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正義」,還是不是正義?

2020-12-13 新京報

「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長久以來,在關於司法的網絡討論中,這都是一句出現頻率最高的話之一。在冤案、錯案或延後的審判終於到來的那一刻,人們拍手稱快。正義重新到來的時刻,無疑是令人振奮的。

而這段時間,湖南16年前的「操場埋屍案」如今持續受到關注,被埋屍骸確為受害者鄧世平,犯罪嫌疑人杜少平將面臨審判,這讓「遲到的正義」再次成為一個話題。在為作案手段殘忍感到震驚之後,人們也為即將到來的正義感到欣慰。這些表述,象徵著人們對正義非常樸素的渴望和禮讚。

「正義終於還是來了。」「正義永遠不會缺席。」「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那麼,「遲到的正義」是否完全等同於正義呢?或者說,「遲到的正義」是否還是正義?法學家陳瑞華在《看得見的正義》一書中從司法程序上對「遲到的正義」進行了反思。在他看來,「遲來的正義之所以為非正義,倒不是因為實體結論發生了錯誤或者造成了實體上的不公正,而是由於實體結論的過遲產生而造成了程序過程上的不公正」。「遲到的正義」也是對實體正義的追求,所以絕不意味著遲到的正義就不需要了,但它在程序上造成的不公正令人深思。

原文作者 | 陳瑞華

整合 | 羅東

《看得見的正義》,作者: 陳瑞華,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7月。該版本為《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第一版由中國法制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近期第三版也由法律出版社推出。

實體正義、程序正義與非正義

正義要實現,

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作為人類法律制度的基本價值,正義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也就是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實體正義主要體現在實體法之中,貫徹於司法裁判的結論上,構成一種對法官的實體性道德限制。

從靜態的角度來看,實體正義具有一系列明確的價值標準。刑法學者所提出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對相似案件給予相同處理等法律原則,大體上可以視為實體正義的主要內容。

但是,如果從動態的角度觀察,實體正義在一個個具體的案件中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由於幾乎所有案件在事實和情節上都不完全相同,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也互有差異,而案件在裁判結論形成之前,多多少少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要想給所有案件的裁判活動確定一個統一適用的公正標準,確實是十分困難,甚至是不現實的。

儘管如此,人類法律價值中還有一些內容與裁判的結果沒有直接的關係,它們體現於法律程序的設計以及司法裁判的過程之中,具有明確、具體且可操作的判斷標準,屬於「看得見的正義」。

如果說一個案件最終裁判是否公正,往往只有當事者自己心知肚明的話,那麼,一個案件的裁判過程是否符合公正的標準,有無明顯的不公之處,則不僅能為當事者所感知,而且還能為一般社會公眾所判斷。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公眾進行的價值評價主要是通過觀察法律實施的過程來進行的。很明顯,這種「看得見的正義」也就是程序正義。

案件不僅要判得正確、公平,符合實體法的規定和精神,而且還應當使人感受到判決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換句話說,司法機構對一個案件的判決,即使非常公正、合理、合法,也還是不夠的。要使裁判結論得到人們的認可,裁判者必須確保判決過程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因此,所謂「看得見的正義」,實質上就是指裁判過程(相對於裁判結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對於實體結論而言)的正義。

作為「看得見的正義」,程序正義所最終要求的就是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的官員或者機構,在作出使一個人的權益直接受到有利或者不利影響的決定之前,必須給予這個人以參與決定製作過程的機會,對那些利益處於對立狀態的當事者,必須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並確保參與者擁有平等的參與機會和參與能力。

與此同時,決定者在作出限制或者剝奪個人權益的決定時,還必須極其慎重,內心具有並向外部表達出充足的理由,以便能儘量說服受到不利對待的一方。

或許,人們永遠不可能將程序正義的內容揭示到「窮盡」的程度。但無論如何,程序的不公正和非正義都是有著確定標準的。那就是使人僅僅成為手段或者工具,而不成其為目的。只要人們受到這樣的對待,非正義也就發生了,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的道德正當性也就會引起人們的質疑。

