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幼兒園,而且只有這種人可以上!

2020-12-25 光仔娛樂

學前教育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孩子的一生,因此中國古代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視的。

由於早期的人們都忙於農耕種植,對孩子們總是疏於管教,因此就產生了最早的教育機構想強是以保育和教養為主,主要是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沒有特定設置的場所和人員,以生活中的各種生存技能為教育的核心,由閒事在家的大人們對整個村子或者整個族群的孩子進行言傳身教。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更為重視,出現了慈幼的觀念,這是最早的學前教育觀念。

對於孩子們的教育,最先注重這一點的是王公貴胄們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兒童教育機構如此事,他是專門為周王的子嗣設立的。

到了東漢末年,鄧太后在宮中開設了底色,招收宮廷內5歲以上的子女教學經書。隨著宮廷教育機構的完善,民間也興起了兒童教育機構的創立。歷史中有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創辦幼學機構是在北宋時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成立了兩大類教育場所,第一類是慈幼局,第二類是橘子倉。到了清代前期出現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幼學機構創辦,政府和民間的有識之士創立並發展了幼英堂。在清代道光年間,學者唐建在貴州辦的吉佑樘具有養教合一的功能,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幼兒的保育和教育合為一體的幼學機構。

我們再來說說古代的兒童教育方針,蒙學是我國古代對幼兒教育的一個統稱,易經蒙卦裡說,匪我求同盟,同盟求我。這裡的同盟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這是最早的蒙學論述,也是蒙學概念提出的依據。據說孔子他老人家就特別重視早期教育,邵若成天性習慣之為常,他就提出孝子當幼。也就是說如果從小的時候就教兒童如何分辨好壞,那麼長大之後便沒有做壞事的情況出現。另外我國古代也十分重視幼兒的識字教育,並且有專門的啟蒙教材,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萌球、童蒙須知等等,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非常好的啟蒙教材。

現代意義上真正幼兒園的出現是在1922年,它的用意主要是將貧苦家的兒童養成人才,富貴家的兒童也可以避免被壞習氣所染。他有詳細的課程安排,有禮儀、識字、技術、手機、遊戲等等課程。這個時候的幼兒園已經能夠比較全面地對兒童起到啟蒙的作用了。同時歐洲近代的幼兒教育也才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所以咱們的幼兒教育也是世界領先的。到了現代幼兒園的一些核心理念還是沒有變。我們要繼承和借鑑古代勞動人民及教育家創造的寶貴經驗,是現代幼兒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向前發展。

