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中有著這樣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出現了大批的家長從孩子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胎教,出生以後早教,孩子剛會說話就迫不及待地報了啟蒙班。
每到周末本該是孩子們放鬆玩耍的時候,卻在馬路上看到家長帶他們奔波的身影,大多數是趕著去上補習班。上午英語,下午奧數,隔天還有美術和舞蹈,孩子們認為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仿佛那些沒有報補習班而在外面玩的才是「怪類」。
孩子們懂得越來越多,有些父母可能都沒有自己孩子懂得多,3、4歲的中國小孩跟外國人流利地對話,去學習越來越多精深的語言,開始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馬術,茶藝或插畫等等。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節課500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反而自己每天坐公交車上下班,一瓶兩塊錢的水都不捨得買,孩子要是沒學好還會去怨老師。
殊不知,孩子不應該只受到知識教育,家庭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從孩子出生一睜眼見到的就是父母,每日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引導著孩子。
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有多麼重要。假如一個父母天天吵架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和一個家庭幸福美滿的孩子相比,這兩個孩子不管是性格還是談吐都是截然不同的。
長此以往下來孩子就會出現差距, 這種差距不僅是性格、品德上的差距,還可能會體現在孩子厭學,成績下滑上面,出現了差距,父母往往去找老師,很少會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想,所以經常會出現「某某家長把老師罵哭」「老師因受不了委屈崩潰辭職」的新聞。
近日,還有一篇報導說12歲的女孩寫好遺書後跳樓離世,而記者採訪的時候,家長第一句話就是說老師當時為什麼不攔一下?可是孩子走到這個結果上,家長的責任遠遠大於老師。12歲的女孩像花朵一般,還沒有綻放就凋零了。老師是教書育人的,但是一個老師面對那麼多的孩子,家長只需要面對自己的孩子,應該以身作則,去好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所謂的把錢一出,責任一推,孩子教好了,是你的成果,教不好就是老師的責任。
況且孩子並不是商品,並不是由金錢能做決定的。孩子的成就(成績、品行)大小不是按金錢投入比例進行計算,而是與家長培養孩子所花費的精力有關係,即教育投入不是單指資金投入。我們經常能看到在假期的時候,家長給孩子報個補習班,交上錢之後就將所有的事情依賴老師。
不管是孩子的學習,還是孩子的生活。筆者曾開辦過小學補習班,許多家長總希望孩子從早上來到補習班直到晚上再回去,或者因為工作時間希望能讓孩子六點多就到這裡,而不是去問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習環境,仿佛當作了託兒所而不是補習班。
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工作,是長期而且不容易看到成效的工作。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和學校兩方共同努力,只寄託學校來進行教育孩子往往行不通,更好的辦法是學校教育傳授知識,家長引導孩子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