而一般來說,正義和非正義也是人們評價法律制度正當與否的兩個對立的價值標準。但是,相對於過於理性、抽象、含混的正義標準而言,非正義具有較為明顯的確定性和可感受性。一項法律制度設計得再合乎正義的要求,人們往往也會熟視無睹,或者認為「本來就應當這樣」。但是,某一制度或者司法實踐一旦明顯背離了正義的基本標準,形成一種為人們所公認的非正義,那麼直接遭受這種非正義的人就會產生深深的被忽視、被貶低、被看輕甚至被侮辱的感覺。

什麼是非正義?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非正義主要是指實體裁判上的不公正。例如,法院對無罪者判決有罪,或者對罪輕者判處了過於苛厲的刑罰。當然,近一段時間以來,程序的正義受到較為廣泛的重視,一項法律決定的製作過程如果使人受到無視或者輕視,那麼一種程序或者過程上的非正義也就隨之發生了。

程序上的不公正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控辯雙方受到明顯的不平等對待,裁判者對控辯雙方中的某一方有所偏袒。作者陳瑞華在書中所主要分析的是一種特殊的程序非正義,「也就是由於正義來得過於遲緩或者不及時而造成的非正義」。

司法裁判與速度

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

英國有句法律格言:「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有人可能提出辯駁:遲來的正義也是正義,只不過這種正義晚到一步而已。實際上,遲來的正義之所以為非正義,倒不是因為實體結論發生了錯誤或者造成了實體上的不公正,而是由於實體結論的過遲產生而造成了程序過程上的不公正。這種正義的遲到現象所損害的是司法裁判的及時性(timeliness)。

這種司法裁判的及時性一般有兩個看似矛盾的要求:一是裁判的形成不得過於遲緩,二是司法程序的運作不得過於急速。換言之,及時性講求的是一種典型的「中庸之道」,是在過於遲緩和過於急速之間確定的一種中間狀態。在司法裁判過程中,過慢和過快構成了與程序正義直接背離的兩種極端。

《遲到的正義: 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編著: 何家弘 ,版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4年7月

首先看過慢所帶來的後果。一般來說,裁判結論形成得過於遲緩會導致結案周期的任意延長,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可能大量地流失,了解案情的證人可能出現記憶的模糊或者喪失,甚至死亡。即使是那些「當年」直接負責辦理案件的「公檢法」人員,也會因事過境遷而無力提供有關案件的一些必要線索。這些都會導致案件的事實真相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難以查明,判決結果出現錯誤的機率在增加。可見裁判過程的遲緩和低效率,所帶來的很可能不是公正的裁判結論。

退一步說,即使遲來的裁判仍然是正義的結論,但有關各方卻因為這種結論的遲到而受到直接的傷害。

對於被告人而言,案件的久押不決會使他長時間地處於未決羈押狀態,人身自由受到長時間的限制,其自由、財產甚至生命等實體性權利也因此一直處於待判定的狀態,其法律身份和地位也一直處於不確定的局面。

而對於被害人而言,案件一直不能形成生效的裁判結論,「真正」的兇手無法被及時地繩之以法,其隨犯罪的發生而來的報復的欲望得不到及時的實現,其權益也得不到及時的恢復和補償。

這種遲來的裁判所造成的非正義對於不同的被告人、被害人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被告人、被害人往往對此都較為敏感。這種非正義感經常使被告人、被害人以及其他與案件結局有著直接利害關係的人,產生一種受歧視甚至被拋棄的感覺。他們會據此認為,司法裁判機構並沒有將他們「當回事」,其人格尊嚴和應得的權益受到了深深的忽略和無視。

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很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不滿的往往不是自己最終被判處什麼罪,科處多少刑罰,而是在裁判過程中所受到的對待方式。

