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原則》、《見識》、《窮查理寶典》和《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被我稱為人生5書。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就講講自己讀《見識》中的一些感受。
在《見識》這本書中,有兩段文字很有意思:
一是對巴菲特為什麼不將自己在投資上經驗傳授給孩子的分析。書中的文字是「巴菲特為什麼不將他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也不給孩子們鍛鍊的機會呢?因為巴菲特從來就不認為投資是個技術活,而認為那是一門藝術。技術可以通過學習不斷進步,而且它有可繼承性和可疊加性,也就是說,徒弟不僅能夠學到師傅全部的技術,並且還有可能做到最好。但是,藝術沒有這種特性。今天我們沒有人敢說鋼琴彈得比蕭邦或者李斯特更好,也沒有人認為自己的繪畫超越了米開朗基羅。」
二是選擇什麼樣的知識體系進行積累。書中的文字是「10000個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復用第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希臘科學體系與東方工匠式的知識體系有很大的差別。前者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任何發明發現都是可以疊加的,你給幾何學貢獻了一個新的定理,幾何學就擴大一圈。而後者不成體系,是零碎的知識點(甚至只是經驗點),每一次新的改進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後來就失傳了,以後的人又要從頭開始。我們知道今天幾乎任何一所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水平一定比50年前所謂知名西醫高很多。但是,今天沒有哪個中醫敢說自己比500年前的知名中醫水平高。這就是因為前者有積累效益,而後者沒有。很多人讀書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題,相互關係沒有搞清楚,學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
我為什麼覺得這兩段話有意思,是因為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傳了一個視頻給我,視頻是一個人講她的同事在小孩教育上如何投入重金,讓孩子學這個,又學那個,最後還是沒能考入人大附中的故事。看這個視頻時,我剛好讀到了《見識》中的「巴菲特午餐:人生的智慧」,作者對巴菲特為什麼不將自己在投資上經驗傳授給孩子進行了分析。將視頻中想讓孩子什麼都學會、學好的母親和在子女教育上相當佛系的巴菲特進行對比,你下意識地就會問,究竟我們該讓孩子學些什麼呢?
其實上面兩段話已經告訴我們,我們該讓孩子學些什麼了。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學技術,而不學藝術。而且學技術,應該採用成體系的方式來學技術,而不是零碎的方式來學技術,力爭讓學到的東西成體系,而且可以在學到的東西不斷添加,不斷更新,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為什麼要學技術,而不是學藝術?因為技術是可以學習的,而藝術往往需要天賦,沒有天賦就沒有成就。技術只要你按照體系一步步去學習,投入時間與精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效。現代人與古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科技體系上的不同,絕非在藝術上的差異。對於藝術,一個現代的讀書人很難寫出李白的詩、蘇軾的詞和韓愈的文章。但是對於科技,一個現代人可以超越歷史上古人。核心就在於技術與科技是可以學習的,可以積累的,可以疊加的。所以在平常時間,我向兩個小傢伙強調:「在父母還可以提供學習環境的情況下,抓緊時間儘可能地多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尤其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電子、機械等等領域的知識,儘可能地成體系地掌握各個領域的知識,儘可能地按照各個領域的知識從整體上去認識與理解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
那麼藝術怎麼辦?藝術需要天賦。作為父母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發現子女的天賦,並根據這些天賦,培養子女的興趣,並以此形成愛好,甚至可以取得愛好上的成就,並最終這些愛好將陪伴他們的一生。藝術可以通過模仿,可以通過借鑑,可以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來觸發,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刻意練習,投入時間,不斷提高。但是以我對人類的觀察與對基因的理解,人在藝術上的天賦往往是單一的,我們很少能看見,一個人既具有音樂的天賦,又具有繪畫的天賦;我們很少看見,一個人既具有運動的天賦,又可以具有靜下來的天賦。這是因為在一個人給大腦所供給的能量物質是有限的,所以大腦內部也存在著「物競天擇」,一個功能區的強大往往意味著其他功能區的欠缺或弱化。所以我們不能期望自己的孩子無所不能,無所不會。在藝術這個領域,一門精通並通過刻意練習取得遠超他人的成績即可,如果孩子確實還有超出其他人的天賦,那就更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總結起來,我們在安排孩子學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他們學的是技術,是科技,還是藝術。如果是技術或者科技,那就多多益善,而且儘可能成體系地去學。如果是藝術,那就要好好思考一下,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如果沒這方面的天賦,孩子學得累,父母投入時間與精力也累,吃力而不討好。如果有天賦,那父母就要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興趣,並爭取將這一天賦變成愛好。有天賦有興趣,往往會取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投資是門藝術,管理是門藝術,領導也是一門藝術,與人相處更是一門藝術。運動是門藝術,繪畫是門藝術,音樂是門藝術,影視是門藝術,文字也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