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5P醫學APP獨家組織翻譯
作為父母,為養育孩子制定教養規劃並非易事,但毋庸置疑,這樣做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意義深遠的。著名兒科醫生Mark Bertin,著有《兒童如何茁壯成長》一書,探討了如何為孩子設置良性的界限。
孩子們需要一以貫之的規則,這並不是什麼高談闊論,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努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與家長鬥智鬥勇。我們希望他們快樂,我們也疲於周旋,所以有時就妥協了,也許那一刻我們真的太累了,無法再繼續堅持規則教育;也許我們制定的規則與其他家庭有差異,我們擔心他人會評判我們或者我們的孩子會對我們質疑;也許規則教育需要我們預期孩子的每一次需求,從而做出相應對策,或者我們不夠了解青少年,傾向於像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對待他們;也許我們處在無盡的危機中,我們放棄了對規則的堅守,生活變得更加混亂。這些教養路途上的顧慮在消耗父母,並且與認知發展背道而馳。
我們希望儘量減少兒童的痛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幸福感,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溫暖、支持性的環境,在適當的時候平衡規則和開放性討論。我們要守住的底線是:在情感養育方面給予清晰的設置,培養韌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並讓他們學會如何與社會與他人連結。父母們作為成年人,必須始終追求長遠的最優目標。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需要父母,是因為他們需要父母的引導。如果孩子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在公共場所舉止得體,飲食均衡,根據天氣挑選衣服,與朋友相處,管理時間,承擔責任,以及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就可以在他們幼兒園階段就放手不管了。
孩子依靠和父母的關係來認識和處理他們和世界的關係,父母需要保護他們,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教導他們。父母的部分職責是培養孩子的相關技能,如情緒彈性、認知靈活性和耐心,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行為能力。
01.父母精力耗竭
以上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顯而易見的,但為什麼不去做呢?有哪些阻礙呢?首先,自身的耗竭。有的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完全沒了自我,看不到自己已經瀕臨崩潰邊緣。
這種壓力常常導致規則中斷和放縱孩子:「我正在通電話,只要不來打擾我,整盒餅乾都給你吃。」每天給自己留出幾分鐘冥想,或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或和伴侶共度一個愉快的夜晚,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這將大大有助於與孩子建立規則的一致性。我們需要首先關注我們自己才能更好的為孩子建立規則。
另一個破壞規則的常見原因是高估了孩子的行為能力。一個孩子的不良行為可能源於他們還不知道如何管理情緒或管理自己的日常作息。另外,孩子還不具備執行父母任務的能力,也會導致他們的不良行為。他可能會不自覺地想:那是一大堆任務,我不知道怎麼辦。這時孩子需要我們的輔助,支持他,同時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他可能需要指導,把作業分成小部分,逐一分解來完成。也許我們需要和他的老師談談調整他的作業量。父母需要更多的關注孩子在學習上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設置規則和指導方式並不意味著極度嚴格。儘可能通過獎勵和表揚引導行為,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性。為孩子提供多樣化選擇:「你可以現在做作業,也可以在半小時內完成,但不能在睡前才做。」留意你給出的選擇方案,並設置規則。對孩子的訴求保持開放的討論,對規則採取靈活的變化,但堅持明確的界限。
02.教養的一貫性和一致性
制定行為規則時,儘可能與其他家庭照顧者和老師協商好,達成一致。首要的是,用積極的反饋方式如鼓勵和獎賞引導孩子。然後考慮,什麼時候需要採用「暫停」?什麼時候用策略性忽略?什麼時候讓孩子承擔後果?作為父母,在管理行為方面規劃的越結構化,就越容易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和始終如一。
把教養策略時時溫故,並儘可能讓孩子也熟悉。留意規則變化對孩子行為的影響,這可能會持續數天或數周。一旦規則鞏固,整個家庭的運作將更加順利。
記住,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和良好的親子關係依賴於你的情感一致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保護你的孩子不受任何傷害。如果孩子遇到麻煩或失敗也是父母需要接納的。你的孩子並不完美,不需要為這個目標而奮鬥。積極的育兒需要強調支持性的反饋,同時繼續通過嚴格的界限和規則來教育孩子。
03.設立健康規則意識的5個行為工具
父母必須懂得適時拒絕,並在必要的時候制定規則。這是正念父母的一部分。那麼,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呢?
