為比轉移衝動要困難得多。當條件允許時,給孩子選擇,制定獎勵政策來培養孩子新的行為而不是挑刺的方式。孩子的控制感是很重要的,現在命令孩子打掃衛生可能會導致衝突,不妨問他們是現在打掃還是五分鐘後打掃,他們很可能會選擇五分鐘後打掃,這樣比被命令好多了,他們也更可能會去打掃。

3.策略性忽略

兒童時期的行為往往源於一種想要引起注意或改變父母想法的願望。即使得到的是父母的責罵也比父母的漠視強。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嫉妒他的兄弟姐妹,那麼他們可能會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來引發父母的關注。如果父母如其所願的給予關注反而會強化這種行為。因此,這種情況下,你選擇忽略,他們的行為反而會弱化。

父母內心湧動卻需表面鎮靜

為了避免孩子認為你冷酷無情,冷靜地說出你的決定(「我要等到你安頓下來再說」),然後繼續淡然處之。你的膽汁上升,陰雲籠罩,但你繼續裝作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結果往往是有效的(儘管在不良行為消失前可能會不降反升)。這種方法對發脾氣特別有效。面對不懈的尖叫,家長們對要求讓步是可以理解的:「好的。手機給你,安靜點!「這樣的結果使得不恰當的行為變得有用,因為孩子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即便他們受到了懲罰。通過忽略行為而使其變得無用,從而減少其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4.承擔自然後果

孩子們有時會從自然後果中得到成長。你的孩子不肯穿夾克,所以你讓他到外面去受涼幾分鐘。他不停地胡鬧,結果錯過了演出的開始。不需使用行為替代策略,你任其發展,讓他去承擔隨之而來的結果。當然,保證安全是首要前提,只有在代價不大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種方法。

要善用自然結果,就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成長。只有當一個孩子有處理問題的基本能力時,這個工具才會起作用。「好吧,你不睡覺也許,明天沒有精神你就後悔了」,這樣說並沒有太大作用;大多數孩子無法將他們明天的感受與今天的行為聯繫起來。即使他們說理解,他們可能也似懂非懂,直到他們的時間觀和執行能力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才有所改變。當這個方法失效時,重新評估你的設定。你可能會認為成績差是自然結果。但是,如果一個學生不能完成家庭作業,那就不是了。通常情況下,即使是最聰明的孩子也要需要父母來幫助他夯實基礎,解決問題,製造解決方案。

5.設計行為後果和收回特權

在一個平和、安靜的時刻,針對孩子的行為設計一些後果。隨心所欲的給出行為後果往往是難以長期執行的。後果可能是剝奪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沒收喜愛的玩具,不能參加一個活動,或任何其他可行的和有明確意義的結果。每當你發現自己過度依賴後果時,回顧一下你的行為計劃,肯定已經產生了混亂。單靠後果,家庭教育很難持續進行。

經歷孩子的問題糾正和衝突後,至關重要的是:回到正向的相處方式、積極的反饋和行為獎勵。保持一致性,掙脫自己的不一致,儘可能從積極的一面開始。然後,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積極的育兒技巧有賴於父母內在的力量: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學會堅定、冷靜、始終如一地樹立規則。

作者:Mark Bertin

摘自:How Children Thrive: The Practical Science of Raising Independent, Resilient, and Happy Kids

