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個同事把孩子送去了國學幼兒園,她說無論學校還是家長群裡的氛圍,好像都不太一樣。
前段時間看班級照,孩子們身穿古代小書童的衣服,還戴著帽子,背著個私塾學習的書簍,手拿論語搖頭晃腦,樣子讓大家忍俊不禁。
大家都誇孩子古靈精怪,同事說,自己活得比較佛系,現在孩子頂著升學的壓力讀書,在這裡感覺氛圍會不一樣。
的確,古代孩子雖然也是為了考取功名,但才學、德育都很好,不僅有充裕的自由遊戲時間,過了晌午還可以回家自己讀書,琴棋書畫、蹴鞠彈球樣樣不落。
有些方面,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1、最早的「幼兒園」
古人認為孩童性格本就溫順善良,就如同小羊羔一般,因此最早的早期教育機構叫做「庠」。廣字頭代表著房屋,而羊則代表孩童,意為:養羊的地方就是教育孩童的地方。
根據《禮記-明堂位》中的記載,後人解讀:「米廩」是虞氏時代的學校,序是夏時代的學校,「瞽宗」是殷代的學校,「頖宮」是周代的學校。
早於夏商周,就已經有早期教育機構了,它們大致都有三大特點:長者為老師,圈養為主要教育方式,生活經驗為主要教學內容。
原始社會後期的庠式教育可分為三部分:個人生存的勞作教育,個人與集體的思想品德教育,基于氏族底部落的軍事體育教育。
也就是說,這時的教育,以生存技能為根本。
2、逐漸成體系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開始有了最早教育共有的觀念:慈幼的觀念「不獨子其子」、「幼有所長」,到夏代「有教為愛」成了對慈幼的普遍認知。
漢代後慈幼變成了合理的教育兒童,後來又出現了慈幼局、舉子倉。
到了清朝,育嬰堂成了中國學前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主要教孩子學識,品德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1、生存教育
從古至今,尤其是人類文明早期時代,基本都是適者生存、紛爭不斷。
當時社會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種風花雪月、太平天下,孩子要熟記生存之道,不論家世顯赫還是出身貧寒,要麼讀書識字,要麼身強體壯、能打能殺,要麼頭懸梁錐刺股、苦讀做官。
因此《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是家家戶戶必要讀的書籍,那些平日裡出口成章的小兒備受關注,有的市集還會組織辯論演說,目的就是發表觀點、學以致用。
2、書學蒙養
蒙養指的就是孩子的品德,用書中的知識修得孩子的道德品質。
孩童會熟背《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等等,約束自己的行為,有規有矩,知曉何為體統何為衣冠楚楚。
讀書之時他們專注自信,書寫時他們端端正正、一筆一划。
古代印刷術並不發達時,人們多數是手寫,而一手好字深得人心,見字如見人,寫字也是一個人的涵養和品德的呈現。
3、書法教育
在書學蒙養中,書法教育並不是十分普及,但確實是人人追求的。
小學課文中有篇是王羲之練習寫字的文章,他走路也會在手心上寫筆畫,效仿書法名家的筆體,衣服常為練習之地,他天天練完字就到池邊洗涮筆硯,天長日久,池中的水都變黑了。
王羲之還會觀察池邊鵝划水時協調有力的動作,從中體會寫字的筆法。聽說山陰有個道士養了一群好鵝,便跑去觀看,最後的書法造詣自不必說。
古人對書法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普及程度並不好,只有家庭地位不錯的人家才能實行,直到後來成了中等家庭的必學要求之一。
再說回到現在,隨著早期教育普及,學前教育也被作為重點。古人們的人文教育,值得追隨,對現在幼兒園的孩子有何啟發呢?
1、習慣,為將來進入社會打基礎
這裡的習慣,分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古時孩子到了年紀就要去讀書識字,現在的家長更多考慮的是孩子的適應能力,也就是生活習慣。
很多孩子不夠獨立、互動困難,表現得十分膽小,還有的孩子上幼兒園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適應。
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思考是不是平時生活習慣培養得不夠?有沒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活習慣包括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簡單來說就是自己能吃飯喝水,獨立睡覺,這與家長對孩子的事情過於誇大和細心有關。
因此,為幼兒園早做準備,家長要在每個月齡段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8、9個月會自己用手抓飯吃,2歲左右可以鍛鍊獨立如廁,2歲半左右分床睡覺等等。
學習習慣也很重要,這就是指每天的時間安排,集中的時間做一件事,不被打擾,需要幫助時家長及時出現。
家長多觀察孩子的性格喜好,著重發展優勢,寓教於樂,才能增加學習的體驗感,把知識融入生活和孩子的遊戲中,得到更高的效率。
孩子得到規則化的自由,慢慢就會學會自我管理,達到自律的效果。
3、道德教育
學而無德,失禮也。學習再好的孩子,品德不好,也不能算是人才。
品德教育往簡單了說,就是幫助別人,不破壞環境,這一點在集體生活中尤為重要。
比如兩個孩子發生衝突,如沒有原則性的問題,總有一方會禮讓,這就是德,懂得換位思考。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原則上,也為他人考慮,可謂明事理,知進退。
家長可以給孩子讀讀《三字經》、《論語》、《弟子規》,現在很多幼兒園也將其作為特色課。
智慧的父母,會借鑑古時教育方式的精髓,適當運用,這樣孩子也會更有學識、品德、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