《法律程序的意義》,作者: 季衛東,版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1年12月

過於遲緩的裁判是形成非正義的一種源泉。但是,司法裁判是不是形成得越快越好呢?答案同樣也是否定的。

如果說裁判過遲、久拖不決會使被裁判者產生被慢待的感覺的話,那麼,過於急速的裁判則容易使被裁判者無法充分而有效地參與裁判的製作過程,其權益也同樣會受到忽視。在以前強調「從重從快」地懲治犯罪的時期,很多地方經常發生在短時間內使犯罪嫌疑人受到偵查、起訴、第一審、第二審、死刑覆核直至執行死刑的情況,民間甚至有案發7天後被告人被定罪並被剝奪生命的傳言。這就是典型的裁判過於快速的例證。

裁判過快會大大限制被裁判者參與裁判製作過程的機會。畢竟,程序正義的維護是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加以保證的。沒有必要的時間投入,被告人、被害人及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在調查證據、準備防禦和有效影響裁判結論方面,就很難有所作為。沒有必要的時間保證,訴訟各方在法庭上也難以展開充分的舉證、質證和辯論,使得法庭審判往往因此而流於形式。

《亡者歸來: 刑事司法十大誤區》,作者: 何家弘 ,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1月

裁判的急速進行對裁判者的公正形象也會造成嚴重的損害。因為裁判者在極短的時間裡無法從容不迫地審查證據、聽取各方的意見和辯論,也難以冷靜地對案件存在爭議的問題進行細緻的評議。

根據人類生活的基本經驗,過於快速的裁判往往是在外部壓力下造成的,因此快速裁判經常與裁判不獨立如影相隨。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那麼法庭審理過程就將徹底失去決定裁判結論的能力,這種裁判往往與各方的參與甚至法庭審理過程毫無關係,而成為外部權威強加而來的非理性結論。到了這種地步,司法裁判的公正性也就隨之喪失殆盡了。

歸根結底,司法裁判活動不應過於遲緩,否則,「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裁判也不應過於急速,否則,「急速而來的正義」會走向正義的反面。裁判製作過程無論是過於遲緩還是過於急速,所造成的都是程序上的非正義。