1.設置暫停
每個父母都需要一個每天可以多次使用的行為工具。通常,通過後果承擔來矯正孩子的行為,只能偶爾為之。比如,當父母大聲宣布行為後果:你這周末哪裡都別想去了。父母還能怎麼樣呢?大叫是沒用的,體罰也不可取。暫停是不可替代的——在一個單調的場所坐上幾分鐘,慢慢安定下來。這個方法被許多家庭所使用。
2.替代行為
因為每一個行為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替代一個行為(「當你生氣的時候,去你的房間」)比壓制它(永遠不要再這樣發脾氣)要容易得多。對你的孩子來說,停止一種行為比轉移衝動要困難得多。當條件允許時,給孩子選擇,制定獎勵政策來培養孩子新的行為而不是挑刺的方式。孩子的控制感是很重要的,現在命令孩子打掃衛生可能會導致衝突,不妨問他們是現在打掃還是五分鐘後打掃,他們很可能會選擇五分鐘後打掃,這樣比被命令好多了,他們也更可能會去打掃。
3.策略性忽略
兒童時期的行為往往源於一種想要引起注意或改變父母想法的願望。即使得到的是父母的責罵也比父母的漠視強。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嫉妒他的兄弟姐妹,那麼他們可能會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來引發父母的關注。如果父母如其所願的給予關注反而會強化這種行為。因此,這種情況下,你選擇忽略,他們的行為反而會弱化。
父母內心湧動卻需表面鎮靜
為了避免孩子認為你冷酷無情,冷靜地說出你的決定(「我要等到你安頓下來再說」),然後繼續淡然處之。你的膽汁上升,陰雲籠罩,但你繼續裝作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結果往往是有效的(儘管在不良行為消失前可能會不降反升)。這種方法對發脾氣特別有效。面對不懈的尖叫,家長們對要求讓步是可以理解的:「好的。手機給你,安靜點!「這樣的結果使得不恰當的行為變得有用,因為孩子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即便他們受到了懲罰。通過忽略行為而使其變得無用,從而減少其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4.承擔自然後果
孩子們有時會從自然後果中得到成長。你的孩子不肯穿夾克,所以你讓他到外面去受涼幾分鐘。他不停地胡鬧,結果錯過了演出的開始。不需使用行為替代策略,你任其發展,讓他去承擔隨之而來的結果。當然,保證安全是首要前提,只有在代價不大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種方法。
要善用自然結果,就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成長。只有當一個孩子有處理問題的基本能力時,這個工具才會起作用。「好吧,你不睡覺也許,明天沒有精神你就後悔了」,這樣說並沒有太大作用;大多數孩子無法將他們明天的感受與今天的行為聯繫起來。即使他們說理解,他們可能也似懂非懂,直到他們的時間觀和執行能力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才有所改變。當這個方法失效時,重新評估你的設定。你可能會認為成績差是自然結果。但是,如果一個學生不能完成家庭作業,那就不是了。通常情況下,即使是最聰明的孩子也要需要父母來幫助他夯實基礎,解決問題,製造解決方案。
5.設計行為後果和收回特權
在一個平和、安靜的時刻,針對孩子的行為設計一些後果。隨心所欲的給出行為後果往往是難以長期執行的。後果可能是剝奪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沒收喜愛的玩具,不能參加一個活動,或任何其他可行的和有明確意義的結果。每當你發現自己過度依賴後果時,回顧一下你的行為計劃,肯定已經產生了混亂。單靠後果,家庭教育很難持續進行。
經歷孩子的問題糾正和衝突後,至關重要的是:回到正向的相處方式、積極的反饋和行為獎勵。保持一致性,掙脫自己的不一致,儘可能從積極的一面開始。然後,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積極的育兒技巧有賴於父母內在的力量: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學會堅定、冷靜、始終如一地樹立規則。
作者:Mark Bertin
摘自:How Children Thrive: The Practical Science of Raising Independent, Resilient, and Happy 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