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孩子的一生,因此中國古代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視的。
由於早期的人們都忙於農耕種植,對孩子們總是疏於管教,因此就產生了最早的教育機構想強是以保育和教養為主,主要是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沒有特定設置的場所和人員,以生活中的各種生存技能為教育的核心,由閒事在家的大人們對整個村子或者整個族群的孩子進行言傳身教。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更為重視,出現了慈幼的觀念,這是最早的學前教育觀念。
對於孩子們的教育,最先注重這一點的是王公貴胄們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兒童教育機構如此事,他是專門為周王的子嗣設立的。
到了東漢末年,鄧太后在宮中開設了底色,招收宮廷內5歲以上的子女教學經書。隨著宮廷教育機構的完善,民間也興起了兒童教育機構的創立。歷史中有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創辦幼學機構是在北宋時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成立了兩大類教育場所,第一類是慈幼局,第二類是橘子倉。到了清代前期出現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幼學機構創辦,政府和民間的有識之士創立並發展了幼英堂。在清代道光年間,學者唐建在貴州辦的吉佑樘具有養教合一的功能,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幼兒的保育和教育合為一體的幼學機構。
我們再來說說古代的兒童教育方針,蒙學是我國古代對幼兒教育的一個統稱,易經蒙卦裡說,匪我求同盟,同盟求我。這裡的同盟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這是最早的蒙學論述,也是蒙學概念提出的依據。據說孔子他老人家就特別重視早期教育,邵若成天性習慣之為常,他就提出孝子當幼。也就是說如果從小的時候就教兒童如何分辨好壞,那麼長大之後便沒有做壞事的情況出現。另外我國古代也十分重視幼兒的識字教育,並且有專門的啟蒙教材,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萌球、童蒙須知等等,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非常好的啟蒙教材。
現代意義上真正幼兒園的出現是在1922年,它的用意主要是將貧苦家的兒童養成人才,富貴家的兒童也可以避免被壞習氣所染。他有詳細的課程安排,有禮儀、識字、技術、手機、遊戲等等課程。這個時候的幼兒園已經能夠比較全面地對兒童起到啟蒙的作用了。同時歐洲近代的幼兒教育也才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所以咱們的幼兒教育也是世界領先的。到了現代幼兒園的一些核心理念還是沒有變。我們要繼承和借鑑古代勞動人民及教育家創造的寶貴經驗,是現代幼兒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