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孩子上「幼兒園」都學些什麼?他們的人文教育,值得追隨

2020-08-08 奶寶育兒堂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個同事把孩子送去了國學幼兒園,她說無論學校還是家長群裡的氛圍,好像都不太一樣。

前段時間看班級照,孩子們身穿古代小書童的衣服,還戴著帽子,背著個私塾學習的書簍,手拿論語搖頭晃腦,樣子讓大家忍俊不禁。

大家都誇孩子古靈精怪,同事說,自己活得比較佛系,現在孩子頂著升學的壓力讀書,在這裡感覺氛圍會不一樣。

的確,古代孩子雖然也是為了考取功名,但才學、德育都很好,不僅有充裕的自由遊戲時間,過了晌午還可以回家自己讀書,琴棋書畫、蹴鞠彈球樣樣不落。

有些方面,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01「幼兒園」的發展歷程

1、最早的「幼兒園」

古人認為孩童性格本就溫順善良,就如同小羊羔一般,因此最早的早期教育機構叫做「庠」。廣字頭代表著房屋,而羊則代表孩童,意為:養羊的地方就是教育孩童的地方。

根據《禮記-明堂位》中的記載,後人解讀:「米廩」是虞氏時代的學校,序是夏時代的學校,「瞽宗」是殷代的學校,「頖宮」是周代的學校。

早於夏商周,就已經有早期教育機構了,它們大致都有三大特點:長者為老師,圈養為主要教育方式,生活經驗為主要教學內容。

原始社會後期的庠式教育可分為三部分:個人生存的勞作教育,個人與集體的思想品德教育,基于氏族底部落的軍事體育教育。

也就是說,這時的教育,以生存技能為根本。

2、逐漸成體系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開始有了最早教育共有的觀念:慈幼的觀念「不獨子其子」、「幼有所長」,到夏代「有教為愛」成了對慈幼的普遍認知。

漢代後慈幼變成了合理的教育兒童,後來又出現了慈幼局、舉子倉。

到了清朝,育嬰堂成了中國學前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主要教孩子學識,品德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02古代孩子上「幼兒園」,都學些什麼?

1、生存教育

從古至今,尤其是人類文明早期時代,基本都是適者生存、紛爭不斷。

當時社會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種風花雪月、太平天下,孩子要熟記生存之道,不論家世顯赫還是出身貧寒,要麼讀書識字,要麼身強體壯、能打能殺,要麼頭懸梁錐刺股、苦讀做官。

因此《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是家家戶戶必要讀的書籍,那些平日裡出口成章的小兒備受關注,有的市集還會組織辯論演說,目的就是發表觀點、學以致用。

2、書學蒙養

蒙養指的就是孩子的品德,用書中的知識修得孩子的道德品質。

孩童會熟背《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等等,約束自己的行為,有規有矩,知曉何為體統何為衣冠楚楚。

讀書之時他們專注自信,書寫時他們端端正正、一筆一划。

古代印刷術並不發達時,人們多數是手寫,而一手好字深得人心,見字如見人,寫字也是一個人的涵養和品德的呈現。

3、書法教育

在書學蒙養中,書法教育並不是十分普及,但確實是人人追求的。

小學課文中有篇是王羲之練習寫字的文章,他走路也會在手心上寫筆畫,效仿書法名家的筆體,衣服常為練習之地,他天天練完字就到池邊洗涮筆硯,天長日久,池中的水都變黑了。

王羲之還會觀察池邊鵝划水時協調有力的動作,從中體會寫字的筆法。聽說山陰有個道士養了一群好鵝,便跑去觀看,最後的書法造詣自不必說。

古人對書法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普及程度並不好,只有家庭地位不錯的人家才能實行,直到後來成了中等家庭的必學要求之一。

再說回到現在,隨著早期教育普及,學前教育也被作為重點。古人們的人文教育,值得追隨,對現在幼兒園的孩子有何啟發呢?

03早期教育,我們需要側重培養孩子什麼?

