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
今年小神獸們
在家讀書學習的日子,
比以往更漫長了些。
在家上網課,
雖然身體常常在線,
但卻管不住分分鐘掉線的腦子。
小神獸們紛紛幻想:
「好想回到古代啊......」
「古代沒有網課,不用讀這麼多書,
沒有期末考試,不用參加高考......」
你們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但在中國古代,
小朋友的讀書生活,
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輕鬆!
本周,【向中國古人提問】系列
專家解答第5期,
我們邀請郭健老師來聊一聊
中國古代小朋友們的學習日常!
郭健
北京市教育學會吟誦教育分會副會長
北京市豐臺區扶輪小學副校長
提問1:回到中國古代,小朋友們需要上幼兒園嗎?
1837年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經過不斷努力在德國創立了第一所幼兒園。但在我國古代,其實是沒有幼兒園這一概念的。
雖然沒有幼兒園,但我國古人可並沒有因此忽略對兒童的教育,相反還很重視呢!
有《三字經》為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中國古人認為,教育孩子,不僅要從小,而且還要專心一致。
那古代又沒有幼兒園,小朋友們去哪裡接受這樣的教育呢?
這就要說一說中國古代的蒙館了。
據記載,宋代有3歲就上蒙館學習的小朋友。也有到了五六歲、七八歲、或者年齡更大一點再上蒙館學習的小朋友,不過一般不會超過十一二歲。朝代不同,小朋友們上蒙館的年齡也是不同的。
與現在不同的是,中國古代的蒙館不是按照小朋友的年齡來分班的,而是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在一起學習,說不定年齡大的孩子還會給年齡小的孩子做小老師呢!
提問2:中國古代的小朋友會上些什麼課呢?
我國古代的學校教育是非常講究次第的,也就是指講究一定的順序。正所謂「童蒙養正,少年立志。」
在年齡較小的蒙學時期,教育的重點在於幫助小朋友們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讓這些習慣符合健康和禮教的要求。
比如古代的小朋友會像我們今天一樣也學習《三字經》;
南北朝時期會學習既包含文化含義又具有識字功能的《千字文》;
宋朝時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根脈,小朋友們會學習《百家姓》;
到了明朝又出現了《小兒語》,清朝則有了《弟子規》;
還有像聲韻類的,如明朝的《幼學瓊林》、清朝的《聲律啟蒙》,這些都是小朋友開蒙所學的。
這時候,小朋友們更多的是以讀為主。
等小朋友們大一些進了書院,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讀經了,也就是要學習經典。
比如學習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來又逐步發展成了十三經,這些都有可能是當時學習選用的教材。當然,不同時期不同書院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除了讀經典,小朋友們還會學習詩詞文賦或者進行練武這樣的活動。
提問3:孔子是如何給小朋友上課的呢?
其實跟著孔子學習的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有的年齡比孔子還大。不過也有例外。
比如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他是孔子學生顏路的兒子。顏回13歲時,顏路就讓自己的兒子拜入孔子門下,成了孔子學生裡年紀最小的一名。
那孔子是如何給學生上課的呢?
小朋友們可以回想一下你們看到過的關於孔子的畫像或雕像,它們很多表現的都是在大自然中,師生圍坐在一起,各自陶醉地讀著自己手中的書的情景。他們讀的應該就是六經了,也就是孔子教學用的教材。
學生們讀著書,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會一個一個走到孔子面前提問,孔子也會針對每個人的提問做出獨家回答。即便是同一個問題,面對不同的學生,孔子給出的答案也都不一樣。
另外,有時孔子也會組織學生們就一個問題進行集體討論,讓大家各抒己見。這種學習方式,更多的是以自學為主。
孔子教學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猜這也應該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部分,那就是遊學。
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時,帶了很多自己的學生。在遊學的過程中,學生們便可以將所學到的經典運用到實踐中去了。
從讀書到詢問,再到遊學,這大概就是孔子教學的三個內容了。
提問4:中國古代,小朋友近視了會戴眼鏡嗎?
讀了這麼多書,上了這麼多課,那古代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會近視?他們近視了會戴眼鏡嗎?
我國最早有關眼鏡的記載是在明萬曆年間,當時人們稱眼鏡為「靉靆(àidài)」。
不過它不是近視鏡,更像現在的老花鏡,是老先生眼睛疲勞、看不清東西的時候戴的,比如明代有一些帳房先生會戴眼鏡。
我國古代的小朋友,其實是不戴眼鏡的。
首先,古代小朋友讀書學習的時間可沒有今天這麼長,而且當時也沒有電視、手機、電腦這些電子產品,小朋友近視的可能性也就相對小很多;
其次,當時他們所讀的書籍紙張是黃色的,這可不是因為年代久遠紙張才泛黃,而是紙張本來就是這個顏色。
因為這種顏色與黑色的對比度不那麼明顯,而且古代小朋友所看的書籍上的字比今天的字大很多,所以也會起到保護視力的作用。
問題5:古代的小朋友會上興趣班嗎?
對於今天的小朋友來說,學習琴棋書畫、學做手工或者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可能都是興趣班裡要學習的內容。
不過在中國古代可沒有這樣的機構。
古代的小朋友去學校學習的主要是經典,他們上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做官。而琴棋書畫這種陶冶情操的事情每一個文人基本都會。我們可沒有聽說哪個文人只會考試的內容,但是對琴棋書畫卻一竅不通。
沒有專門的興趣班去學習,私塾或書院又不教這些內容,那古人又是如何學會琴棋書畫的呢?
大多數情況下古人都是靠自己摸索,如果自己學不好便會去拜師,主動找這方面比較擅長的人去學習。
提問6:古代有期末考試嗎?
今天我們所說的期末考試其實是每個學期快結束時進行的考試。
「學期」這個概念是近代從西方傳過來的,所以中國古代是沒有期末考試這個概念的。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古代的小朋友就不需要考試。
古代有的小朋友會上私塾,私塾經常會對小朋友的學習情況進行考察,主要是小朋友們的背書情況,相當於我們現在學習過程中的小測試。
而年齡大一些的小朋友可能會去書院讀書,書院裡也會有階段性的考試。
這種考試不同於我們今天發試卷、統一作答的形式,而是老師會在一個專門的屋子裡,請小朋友過去就某一個學習的內容,進行口頭問答。
好啦,本期的專家解答就到這裡啦!
下一期又有哪些精彩內容呢?
一起期待吧!
專家支持 | 郭健
策劃 | 肖巍
執行 | 張宣文
設計 | 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