相關焦點

  • 古代小朋友們需要上幼兒園嗎?他們都學點啥?
    「古代沒有網課,不用讀這麼多書,沒有期末考試,不用參加高考......」你們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在中國古代,小朋友的讀書生活,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輕鬆!,小朋友們需要上幼兒園嗎?1837年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經過不斷努力在德國創立了第一所幼兒園。但在我國古代,其實是沒有幼兒園這一概念的。雖然沒有幼兒園,但我國古人可並沒有因此忽略對兒童的教育,相反還很重視呢!
  • 現在孩子學齡前都能上幼兒園,在古代「幼兒園」都是皇室後代
    孩子幼兒園是不用去了,等秋季學期開學集體「跳級」一屆更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過也有家長擔心孩子突然就跳過了一年學前教育會不會有影響。幼兒園尚且如此,更高年紀孩子的家長估計更焦心。教育就是如此,讀書的是孩子,但父母一點沒少操心,可見大多數人對教育還是很很重視的。
  • 古代也有這種凳子,被稱為「春凳」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種情況,都不是憑空而來,也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我們出門在外的時候,難免要在外面過夜,可能就會到酒店裡住一晚,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酒店的床尾都有一個凳子,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在古代,這種凳子就有,而且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春凳,其實也就是床尾凳。如果從字典中解釋來說,就是一種板面寬大的長凳,可以坐著,也可以躺著,當然這種解釋不是很完全,而是一言蓋過而已!根據史書記載,這種床尾凳是可以坐著也可以躺著的,一般都是姑娘出嫁的時候作為嫁妝來陪送到婆家,其實還有一種美好的寓意。
  • 古代皇室專用幼兒園——「邸第」,統治階層的幼兒教育機構
    或許正是因為我沒有上過幼兒園才讓我有很多的時間跟奶奶在一起,知道很多很有趣的事。我其實很想知幼兒園是只有現代社會才有嗎?貌似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只能是皇室子孫才有機會進去讀書。 其實古代的幼兒園在吃穿用度,在教學內容,還有管理制度方面一點也不比現代的差。
  • 鶴頂紅是古代最強毒藥嗎?很少人知道,只要用這種物質就可以解毒
    電視上經常會出現用毒的劇情,其中最常用的毒藥就是鶴頂紅,不管是宮廷劇中女人之間的明爭暗鬥,還是官場上的刑法處置,都會用到鶴頂紅。據說這種毒藥毒性極強,吃了的人一刻鐘之內就會沒命。 那麼鶴頂紅究竟是什麼成分,真的無藥可救嗎?
  • 讀詩疑惑:古代也有《雷霆戰將》,彈著琵琶催人上戰場?
    如果你查閱過一些解釋,就會知道有些解釋不僅未必符合此詩原意,而且可能還是一個笑話。信不信?且看下面的分析。(1)彈著琵琶催促軍人上戰場,難道不奇葩嗎?一些人如此解讀此詩:「欲飲」句是說正要舉杯痛飲,卻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在催人出發上戰場了。
  • 古代這幾類人犯罪可以免罰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覺得古代法律很清明,誰犯了罪都要接受處罰,其實呢,在古代有些人犯罪是不用接受處罰的。先秦時期咋就不談了,各國的施政理念不一樣,以後可以專文探討。秦朝開始歷朝歷代都是以法治國的,法律在古代它是工具,不是理念。秦朝真的是不徇私情,管你是誰,犯罪了一律要處罰,真的做到了法不阿貴。
  • 幼兒園午睡實拍,家長看完表示再也不買這種衣服了,你家沒準也有
    導讀:幼兒園午睡實拍,家長看完表示再也不買這種衣服了,你家沒準也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午睡實拍,家長看完表示再也不買這種衣服了,你家沒準也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還穿著尿不溼,尿不溼也有「截止時間」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還穿著尿不溼「我家孩子已經3歲半了,但是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記不住要起床去上廁所,只好讓他晚上穿著尿不溼睡覺,像這種情況該怎麼辦?「這位寶媽所說的問題,相信也是很多寶媽都想問的,其實這種情況非常多,很多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還是要穿著尿不溼去。有研究顯示:大約有10%的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要穿著尿不溼,而且這些孩子的身心智力發育都是健康的。
  • 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和外國人交流的,古代也有從事翻譯的人麼
    當今世界,英語在國際上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很多人都多少會一些,遇到外國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是沒有問題,就算是不會英語,最起碼依靠強大的卡科技,我們還能藉助一些翻譯軟體進行交流,但是在古代,當人們遇到外國人,他們又是如何進行交流的呢,是不是在古代也有從事外語翻譯的人呢?