相關焦點

  • 教養是社會立足之本,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未來少走彎路
    1.父母教育的缺失,沒有引導孩子認識規則意識許多家庭都會出現孩子玩完了玩具卻沒有收拾乾淨的情況,父母看到後也只是念叨幾句,也沒有讓孩子收拾乾淨,孩子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他的責任,沒有人提醒他這些是他自己的事,父母不知道孩子沒有自我管理意識,因此也不存在什麼自律強不強之類的問題,不懂自律規則的孩子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因為他們連自己的小事都做不了
  • 正念育兒越早越好?4個原則,讓正念像呼吸一樣成為孩子的本能
    對兒童的正念訓練開闊了我們開發兒童潛力的方法。它在訓練大腦的同時,教會孩子學會共情、安寧和情緒控制的技術。通過將您的孩子帶入冥想世界,讓孩子與自我的聯繫變得更加容易,從而能夠輕鬆適應任何情況。,這種技術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兒童的正念不僅僅限於教導呼吸、放鬆和冥想。
  • 釋放孩子的「天性」≠「沒教養」,父母教會孩子規則意識很重要
    怎麼還能以「孩子天性」為藉口,縱容孩子的這些沒有規矩的行為呢?這種不理會他人感受,一昧放縱孩子的行為根本不叫「釋放天性」,而是只能讓別人說你家孩子沒教養。作為家長,如果我們想要釋放孩子天性,那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去把控好自己孩子的各種天性是否合理,是否是對他有利的,再決定是否要釋放。
  • 孩子「教養」事關重大,養娃不能「隨便他」,規則意識要從小培養
    一般寶寶在剛開始接觸課堂的時候,可能會因為不熟悉規則而到處亂跑,或者想要離開。但幾節課下來,即便是十一個月的寶寶,都能很好的參與。但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永遠不願意"配合"呢?這跟家長"隨便他"的態度密不可分。孩子"教養"事關重大,養娃不能"隨便他",規則意識要從小培養。
  • 孩子的規則意識應該如何樹立?
    ,自小就培養出了一種規則意識。這種規則意識,能夠幫助孩子發展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使得孩子即使處於青春期中,也「叛逆有度」、「躁動有理」。2不過這種規則意識的培養,還需額外注意以下幾點:1、養成的年齡有講究,養成規則意識的最佳年齡是2—4歲的孩子,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比較聽話,易受管控,言聽計從。
  • 窮養富養不如教養,「沒教養」的孩子有5個特點,家長心裡要有數
    沒教養的孩子有5個特點,家長心裡要有數1.不分場合撒潑很多寶寶並不知道什麼場合應該做什麼,他們的情緒表達也非常直接,基本上不會委屈自己,看起來孩子天真活潑,但實際上某些場合真不是應該亂鬧,尤其是一些正式的公開場合。
  • 知愈心理:愛孩子就要從小教孩子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現在許多孩子不聽從父母的教育,原因是家長沒有給孩子建立規則感。他不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犯了錯誤後,父母教育他也聽不進去。想要讓孩子有規則感,需要採取一些方法。
  • 不要光讓孩子做,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訓練正念,好處不止一兩點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慢慢地,人們開始反對一種注意力分散、多任務處理的生活方式,而認為「正念」這種生活方式更有自我意識,提倡活在當下。,以健康和教育為基礎的正念項目的成功表明,這種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地應用到各種各樣的生活經歷中,而且收益很大。
  • 聰明媽媽做好這5點,讓孩子自律、遵守規則,成為老師喜歡的學生
    ,雖然這是孩子社會規則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的表現,但也使父母們頭疼不已。但是,很少有家長反思過,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為什麼孩子在遵守紀律方面比不上同齡人?守紀律是培養孩子社會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養成孩子的紀律意識,你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道德正直和自律的人,更融洽地進行人際交往,這是每個父母都必須要做的功課和需要達到的目標。
  • 正念,掌控意識的開關
    數據顯示,每秒我們身體接收到的信息量為 1120 萬比特,而大腦意識到的信息量只有 40-50 比特。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我們注意到的信息才佔我們接收到信息的 22 萬分之一不到。 只有引起我注意的事情,才是我的經歷。——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 詹姆斯。
  •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良好的規則意識能夠為孩子早期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從而為孩子的成長奠定有序的基礎,甚至能夠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好的適應新環境,接納和被接納不同的群體。在孩子生命早期,我們需要建立「家庭規則」來規範和約束孩子的行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孩子遵守社會規則,懂得社會自由的邊界。
  • 國際流行的5種正念訓練方法,開發孩子智力提高專注,好處多著呢
    ,這些訓練遊戲好玩又方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但對孩子對正念的初步感知有著很大幫助,可以當成孩子們接觸正念的入門課。家長們可讓孩子輕鬆地做這些遊戲,不必苛求動作的規範,一切都以引起孩子對正念訓練的興趣為出發點。
