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生容易把「b」寫成「d」。這說明小學生的( )還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記憶能力 D.思維能力
【答案】A。
【中公教師解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小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具體包括:(1)知覺的有意性、目的性明顯發展;(2)知覺的分析與綜合水平不斷提高。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知覺往往是籠統的、不精確的。他們對事物的觀察比較粗糙缺乏精細的分析、比較,不善於區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徵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例如,小學生常把b與d、p與q相混淆。隨著小學生知識的增長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教師有目的的教學要求下,他們知覺的分析與綜合水平明顯提高,不僅能精確地進行分析和綜合,而且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繫和關係。這樣,小學生的知覺水平逐步向精確的方向發展;(3)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有很大的發展,但還很不完善;(4)知覺過程表現出一定的策略性;(5)觀察力的發展水平迅速提高。題幹中,小學生容易把「b」寫成「d」,說明小學生的感知能力還不成熟。選項B、C、D均與題意不符合,故本題選A。
2.「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說明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導性 B.感染性 C.權威性 D.針對性
【答案】D。
【中公教師解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家庭教育的特點。家庭教育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先導性、針對性、終身性、感染性以及權威性。
選項A,先導性是指一個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個教育者是父母。兒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對後來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具有先導性質。家庭教育成為兒童和青少年接受後繼教育的過濾器。
選項B,感染性是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指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能引起別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繫的情感。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選項C,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長是家庭生活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兒童身心各方面的需求都依賴於家長,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這種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和信用,是孩子能夠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同時,家長可以通過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維護自己的權威。
選項D,針對性,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孩子一生下來,就進入了家庭生活,同父母形影不離,朝夕相處,與父母接觸的機會最多,相處的時間最長,因此只有父母能夠全面地、細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樣就使家庭教育比較容易地做到從實際出發,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題幹中,「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強調父母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對孩子易於了解,能夠針對子女特點,有的放矢進行教育,是指針對性。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擇D。
3.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內在標準是教師職業的( )。
A.政治地位 B.經濟地位 C.法律地位 D.專業地位
【答案】D。
【中公教師解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師職業的地位和分類。教師的社會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法律地位和專業地位。
選項A,教師職業的政治地位,即指教師職業在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現為教師的政治身份的獲得、教師自治組織的建立、政治參與度、政治影響力等。
選項B,教師職業的經濟地位,是指教師的經濟待遇在社會職業體系中所處的相對高度,包括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佔有和享用的狀況,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業吸引力等,它是教師社會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礎的指標。
選項C,教師職業的法律地位,即指法律賦予教師職業的權利、責任。教師職業的權利主要是指法律賦予教師在履行職責時所享有的權利。
選項D,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它是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內在標準,主要通過其從業標準來體現,有沒有從業標準和有什麼樣的從業標準是教師專業地位高低的指示器。
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擇D。
4.堅持知識統一性觀點,而且可以發揮學習者的遷移能力的課程類型是活動課程。( )
【答案】×。
【中公教師解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課程類型。按照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綜合課程又分為「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以及核心課程」,採取合併相關學科的辦法,打破傳統的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內容合併起來組成課程,並且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和統一性。通過對綜合課程的學習,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利用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來有效發揮學習遷移的能力。題幹中體現的是綜合課程,不是活動課程,故本題說法錯誤。
5.「打開書什麼都知道,合上書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許多人複習功課時常常出現的現象。利用記憶的( )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A.專家效應 B.自我參照效應 C.首因效應 D.產生效應
【答案】D。
【中公教師解析】解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產生效應。
A選項,專家效應是指專家所具有的豐富知識和經驗,使其在介紹、推薦產品與服務時較一般人更具有權威性,從而產生專家所特有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B選項,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是指我們在接觸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者事情時,最不可能忽視或者出現遺忘。
C選項,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D選項,1978年,加拿大心理學研究者斯拉麥克等人對記憶的產生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把它命名為記憶的「產生作用」。所謂記憶的「產生作用」,就是被試在產生條件(即自己說出某個單詞)下比被動地看這個單詞的回憶效果要好。題幹中,「打開書什麼都知道,合上書什麼都不知道」是許多人複習功課時常常出現的現象。同時在日常學習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能夠說出一個詞的時候,比單純看這個單詞的記憶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複習過程中,可以利用「產生效應」,聽過複述記憶內容來提高記憶效果。因此,D選項正確。故本題選擇D。
6.道德的主要職能有( )。
A.認識職能 B.調節職能 C.教育職能 D.保障職能
【答案】ABC。
【中公教師解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道德的職能。道德的職能主要有以下三種職能:認識職能、教育職能和調節職能。
選項A,認識職能,道德的認識職能是它能夠通過道德標準、道德理想和道德判斷等特殊形式,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所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去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德。
選項B,調節職能,道德調節的範圍很廣,但主要是調節非對抗性的矛盾,調節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只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都要與諸如家庭裡的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社會上的同志、朋友、上下級,學校裡的老師、同學等等發生關係。在這些眾多的關係中,道德起到必要的調節作用。
選項C,教育職能,道德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發生作用的,人們內心信念的建立又是以「良心」作為表現形式的。而人的良心並不是天生固有的,更不是所謂純碎的「理念」。
選項D,保障職能不屬於道德的主要職能。
綜上所述,選項A、B、C均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擇A、B、C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