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語齋按語:希望轉發這篇文章能多幾位父母閱讀,把別人家的孩子當成自己家的孩子反思一下,你的家庭教育裡有沒有這樣的冷漠無情。文章來源於網絡,轉發為了交流,感謝原作者的努力付出。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武漢14歲男孩跳樓自殺,只因母親二耳光:有多少父母逼死了自己的孩子
蘇貝爾小姐 昨天
來源:澳新見聞
如果給你一扇任意門,讓你穿越到過去。
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是提醒18歲的自己少吃點,以後會長胖;
還是在19歲一個孤獨又悲傷的時刻,使勁抱抱自己;
或是在20歲滿世界遊歷,看一眼那些將要消失的風景?
如果是我,我只想回到兩天前。
跑到那個14歲的男孩面前,告訴他:
不要自殺。
湖北武漢一 14 歲男生被母親打耳光後跳樓墜亡
這是我近期看過的,最痛心的新聞。
不僅是孩子的一條命。
更是因為,這註定是一場無法避免的悲劇。
9月17日,湖北武漢,江夏一中。
14歲在校初二男生,前因玩撲克被請家長。
男孩母親被班主任訓話後,
在五樓走廊當著男孩同學的面,
扇了男孩兩耳光便轉身離開。
男生默立兩分鐘後,轉身爬上欄杆跳下,路過的同學試圖阻攔未果。
當晚9時,該男生因傷勢嚴重被宣告不治。
這個男孩年僅14歲,但在跳樓那一刻,
沒有半分猶豫,整個過程,不到5秒。
縱身一躍的那瞬間,
他一定對這個世界很絕望吧。
男孩跳樓前的2分鐘,
媽媽走路帶風的到孩子面前,
沒有任何猶豫,
沒有任何語言,
手起刀落:
手打的僅僅是孩子的臉,
而心裡的刀斬斷的孩子生的渴望。
從她的動作中,
我看到了輕車熟路,
我看到了對孩子尊嚴的碾壓,
我看到了對孩子人格的踐踏。
也許對孩子而言,活著早已沒有了意義。
曾經有無數小孩,都親歷過一模一樣的情景。
狂躁的爸媽拒絕被威脅,一遍遍用言語刺激小孩不敢。
孩子們在心裡跳了無數遍,想像自己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的樣子。
爸媽會哭嗎,會因此後悔嗎。
如果再來一次,他們會不會更愛我一點?
唯一的區別是,他們那一刻沒有跳下來,麻木地活到了今天。
男孩跳樓後,輿論開始對立
和以前紛雜錯亂的觀點不同。
男孩出事以後,這次輿論可以劃分成兩個對立的陣營。
我羅列出來,給大家看看。
一派是同情媽媽,責罵孩子。
這孩子真是吃飽了撐的,爸媽把你養這麼大,
你就這樣跳橋,留下爸媽怎麼辦?
這小孩太衝動,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就算這次沒出事,以後肯定也會有問題。
另一派是同情孩子,譴責那位母親。
為什麼要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扇孩子耳光?
有這麼偏激的母親,男孩平時一定沒少受折磨。
這次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值得把玩的是,
第一種觀點,大多出自我們父輩之口。
發現了嗎?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不管發生任何事情,父母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
媽媽罵你幾句怎麼了,我可是白養了你14年啊!
你不過是跳樓沒了一條命,我可是會自責啊!
而悲劇發生後,又有教育專家站出來指導:
今後一定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
對不起,當務之急請先培養好父母的性格!
有多少父母逼死了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他會走上極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很簡單,14歲正是青春期敏感自尊心強的時候,
他想贏母親一次,
可是年少的他身無一物,只能用自己唯一的生命做籌碼。
有的家長可能永遠不會理解,
覺得怎麼現在的小孩,就這麼脆弱呢?
真是被慣得不成樣子,
說他幾句,扇個耳光,就要死要活。
聽到這種想法,我真的很難過。
這世上沒有人,會真的脆弱到因為幾句話自殺。
壓垮他們的,是你們常年的不理解,和他們不斷積攢的失望。
就像氣球一樣。
撐不住的那一刻,就爆了。
孩子自殺後父親以為沒死
一巴掌把他扇到地上
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的世界只有學校和家庭。
學校不理解他,父母也不理解他。
這就相當於,他被全世界背叛了。
有句話說得好,自殺者都是被殺的。
2019年4月17日晚上10點,
一名17歲少年跳橋自殺。
因為和同學發生衝突,
17歲男孩被母親批評。
母親把車停在路中間,隨後下車,對後座的兒子說了什麼。
媽媽顯然在生氣。
等母親上車後,兒子突然打開門,
疾步衝向欄杆,一躍而下。
橋很高,下面是水泥地。男孩沒有遲疑。
2017年2月13日,除夕夜。
雲南的17歲留守少年小寶,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死之前,他留下一封遺書。
為什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只有我沒有?
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在陰暗裡度過?
我不希望有什麼好的生活,我只希望不用受氣。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
我的死是你造成的,與其他人無關。
你句句逼人,我沒有辦法,獨有一死方休止。
我死後你不要無理取鬧,希望下輩子你我互不相識。
小寶生前只拍過一張照片
小寶的爸爸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見一次面。
上學來回要走60裡山路。
他每周只花30塊,不夠花也不再管家裡要。
他很懂事,從不抱怨生活。
那麼,爸爸是怎麼疼愛他的呢?
每年唯一的那次見面,給小寶的見面禮就是一頓毒打。
打完之後不解氣,還要逼問他:
給你的錢都是怎麼花的?
其實兒子自殺後,這位父親也進行了反思。
那就是:
自己為啥生了一個這麼沒出息的兒子?
