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研真題精選
一、名詞解釋
1人文地理學[福建師範大學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學是指以人地關係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其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研究對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的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
2埃拉託色尼[湖南師範大學2010年研]
答:埃拉託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學家推崇為「地理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學者。他運用簡單的工具測量出了地球周長,成為最早測量地球半徑的人,並在測地學和地理學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首創了「地理學」(Geographe)這一名詞,Geo為地球,graphe為描述,並用它作為《地理學概論》的書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力圖說明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
3文化特質的源地[北京師範大學2013年研]
答:文化特質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徵文化特質的源地。文化特質的源地有單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質的單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質從一個地點產生,然後擴散到其他地區;文化特質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質的源地除單中心的源地之外,還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東部源地。
4環境決定論[福建師範大學2007年研]
答:環境決定論是指確認自然條件(即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的一種思潮,它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環境決定論的最大優勢是:為人們從自然環境角度理解對人類的極大制約影響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顯然的,即過分誇大地理環境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忽視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能動作用,顯示出理論認識的局限性。因此,在運用此理論時,須辯證地去發揮出優勢來。
5民族[安徽師範大學2007年研;內蒙古師範大學2005年研]
答:民族是指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是人們最主要的社會劃分形式之一,屬於歷史學、社會學範疇。它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下產生,也會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趨於消亡。民族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順序發展的,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民族發展的不同水平和類型。但這並不是說,任何民族都毫無例外地必須經過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事實上,有的民族從其產生之後,從未經歷過奴隸社會而進入了封建社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民族分化為兩個民族的現象,也出現了幾個民族結合為同一民族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被同化的民族當然不會再經歷以後的社會發展階段,而新產生的民族自然也沒有經過其產生以前的社會發展階段。
6種植園農業[湖南師範大學2010年研]
答:種植園農業是指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商品農業,廣泛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生產,具有種植面積廣大、使用勞力多和商品率高的特點。種植園農業一般分布在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以及熱帶草原氣候。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海南、雲南、廣西以及廣東等地區。
7現代農業[南京大學2006年研]
答:現代農業,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其基本特徵是:一整套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形成和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如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的迅速提高和廣泛應用。
8集中化指數[北京師範大學2007年研]
答:集中化指數是指用來分析和衡量區域內工業或經濟部門專門化(或集中化)程度的一項重要的數量指標,是與羅倫斯曲線相對應的統計量。其公式:
。式中,I為集中化程度指數,N為某區域某部門產值,A1為整個地區某部門產值,M為某地區全部產值,A為整個地區總產值。集中化程度指數取值範圍在0≤I≤1之間。I值越大,工業在某些部門的專門化程度越高。I=1時,工業完全集中於一個部門。
9新型城鎮化[北京師範大學2014年研]
答:新型城鎮化是指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而在於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10同城效應[上海師範大學2013年研]
答:同城效應是指對在相鄰地區或更大範圍內發生重要的作用和聯動效應,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為打破傳統的城市之間的行政分割,促進區域市場、產業、基礎設施一體化,以達到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的一種發展狀態。同城效應,意思與「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局勢下城市間互相交流合作發展的必然產物。如滬太同城效應,由於上海房價的提升,大量的需求被擠出,所以給處於上海1小時的經濟圈範圍內的太倉樓市帶來了新的機遇。
11郊區化[南京大學2006年研;南京師範大學2001年研]
答:郊區化是指城市在經歷了中心區絕對集中、相對集中和相對分散以後的一個絕對分散的階段,是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它表現為人口、工業、商業等先後從城市中心區向郊區遷移,中心區人口出現絕對數量的下降。郊區化一般是指逆都市化,即當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種職能迅速向郊區擴散轉移,從而使郊區變為具有市區多種職能的城市化地域的過程。
12城市同心圓理論[西北師範大學2006年研]
答:城市同心圓理論是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區,環繞市中心呈同心圓帶向外擴展的結構模式。為城市地域結構的基本理論之一。由E.W.伯吉斯提出,根據他的理論,城市可以劃分成5個同心圓區域,居中的圓形區域是中心商務區,這是整個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業、社會活動、市民生活和公共運輸的集中點。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辦公大樓、財政機構、百貨公司、專業商店、旅館、俱樂部和各類經濟、社會、市政和政治生活團體的總部等。
13等級規模法則[華南師範大學2005年研]
答:等級規模法則是指把一個國家或地區中許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規模大小分成等級,就有一種普遍存在的規律性現象,即城市規模越大的等級,城市的數量越少,而規模越小的城市等級,城市數量越多。把這種城市數量隨著規模等級而變動的關係用圖表示出來,形成城市等級規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礎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頂端是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城市。不同規模等級城市數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每一規模等級城市數與其上一規模等級城市數相除的商(K值)來表示,形成城市規模等級法則。
14語言[華中師範大學2003年研]
答:語言是指用習慣的記號、姿勢、符號,特別是音節分明的口頭聲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類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語法與詞彙,是由詞彙按一定的語法所構成的語音表達系統。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語言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交際性、工具性。
15旅遊目的地[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研]
答:旅遊目的地是指吸引旅遊者在此作短暫停留、參觀遊覽的地方。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旅遊方式和旅遊目的地的管理重點,所以旅遊目的地的概念也在發生變化。人們對旅遊目的地概念的認識與旅遊需求的內容有關,旅遊需求的變化導致對目的地內涵與外延認識的不斷調整,目的地的管理重點和營銷重點也隨之發生變化。
16政治空間結構[華南師範大學2014年研;西南大學2013年研]
答:政治空間結構是指由領土範圍、邊界、位置、形狀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區域等空間要素組成的政治地理單元,其中每一空間要素都對政治地理單元特徵產生深刻影響。此外,只有空間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間結構,這些要素才能發揮其現實的影響作用。因此,政治空間結構是政治地理單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基礎,它不僅是各種政治現象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某一政治地理單元謀求安全、權利與財富相對穩定的要素。
考研真題、考資格證、考試題庫就選才聰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