  • 古代孩子上「幼兒園」都學些什麼?他們的人文教育,值得追隨
    的確,古代孩子雖然也是為了考取功名,但才學、德育都很好,不僅有充裕的自由遊戲時間,過了晌午還可以回家自己讀書,琴棋書畫、蹴鞠彈球樣樣不落。有些方面,確實值得我們學習。02古代孩子上「幼兒園」,都學些什麼?1、生存教育從古至今,尤其是人類文明早期時代,基本都是適者生存、紛爭不斷。
  • 不是只有森林幼兒園才可以開展自然教育
    在電視上、紀錄片裡或者網上都可以看到許多北歐民眾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圖片或者視頻。並且,芬蘭人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也是最早把幼兒園建在森林裡的國家。許多學者遠赴芬蘭,希望能夠借鑑和學習一些教育經驗。但是他們發現,真正意義上的「森林幼兒園」其實沒有幾所,望遍了周邊也沒發現半棵樹的影子。
  • 古代也有機關食堂?公務員上班管飯,工作餐可以「打包」帶回家
    因此自機關食堂出現以後就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特色的機關食堂制度和文化。然而,食堂制度自唐代確立以後,此後的各代雖然沿襲了這種對官員有利的傳統制度,但也因此滋生了貪汙腐敗等侵佔政府財產的一系列問題。
  • 義務教育不包括幼兒園,而且收費還貴,可否不讀直接上小學?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義務教育並不包括幼兒園,而且還要收取高昂的費用,那麼,是否可以不讓孩子讀幼兒園,到了年齡後直接進入小學讀書呢?因為,孩子讀幼兒園是天經地義的事兒,甚至為了讓孩子進入一所教學質量高的幼兒園不惜擠破腦袋。所以,即使幼兒園的學費再貴,家長也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孩子送去學習的。因為,他們都明白幼兒園是新的起跑線,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上述問題,在不考慮家長因素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跳過幼兒園直接上小學嗎?
  • 古代女子專用寶物,女人也有夜壺且價值連城,有一種特像現代物品
    現代科技要比古代發達的多,但是古代也有一些現在無法企及的。比如說製造工藝,很多現代人都不會。古代的物品講究的是用料講究,製作精美。而且到現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小編今天給大家講一下有些古代女性專用的物品。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文物。
  • 古代男人入宮前會被閹,其實女人也會被閹,而且手段極其殘忍
    因為太監本來就是古代王權下的一種產物。在中國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的,自然全天下的美女對於皇帝來說也是手到擒來的。但是隨著後宮的規模越來越大,此時也需要專門的人來伺候,而且還有很多事是宮女無法完成的,於是也需要大批的男人入宮。但是後宮佳麗居多,而皇帝只有一個人。
  • 古代官員也有試用期?
    秦代《為吏之道》中對官員的考核方式為「上計」制度,所謂「計」就是「計書」,即統計冊,這種制度要求地方官年終將轄區內戶口、墾田、賦稅等情況的數字寫在木簡上,彙編成冊,上報朝廷,接受考核,皇帝則根據其政績優劣,論功行賞,或是給予懲罰。  到了唐代,政治制度較前朝日臻完善。伴隨著科舉制的形成,官吏的考核制度也有了很大發展,各項程序和技術指標更加嚴密和健全。
  • 這種蔬菜在古代很常見,現在種植的人不多了,基本上都是野生的
    這種蔬菜在古代很常見,現在種植的人不多了,基本上都是野生的。我國古代的人們吃的食物種類和現在相比,數量少了很多,不過他們還是有很多的食材可以選擇。有一些食材在古代是很常見的,但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和變遷,很多人都不會再去食用它們了。
  • 古代沒有學校,古人都是怎麼上學的呢?
    中國在古代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有專門的培養學生的。不過最早的都是官府辦的,服務對象也都是貴族子弟。一般的平民子弟是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上學的。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開始出現了私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私立學校。私學的出現讓所有人都是有上學的可能性。從那個時候起,中國的教學機構可以說是不斷地完善了。也不斷的增加。我們看一下古代具體是有哪些培養人才的機構。
  • 中國古代數學:不僅重「實用」,而且有「理論」
    劉徽的《九章算術注》對《九章算術》的公式、算法進行了全面而且基本上是嚴謹的證明,並在證明中追求邏輯的正確,推理的明晰,這顯然是純數學的活動。楊輝、王文素等的論證工作,也屬於純數學的範疇。另外,像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8位有效數字,更不是實際應用所需要的。實際上,祖衝之後一千多年間,在工藝技術和曆法的計算中,人們還大多使用「周三徑一」,除了數學著作中的計算外,甚至連徽率157/50也未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