2016年6月,在QQ空間寫完最後一條說說。
熬過高考煉獄的小斯,沒能熬過對家庭的失望。
最終,選擇了跳江自殺。
死之前,他在QQ空間寫下2800字的長文控訴爸爸:
他的教育方式太過可笑。
吃飯的時候,我說菜是苦的。
他說不苦,然後擺出一副說教的樣子。
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學期),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
我爸:英語學懂了嗎?
我說學懂了——
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
我說沒有學懂——
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
小斯說,他從來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
只要和他說話,我心裡就高興不起來。
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我還在10歲的時候作死預言過,我活不過18歲。
終於,成真了!
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
小斯爸爸說,對兒子管教確實比較嚴。
我是為了他好。
小斯媽媽說,沒想到他這麼記仇!
他怎麼就不想想我們的好?
孩子屍骨未寒,家長還是停不下來的指責。
你看,連付出生命的代價,都換不來一秒鐘的反思。
那些無助的孩子,還能怎麼辦呢?
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位居全球第一
當家不再是溫暖的港灣,死亡便可能成為最後的歸宿。
青少年自殺已經不是寥寥幾個家庭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傷疤。
這組數據不能被我們忽視:
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位居全球第一。
16%的中國學生考慮過自殺,成功自殺者達15萬人以上。
年紀最大的24歲,最小的只有5歲。
除了自殺成功者,每年還有約250萬的自殺未遂者。
而自殺學生父母職業,排名前三分別是:
老師、醫生、公務員。
其實每個自殺的小孩,自殺前都呼救過,只是沒人能聽懂。
也沒人願意聽懂。
無奈之下,很多孩子組成了這樣一個群體:
自殺群。
輸入關鍵詞「相約生死」,你就能輕易搜到近百個QQ群。
每個群都相當活躍。
早在2016年,就有記者臥底多個自殺群。
群公告:本群為真約自殺群,大家還可以幫忙拉人進。
群信息:群友暱稱改為直接的「地名+約死」。
群網友:一個人自殺沒有勇氣,組團上路不孤單。
記者剛加入群聊,就有人私聊他:
約死?
什麼時候走?
要走嗎?一起做個伴!
言語中透露的輕鬆,仿佛是要去參加一場歡樂的聚會。
在自殺群中,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各有不幸。
一個名叫「莫相依」的群友坦誠,自己出身單親家庭。
媽媽累了就打她,一生氣就罵她。
「我是媽媽的負擔,我死了媽媽也就解脫了。」
如果你在群裡說要輕生,不出意外會有人幫忙出謀劃策。
在記者臥底的一個群裡,剛有人問該怎麼死時。
就有另一個網友建議說,燒炭比較理想。
他還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把握住這個冬天。
在臥底的過程,記者多次規勸那些輕生者。
在談到非死不可的原因時,群友「無法回頭」說:
爸爸總在傷害我,我想用死,來換他一個道歉。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從來學不會向孩子道歉。
一部分人固執地認為:
孩子就是父母的私有產物。
像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
我不和你說了,你從我房間裡出去。
家長冷笑:
你有什麼房間,這是我買的房子!
我供你吃供你穿,什麼不是我給你的?
連你的命,都是我們給的。
這是中國式家庭一大特點:掌控欲極強。
聽話,是他們對孩子的最大要求。
還有一個特點是,喜歡將孩子標籤化。
孩子學習不好,就罵他笨。
孩子愛睡覺,就說他毅力薄弱。
還原家庭暴力:
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
家長說這些話時,都覺得沒什麼。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話都像一根根針,千瘡百孔地扎在身上。
等將這些標籤吸收、內化後,孩子變得自卑。
蜷縮在自己的世界,把自己偽裝成刺蝟。
家長被扎到後,又反過來罵孩子:
這麼大了,還這麼不聽話!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
一個無解的局
這次出事之後,幾乎所有人都在問:
怎麼才能避免武漢14歲少年,跳樓自殺的悲劇?
抱歉,這次我無法像以往一樣給出答案。
因為在我看來,這場悲劇很難避免。
很多網友說了同一句話:
男孩沒被救回來,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我挺羨慕他,他比我勇敢。
有知乎網友就分享過類似的經歷:
看了視頻,很震撼,因為感同身受。
我以前也在班上被我媽扇過耳光。
說實話,我當時就有跳樓輕生的衝動。
我沒有抑鬱症,
我就是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侮辱,
感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了。
那一瞬間腦子裡就閃出了這個念頭。
即使過去這麼多年,他對那天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很慶幸有個幸福的家庭,從小沒受過什麼傷害。
但上次看電影《狗十三》,我還是過電般,想起小時候媽媽罵我的場景:
怎麼這麼賤骨頭!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坦誠地和她講了這件事。
她一笑置之:
怎麼可能,小時候我對你那麼好,我怎麼可能對你說這種話。
是啊,怎麼可能。
我們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卻在等我們說謝謝。
他們總以為孩子都是沒心沒肺,說什麼也不會記在心上。
但是卻忘了,孩子也是有心的。
他們也有自尊,會敏感會脆弱。
孩子會選擇自殺,並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積怨已久。
不是內心不強大,只是真的活不到長大。
父母們都以為,自己有孩子後,就會自動變得偉光正起來。
永遠不會犯錯,永遠不需要反思。
但實際上呢?
如果當父母也需要考試,很多人一定拿零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父母每一句刻薄的話,冰凍的都是孩子的一生。
希望每個看到這條新聞的父母,
都能試著第一次,反思一下自己。
更希望每個看到這條新聞的孩子,
都要愛惜生命。
你們不是為父母而活,不必為他們的錯誤付出代價。
早點成長,逃離原生家庭。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和那個愛你的人,一起走在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