原文作者 | 陳瑞華

整合 | 羅東

編輯 | 李永博

校對 |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追責到底才是正義
    不少人已經開始歡呼「遲到的正義」;但遲到的正義,絕不是正義。從1993年10月27日被警方帶走,到2020年8月4日被無罪釋放,在長達9778天的牢獄生涯中,張玉環的妻子被迫改嫁,父親受屈而死,母親骨瘦如柴……張玉環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照顧妻兒,這樣的人倫悲劇怎麼能算正義?
  • 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
    有時候會問問我身邊的朋友,同學或者是老師: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他們大部分都會說,算吧,可能是一個打了對摺的正義,由於當時司法機制還不夠健全,監察還不夠全面,但是一件持續了二十七年的冤案能夠平反,這算得上正義。有人說,正義就像是一道考題,掛科了,就要補考,考試的過程中是不讓存在作弊的。
  • 「遲到的正義已經不是正義」,你認可這句話嗎,為什麼?
    三觀是會發生變化的,所以「正義」也不例外。因為「義」是社會倫理關係的構成,所以「正義」只是一個群體內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道理——這個東西正不正義,不是某個人說了算,而是當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說了算。所以一個人的正義,如果與大多數人相悖,就不是正義。對食人族來說,吃人是正義的,對恐怖分子來說,非對稱戰爭是正義的。對美國人來說,要自由不要口罩是正義的,對中國人來說,動用國家機器全力封堵疫情才是正義的。
  • Read一周丨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張玉環之後,程序正義應該深入人心
    27年後冤案昭雪,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張玉環案讓我們又重提一個詞:程序正義。北京大學教授、訴訟法專家陳瑞華2000年寫的《看得見的正義》一書,對民眾普及法律理念。這本書中,他說所謂看得見的正義,實質上就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義。程序正義這樣的常識,還有人不知道嘛?程序正義是西方司法長久以來的傳統。
  • 課後思考 | 何林波:​遲到的正義非正義
    多年以後,當真相水落石出時,所謂的「兇手」沉冤得雪,獲得正義的垂青。這時,不免會產生一個問題: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對於該問題,媒體和輿論存在這樣一種說法,「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這是一句源自西方的法諺,原文為「Justice delayed isjustice denied」,顯然中文翻譯曲解了其本意。
  • 遲到的正義能叫正義?「太慢」或者「太快」都不行
    我們真的可以告訴他們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嗎?儘管這種表述代表著人們對於正義最質樸的渴望,但這並不能代表遲到的正義真的等同於正義。那句法律格言想說的其實是:「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
  • 跪求正義還是主導正義?
    跪求正義還是主導正義?
  • 正義為什麼會遲到?
    28日,山東高院將「聶樹斌案」複查聽證會開到了深夜,申訴方和原辦案單位你來我往,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從聶樹斌是否被刑訊逼供到何時被執行死刑……自供為真兇的王書金去年經河北高院認定,不是聶樹斌案的真兇有人說: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但是對於那些無辜入獄甚至被枉殺的冤魂來說,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小說《狄公案》中的狄仁傑斷案,先將疑犯打一頓,再找證據。現實生活,冤案錯案中多有「刑訊逼供」的影子。
  • 對張玉環案,別急於替受害者說「遲到的正義」
    「原不原諒」和「寬不寬容」完全是受害者的事,同樣,遲到的,是不是正義的,怎麼看待這個過程中所承受的非正義對待,也是受害者的事,受害者最有資格去說。諸多所謂「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都是旁觀者的感慨,而不是受害者的聲音,當下熱議的張玉環案就是如此。是的,張玉環被羈押9778天之後,江西高院以「原審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撤銷原審判決,宣告張玉環無罪。
  • 對不起,這話沒翻譯錯:正義會遲到,但絕不缺席!
    這兩句英文對應的中文恰恰是「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缺席」。 這兩句英文可不是文刀君杜撰的,雖無法考據起源,但可以肯定它們流傳已久,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說過,小布希主政時外媒就用過。 聯合國網站《醒世恆言》裡一個個故事濃縮成一句話就是「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缺席」。明代張居正對世間的「法」有更深刻地認識:天下之難事,不在立法,在法之必行。 立法不是難事,難的是司法審判和執法,今天這個時代依然如此。正因如此,古今中外,「正義遲到,但絕不缺席」的案例不勝枚舉。
