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代官員學些啥
導讀:我國古代歷史上,在國家穩定、世道承平之時,對官員是有一定文化素養要求的。有些開明的帝王,還會加強對在職官員的相關培訓。
古代官員普遍好讀書。
古代官員,都學習些什麼內容?
好學
入仕後往往離不開書冊,「不知書」成為笑柄
古代官員普遍好讀書,大多自幼讀經、史、子、集,經過若干年的訓練,入仕時方能知曉為人處世之理和感悟治亂興衰之道。
古代官員的選拔,是採取「學而優則仕」的入仕制度,沒有若干年寒窗苦讀、沒有對儒家學問有一定積累,是不可能通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這樣一來,習慣使然,有一點讀書的天賦,後天又長期薰染於人文知識的氣氛和訓練,也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入仕以後也往往離不開書冊。
據宋人孔平仲的《續世說》記載,後晉有個叫馮玉的人,他姐姐是皇后,借了這層裙帶關係,儘管他識字不多,卻不妨礙其步步高升。當皇帝讓他撰寫重要文件時,他就請同僚代筆。就這樣,他竟然官至宰相。
史料上說,馮宰相官至一品,但是「不知書」。至於「不知書」到什麼程度,沒有具體說明。有一個例子說,一次馮宰相看公文,看到「姑息」二字時,一時卡殼,就「請教」別人,別人告訴他這倆字是「辜負」,馮宰相就真的認作是「辜負」。
這件事傳開來,成為官場笑談,被稱為「不知書宰相」。可見,即使在一千多年前時局動蕩的後晉當官,「不知書」也是件恥辱事。
北宋寇準罷相後以刑部尚書知陝州,蜀帥張詠還朝時途經其地,寇準盡東道之誼,臨別時問張詠:「何以教準?」張詠說:「《霍光傳》不可不讀也。」寇準不解其意,找書來讀,讀至「不學無術」四字,笑著說:「此張公謂我矣。」
學文
每二十名官員配備一位講解經書的老師,「教讀音句」
歷史上的苻堅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淝水之戰」中的人物,且是敗軍最高統帥。然而,綜合史料來看,他不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一代尚武帝王,而且,還非常注重儒教治國。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記載,公元372年,前秦皇帝苻堅下詔書:「關東之民學通一經、才成一藝者,在所以禮送之。」老百姓中只要有精通一種經史書籍,或者一項特別技藝的,所在地方政府必須高規格地把他們送到京城去,由中央選拔授予相應官職。
同時,後秦政府還明確規定,歲祿百石以上的官員,如果「學不通一經,才不成一藝」的話,立即罷免其官職。如此看來,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苻堅為了增強國力、整頓吏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就已經著力打造「學習型政府」了。
公元375年,苻堅再次下詔書:一是要求太子以及高級官員的後代,必須「就學受業」;二是皇帝身邊的警衛部隊軍官,也必須學習文化知識,等等。具體實施辦法是每二十名官員配備一位講解經書的老師,「教讀音句」。
可見,當時官員的文化程度都不太高,但是,勵精圖治的苻堅倡導學習文化,是真心要提高官員的整體素質,他在位前期還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前秦憑藉實力很快統一了當時的北方大地,並攻佔了東晉佔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公元471年即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對於漢文化極其羨慕,他親政後,排除阻力,大刀闊斧地在北魏進行了很多改革,史稱「孝文帝改革」,其文化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嚴令鮮卑族官僚改說漢話。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記載,公元495年,拓跋宏要求全體北魏官員必須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官員,因為「習性已久」,可以慢慢學習漢語,不限時間。但是,三十歲以下的官員,必須立即學會漢語,如果有人膽敢不學漢語,還故意說鮮卑話,就降職處分。
這個命令在當時嚴格執行,讓北魏一些「守舊派」非常震驚。後來,為了進一步督促北魏的廣大領導幹部學習漢語,北魏朝廷接連下發詔書:「不得在朝廷之上說北方鮮卑話,違反者,立即撤職!」
這樣一來,官員們不得不強化漢語學習,在北魏形成了學漢語的高潮。不會說漢語,不能在朝廷當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