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號,江蘇常州一位小學生上完作文課後因不滿老師的評語而跳樓自殺,6月6號中北大學一名大學生因補考作弊被抓後跳樓自殺。一小一大,花樣的年華,就這樣隨意的畫上了人生的句號,令人嘆息、惋惜。然而事情發生後,網絡上清一色的對學校教育口誅筆伐,對老師們的不負責任破口大罵。卻選擇性的忽視了作為孩子貼心的陪伴者-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的角色缺失。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學校裡成長起來的,我們從3歲或者6歲開始一直到20歲甚至更久都在校園裡度過,可以說學校生活佔了我們人生的很大一部分。雖然可能會遇到些不開心的事,遇到一些不負責的老師,但總歸來說,回想起學校生活,我們大部人還是滿滿的幸福感。為什麼現在一說起來學校和老師,都充滿著惡意呢?
不出事沒人讚美學校,一出事學校就成了所有問題的背鍋者。跳樓的小學生說是因為老師給孩子找茬,批了她的作文「太過負能量」,讓孩子感到委屈最終跳樓。跳樓的大學生說是老師太過嚴厲的抓了他作弊,事後又不管不顧導致該學生跳樓。
這兩件事學校和老師有責任嗎?很客觀的說,有。可是作為孩子最貼心的引導者-家長卻也缺失了自己本該扮演的角色,學校、老師、家長三方的錯誤共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下面,我們先分析下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責任。
1.監管不力,對學生心理問題沒有及時發現。
在孩子情緒不正常時,老師沒能及時發現,去進行心理幹預。比如,案例中的小學生。
如果教師能首先肯定學生的思維敏捷、天馬行空,鼓勵她保留這一篇作文,但是同時提出改正的意見,鼓勵學生以更積極的想法來再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
如果能夠早點發現孩子情緒不正常,及時跟孩子溝通下。
也不至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2.老師師德師風缺失。
調查結果顯示,該老師曾掌摑該小學生,還收受紅包,違規辦培訓班。還有未經官方證實的消息,如該老師經常使用侮辱性語言,孩子經常被該老師責罵等。
一系列證據顯示該老師師德師風缺失,對孩子的校園生活蒙上了陰影。
3.缺乏跟家長的有效溝通。
家校溝通機制不應該只是個擺設,孩子有什麼問題學校要及時跟家長溝通。如案例中的大學生,掛科情況需要及時反饋給家長,雙方要及時發現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掛科?孩子平時在學校做什麼?
很多人覺得大學生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處理了,不需要家庭的幹預。但是,大學生只是身體上長大的小學生。
因為一直處於家長的庇護之下,很多大學生只是上了大學後才第一次離開家門獨立生活。他們遇到事情的處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跟小學生沒有多大差別。
雖然出事後家長們的悲痛和傷心讓我們不忍苛責。
但是,教育孩子並不是送到學校「一送了之」,家長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在性格成長、心理健康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缺乏對孩子心理動向的了解。
以大學生為例,一上了大學就天高任鳥飛了,家長也放任了孩子的自由,對孩子的想法根本不了解。孩子為什麼沒能完成學業導致掛科,甚至補考時用作弊的方法來試圖矇混過關?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的動向,提前幹預,也不至於會有這樣的後果。
小學生更是如此,作為整天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是否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呢?家長稱平時孩子經常受到老師的刁難和責罰,但並沒有去深入了解和關注。
是否去了解孩子被責罵的真相?有沒採取了什麼有效的措施去緩和下師生關係,或是教導孩子放鬆壓抑的心情的方法?
家長不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只顧得上學業、物質方面的滿足。孩子遇到問題,家長沒有深入的思考,只是簡單化、敷衍化處理,讓孩子得不到理解,思想越來越極端。
讓表面上有家長陪伴的孩子,卻還是一個孤獨的個體。
2.完全依賴學校教育。
小學一個班一般30人甚至更多,大學就更別說了,一個專業幾十個人也就一個輔導員。在家裡,兩個大人甚至更多人教育一個小孩還總是感覺丟三落四的,顧東顧不著西。
何況一個負責幾十個學生的老師,還要管他們的學習,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動向,這樣肯定是不能面面俱到嗎的。
家長們不能放鬆自己肩上育兒的職責,選擇放手不管全交給學校。
3.濫用「賞識教育」,缺失「挫折教育」。
這幾年「賞識教育」成風,很多家長濫用賞識教育,孩子做的什麼都說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順風順水,很少受到打擊。結果一受到點挫折,無力解決,就想到用極端的方式來應對。
回想下,我們這一代人的老師總體素養比現在的老師還是低一些(這裡不是指專業素養,而是性格素養方面),學生被責罵甚至被打幾下都是常有的事。
記得我小時候還被老師擰過臉,被罰過扎馬步,站教室外面,等等,大部分同齡的學生也都是這樣過來的。可現在的學生呢,老師打不得,說不得,什麼都靠哄,一點挫折都沒經歷過,孩子心理能不脆弱嗎?
上周三我們單位家屬樓那邊也出現了一起跳樓事件,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因為家長罵他沒寫作業,一生氣就從4樓的陽臺上跳下去,還好下面是草地,沒有什麼大礙。
一件件讓人不忍心看到的慘劇,也該讓我們家長有所反思了,切莫等到事情出了再去怨這個恨那個。
在這裡並不想為學校和老師開脫,也不想責怪誰,生命已經離開了,我們再追究什麼都於事無補。我們為人父母的都能體會到失去孩子的傷痛,但把所有的矛頭都指向學校和老師,我覺得這個邏輯太過荒誕。我們都是從學校和老師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也不是萬惡之源。
我們做家長的千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託於學校,我也有兩條或許不太成熟的觀點歡迎大家來討論。
1.教書育人的是教師,但孩子的教師並不僅僅是學校裡的那幾個,也包括我們自己。
2.老師的職責教書育人,教書第一,育人第二。家長的職責育人教書,育人第一,教書第二。
對這些令人傷心的孩子們,你們覺得除了讓學校和老師負責外,家長應該有所反思嗎?
有愛的小橙寶和嚴謹的工程師老爸,用心陪您探索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歡迎關注和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