  • 最久伸冤者張玉環,被關26年終被判無罪,遲到的正義還算正義嗎?
    而且張玉環還是一個暖男,宋小女一次抱怨自己生完小孩胖了,結婚時的很多衣服穿不下了,幾天後張玉環就從縣城給她帶回來好幾套新衣服。所以宋小女根本不相信張玉環會犯下殺人的罪行,而且被殺的男童還和自家的孩子差不多大。
  • 「遲到的正義」背後的違法犯罪
    有人說,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我想問一問讓誰被無罪羈押9778天,現在又無罪釋放了,還會說這是正義!誰說是正義讓誰進監獄試當試當,別說9778天,幾天也行啊。張玉環到底有沒有罪需要用法律說話,需要用證據說話。但我們知道的是張玉環「在申訴書中,張玉環控訴辦案人員用吊打、蹲樁、電擊等手段逼迫其承認殺人。
  • 張志強拿到國賠,冤假錯案終將被撥亂反正,遲到的正義仍是正義
    前言:學法律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遲到的正義非正義」。但正義始終是正義,它即使遲到,仍然能夠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心。面對冤假錯案,我們是心痛的,尤其是我們熱愛的法律冤枉了清白的人,讓他們的青春在鐵窗中度過,年輕的生命在短短幾年被折磨的蒼老多病,家人因此遭受的非議等等,都讓人覺得社會不正義,法律不公平。但是,過去的錯誤不能再繼續苛責,重要的是從中借鑑到審判經驗。避免以往的錯誤,才能在今後的審判過程中儘量符合法律規定,遵守法律程序。
  • 平反冤假錯案,遲到的正義是正義嗎?《因法之名》給答案
    最初製片方向趙冬苓提供了幾個選題方向,其中「平反冤假錯案」令她一見傾心:「剛接觸這個題材時我就知道難寫,但還是希望搏一搏,盡一己之力來記錄中國法治的進步。」《因法之名》海報。圖片來自網絡趙冬苓:演職場上的女檢察官,我覺得中國的女演員能有這種氣質的人不是太多,李小冉是有說服力的。她不是那種特別漂亮的女演員,職場女性我覺得不能太漂亮了,太漂亮了以後,她意識到自己漂亮,她會比較強調這個東西,去展示美貌。李小冉在劇裡的表演,包括臺詞,包括氣質,我覺得蠻好的。
  • 爭鳴|對不起,這話沒翻譯錯:正義會遲到,但絕不缺席!
    這兩句英文對應的中文恰恰是「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缺席」。這兩句英文可不是文刀君杜撰的,雖無法考據起源,但可以肯定它們流傳已久,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說過,小布希主政時外媒就用過。聯合國網站n年前的美國時政節目各位可曾想,為何中外都有人說「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缺席」這樣的話?是毒雞湯?
  • 問答三則:遲到的正義、幼年經歷失憶、唯物論唯心論
    本月其它問答見:《問答四則:香港回歸、綜合進化論、強迫報考、永恆輪迴》《問答兩則:政治哲學怎樣理解「錢」?如何看待川普兒子公布通俄郵件?》 想像一下現在某地發生了一起命案,司法部門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將某嫌疑人屈打成招,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嫌疑人的父母堅信自己孩子的清白,傾家蕩產奔走申冤卻處處碰壁;二十年後,真兇浮出水面,父母在好心人協助下克服部門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終於令孩子沉冤得雪、恢復名譽,同時二老也獲得國家一定數額的經濟賠償。既然名譽已經恢復、國家也已賠償,難道不意味著歷時的正義已然獲得實現?
  • 侵犯養女的鮑毓明被判無罪,正義終究還是遲到了
    鮑毓明所謂的養女韓某某,與鮑毓明並不是收養者與被收養者關係,韓某某在接觸鮑毓明時也存在著欺騙,1997年出生的她,並不是自述中的未成年。但人們也許多知道的一點就是,鮑毓明和韓某某這起事件,並不是一個人作惡,單方面的受害,而是雙方都不懷好意,從而導致一切不可挽回。而網上的許多人,是被韓某某的利用了同情心,去對鮑毓明進行抨擊,將鮑毓明綁到恥辱柱上。
  • 正義的四種形態:正義會遲到也可能缺席
    程序的正義與實體的正義著名法學家羅翔在視頻中提到了張玉環這個個案呈現出來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係問題,例如刑訊逼供這種即使是追求實體正義而採取了非正義的程序的手段,也應該是被禁止的,因為程序不正義的種子,最終會結出毒的果實,而且可能會打開潘多拉的魔盒,讓一些邪惡打著高尚目的的旗子做出惡的行為。
  • 幽默笑話:正義都能遲到,為什麼我上班就不能遲到
    1、 媳婦上班遲到了,被更年期的領導小題大做,媳婦也抓狂並爆發,怒懟道:「正義都能遲到,為什麼我上班就不能遲到。」 媳婦領導:因為正義姓孫!媳婦啞口無言,我也不爭氣的笑了。。。2、 王伯給物業打電話說屋頂漏雨。物業派維修工來了,問:「什麼時候發現漏的?」
  •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而只會遲到
    出獄後的張玉環,迎接的是一家人喜極而泣 看到一些媒體和微博大v評論道&34;呵呵,所謂遲到的正義,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就不是真正的&34;,因為從法律上來講,正義是需要效率的。他說媽媽幾乎認不出他了張玉環和前妻宋小女 想起當年上法學課的時候,老師和我們常常討論,一個案子是&34;,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