  • 家有男孩該怎麼教養?遵循「5個規則」,孩子長大有出息
    > 家有男孩該怎麼教養李玫瑾教授:遵循5個規則,孩子長大有出息彭女士和丈夫結婚後不久就懷上了小寶寶,越是臨近預產期,彭女士就越是希望自己能夠生下一個玉雪可愛的女娃娃。眼看著養女兒的希望破滅了,彭女士又開始為將來教育男孩的方式發起愁來。彭女士認為男孩大多數都是調皮搗蛋的,要想將男孩教育好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此,彭女士特別研究了許多關於育兒差別的講座,李玫瑾教授直言,養育男孩要遵循5個規則,否則孩子長大後難有出息。
  • 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家長這樣引導,輕鬆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
    具體來說,3~4歲孩子的堅持性和自製性都很差,5~6歲的孩子才能基本實現自我控制。另外,孩子是否能掌握自控能力還存在性別差異。由於受到激素分泌水平以及流經不同腦區的血流數量不一等因素的影響,女孩通常會比男孩更早地具備自控能力。
  • 一本書47個教養工具幫你培養孩子社會情商
    近日,一本後疫情時代的硬核家教書《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47個教養工具提升孩子的社會競爭力》出版。上市兩個月,持續保持當當網家教新書榜前五名,單日銷售榜第一名的佳績。葉如風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接觸了上萬個家庭,她發現: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如果過於在意培養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很容易培養出一個「怪孩子」,比如拖拉的孩子、暴躁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孤獨的孩子、冷漠的孩子、蠻不講理的孩子、挫折感強的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這其中,大多數失敗的教育無不和父母過於重視考試分數、輕視心理撫養、不注重孩子社會情商能力的鍛鍊有關。
  • 孩子愛犯熊,大多是因為沒有規則意識
    高強度幹擾甚至使得臺上的樂手都停了下來,最終這位母親連同孩子尷尬地被保安請了出去。熊孩子行為不僅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有時候可能還會釀成大禍。一個10歲男孩在家裡看動畫片時,屋外有施工者使用電鑽,他嫌太吵竟用小刀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於是,施工者立馬懸在空中動彈不得,後經消防大隊緊急救援才安全著陸。從上面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熊孩子闖禍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規則意識。
  • 給孩子一生的禮物:五個培養孩子情緒適應力的正念練習
    培養孩子情緒適應力的5個步驟當您的孩子掙扎時,以下是一些建議: 1.親自檢查您需要先與它在一起,然後才能熟練地撫養您的孩子。2.為自己而存在真正接受所有人(包括您的孩子)會遇到生活困難的挑戰。支持自己,與現實保持一致。您可以嘗試對自己說些類似的話,「這很難。我知道,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都會掙扎,並且會經歷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成為人類的所有困難。作為父母,看到他們的掙扎對我來說也很困難。通過這個過程,我在這裡為自己服務。」
  • 【科研】正念認知治療和正念減壓課如何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本文研究了「正念Mindfulness」(A)與「心理健康」(B)的關聯;其中Mediation翻譯為「中介」(C);A與B是有顯著關聯的,但也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關聯,中間可能也有一個橋梁或者說媒介、中介,在科研當中會研究C分別和A與B的顯著關聯,以此證明A與B的關係。「正念Mindfulness」(A)~~「心理健康」(B)的關聯?
  • 孩子能有多「熊」?父母幫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別任他由著性子胡來
    一、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能有多「熊」?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熊」,其實都是出於其沒有規則意識,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不知道在公共場合應該遵守公共秩序。二、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說:規則可以使孩子擁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擁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環境與他人相處。
  • 10中常見正念方法丨正念是如何工作的?
    卡巴金博士把其學到佛教的禪修方法和瑜伽引進到當代心理治療中,並剔除佛教框架和宗教元素,把這些方法和技術放在科學的範疇裡統稱為正念。喬卡巴金博士把自己定義和提煉的正念技術和方法用於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9年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設立正念減壓療法診所,但是他個人不斷貶低正念和佛教的關聯,把自己的正念心理療法(MBSR)稱之為科學方法並做臨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