1、習慣,為將來進入社會打基礎

這裡的習慣,分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古時孩子到了年紀就要去讀書識字,現在的家長更多考慮的是孩子的適應能力,也就是生活習慣。

很多孩子不夠獨立、互動困難,表現得十分膽小,還有的孩子上幼兒園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適應。

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思考是不是平時生活習慣培養得不夠?有沒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活習慣包括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簡單來說就是自己能吃飯喝水,獨立睡覺,這與家長對孩子的事情過於誇大和細心有關。

因此,為幼兒園早做準備,家長要在每個月齡段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8、9個月會自己用手抓飯吃,2歲左右可以鍛鍊獨立如廁,2歲半左右分床睡覺等等。

學習習慣也很重要,這就是指每天的時間安排,集中的時間做一件事,不被打擾,需要幫助時家長及時出現。

家長多觀察孩子的性格喜好,著重發展優勢,寓教於樂,才能增加學習的體驗感,把知識融入生活和孩子的遊戲中,得到更高的效率。

孩子得到規則化的自由,慢慢就會學會自我管理,達到自律的效果。

3、道德教育

學而無德,失禮也。學習再好的孩子,品德不好,也不能算是人才。

品德教育往簡單了說,就是幫助別人,不破壞環境,這一點在集體生活中尤為重要。

比如兩個孩子發生衝突,如沒有原則性的問題,總有一方會禮讓,這就是德,懂得換位思考。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原則上,也為他人考慮,可謂明事理,知進退。

家長可以給孩子讀讀《三字經》、《論語》、《弟子規》,現在很多幼兒園也將其作為特色課。

智慧的父母,會借鑑古時教育方式的精髓,適當運用,這樣孩子也會更有學識、品德、內涵。

相關焦點

  • 古代小朋友們需要上幼兒園嗎?他們都學點啥?
    1837年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經過不斷努力在德國創立了第一所幼兒園。但在我國古代,其實是沒有幼兒園這一概念的。雖然沒有幼兒園,但我國古人可並沒有因此忽略對兒童的教育,相反還很重視呢!中國古人認為,教育孩子,不僅要從小,而且還要專心一致。那古代又沒有幼兒園,小朋友們去哪裡接受這樣的教育呢?這就要說一說中國古代的蒙館了。據記載,宋代有3歲就上蒙館學習的小朋友。
  • IEDU是什麼,國際教育都學些什麼?
    IEDU是什麼,國際教育都學些什麼?參與互動    很多家長都會問IEDU是什麼
  • 幼兒園三年,孩子都學些什麼?家長感覺啥都沒學就對了
    文|好孕姐前幾天,孩子開學,帶孩子報名時,跟幾個家長聊了起來。一位阿姨說:「我家孫女都上了一年小班了,連數數都不會,這幼兒園天天都教孩子什麼呢?」另一位媽媽也說:「我們是大班了,孩子才會寫簡單的幾個字,算數也不在行,感覺他天天上學啥都沒學。」那麼,幼兒園三年,孩子到底都學些什麼?家長如果感覺他什麼都沒學,那就對了。現在的幼兒園教學,跟我們做父母這一代人上幼兒園不一樣了。現在幼兒園的課程,主要是針對3-6歲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
  • 來三之三看看孩子每天都在幼兒園學些什麼?
  • 教育新觀察|家長普遍關心幼兒「學些什麼好」
    臺下觀眾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園長和教師,臺上嘉賓是來自國內外的高校學者、優秀幼兒園實踐者。今年關於「普惠政策下的幼兒園課程品質建設與提升」的主題,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內容。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0%。
  • 現在孩子學齡前都能上幼兒園,在古代「幼兒園」都是皇室後代
    孩子幼兒園是不用去了,等秋季學期開學集體「跳級」一屆更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過也有家長擔心孩子突然就跳過了一年學前教育會不會有影響。幼兒園尚且如此,更高年紀孩子的家長估計更焦心。教育就是如此,讀書的是孩子,但父母一點沒少操心,可見大多數人對教育還是很很重視的。
  • 專家回答:孩子上幼兒園學的肯定不是知識,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各地教育官方都發布了中小學及幼兒園開學通知。幼兒入園開學時間大多為九月份,離開學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其實我們父母還是很糾結,就目前這個特殊情況以及自己本身的一些考慮,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上幼兒園?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那麼幼兒園能教給孩子些啥?
  • 專家回答:孩子上幼兒園學的肯定不是知識,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各地教育官方都發布了中小學及幼兒園開學通知。幼兒入園開學時間大多為九月份,離開學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其實我們父母還是很糾結,就目前這個特殊情況以及自己本身的一些考慮,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上幼兒園?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那麼幼兒園能教給孩子些啥?我們通常認為的應該是幼稚園的一些知識什麼的讓孩子們事先熟悉。
  • 幼兒園超前教育的危害二年級大爆發,孩子親歷:不學些知識真不行
    幼兒園孩子到底要不要超前學,很多人意見不一致,有人說幼兒園就要玩、多體驗,這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可朋友家娃的親身經歷,幼兒園完全不學些知識真的不行,她和我說了她和孩子小學的艱難經歷,讓我能早些避開。說說朋友和娃的親身經歷吧,給您些借鑑。
  • 幼兒園大班幼兒應該學什麼
    9月,孩子們升入大班,作為大班的幼兒家長,心中一定會有許多的困惑,那就是「大班幼兒應該學什麼?」  幼兒園大班孩子到底該學什麼?是否應該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學習大量的拼音?要是不學呢?家長會認為我們什麼知識也沒教,交了那麼多的錢,白交了。  於是總是有些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就追隨家長的腳步,儘量的滿足家長的要求。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尤其是理工科大學已經漸漸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這都是十分積極的現象。我們需要通過教育,讓人文精神的光輝繼續照耀我們前進。《人文之火溫暖幸福完整家園——2018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廈門宣言》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作者|魚鮮支在人類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教育只是「職業培訓」的代名詞。
  • 華人媽媽談芬蘭教育:幼兒園上什麼課?孩子說了算
    仔細了解後才知道,新加坡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孩子出生幾個月就開始教他們學習認字和數數。想到Lexi在芬蘭,還天天趴在地上挖石頭找蟲子,看書也只會津津有味地看著圖片嘿嘿傻笑。我的內心不由得冒出幾朵翻騰的小浪花:哎,我們真要輸在起跑線上了嗎?芬蘭幼兒園到底學點啥?
  • 壽光市洛城街道中心幼兒園:觀《做追隨幼兒的課程規劃師》有感
    壽光市洛城街道中心幼兒園:追隨幼兒共成長——觀看《做追隨幼兒的課程規劃師》有感 聽了肖老師的《做追隨兒童的課程規劃師》,知道何為師者,所謂傳業授道解惑者,幼教人以兒童為本,規劃章程,做園本課程,在實踐中進步。
  • 簡談學堂 | 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應該學到哪些?
    但是,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幼兒園的開辦是為了讓孩子學到些什麼呢?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大教育家,他第一個提出這樣一個設想:把所有的三到六歲兒童都集中在神廟附近的一個名為「兒童場院」的地方,由固定的保姆進行監護。這些兒童在那裡遊戲、唱歌,講故事等等。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幼兒園性質的教育機構。不過那時並不叫幼兒園,而叫「兒童場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柏拉圖的設想中,幼兒園是一個帶領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是一個釋放孩子天性的地方。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廣義上來說,凡是「增進人們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稱之為教育。一般來說,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正常情況下,這三種教育會貫穿人的一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 孩子五歲了,上幼兒園三年還是什麼都不會,怎麼辦?
    網友諮詢家長:我兒子五歲了,第三年上幼兒園,可是感覺他什麼都不會,怎麼辦?我:哪方面不會呢?像您說的算術、寫字這些都屬於小學化課程,幼兒園嚴禁小學化這是國家教育部門明令禁止的,教這些課程的幼兒園屬於違規舉辦,家長不能錯以為他們教的東西多,他們這種做法泯滅了孩子天性,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孩子身心不能得到健康發展,正規幼兒園是絕對不能提倡的。
  • 我們該讓孩子學些什麼?
    很多人讀書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題,相互關係沒有搞清楚,學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我為什麼覺得這兩段話有意思,是因為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傳了一個視頻給我,視頻是一個人講她的同事在小孩教育上如何投入重金,讓孩子學這個,又學那個,最後還是沒能考入人大附中的故事。
  • 德國包攬了世界近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學習
    那麼德國的教育到底有什麼特色,能夠讓這僅僅8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包攬世界近一半的諾貝爾獎呢?因為在德國孩子6歲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和媽媽待在一起,一個是上幼兒園,而德國幼兒園最出名的便是在大自然中「上課」,也就是我們總能聽到的「自然教育」。
  • 孩子遲一年上幼兒園,媽媽和娃都做了些什麼?
    想不到我這個85後的手殘黨媽媽還得從頭開始學做手工,每到做親子手工的時光,我們會一起去野外採風,觀察大自然,收集需要的植物與小石子回家。所以,在家早教的日子,我們每天打卡英語,讀傳統文化與古詩,看繪本講故事,聽《十萬個為什麼》,一周一次打卡遊樂場,一起做手工,還有泡圖書館,我們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的
  • 什麼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當然,「人道」從根本上應當指一種同情、仁愛,以合乎人的身份和尊嚴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人。「人文」主要是指一種文化、教育、教化,以及個人通過這種教化所達到的一種自我實現和完善。「人道」和「人文」這兩個方面當然都是符合「人性」的,它們恰好展示了人性的兩個基本方面:即一是發展自己,一是關懷別人;一是致力於最高,一是垂憐於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