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過度參與學校教育是好還是壞?

2020-09-21 怪耳伍茲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一個人健全成長的過程中,缺一不可,教育方能視之為圓滿。

三者本應各司其職,各行其道,但如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大有融合之勢。

輔導孩子學習儼然成為了當下新手父母們的夢魘,這種焦慮甚至已經傳導給了已婚未育的小夫妻。

孩子從來沒有像這樣猶如一個可怕的對手站在父母的對立面。母親的溫柔似水、父親的雲淡風輕,無論是先天與生俱來的氣質,還是後天苦心經營起來的人設,都在輔導孩子的那一刻變得稀碎。

但是教學方式的飛速發展,越來越摸不著套路的習題,讓就算是高知的父母們也開始倍感壓力。孩子們自我意識的凸顯也在日益趨前,稍不注意上下關係的教育輔導就演變成了一場平級對等的詭辯。

除了課程作業,手抄報、手工等,也都在要求著家長的參與度。憑孩子一己之力完成的手抄報、手工作業通常是入不了法眼的,無論是基於學校親子作業的主動要求,還是基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被動參與,家長們都在職場的馬不停蹄之後迅速披掛上陣,完成角色的轉變。

但是這其中有多少是學校教育義務的轉嫁呢?

作業,其目的在於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同時也用以檢驗老師教學成果,從來都不應該是檢驗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試金石。每個學生成長環境和個性不一樣,意志力有所差距,家長作為其監護人督促完成作業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非得要有一定水平的家長協助才能解決的難題,出題者怕不是刻意刁難?家長輔助完成的作業,除了讓老師批閱時少一些心絞痛,對於學生培養自主思考能力、老師掌握學生真實學習水平都不是一件好事。

況且學校教育本是根據學生心智水平發展循序漸進的,作業也理應與其匹配。個別能力提升題的設置,應當是基本功紮實的孩子根據老師所教授的解題思維,抽絲剝繭後亦可以獨立解答的,而不是跳空隨隨便便拿出一道僅次於高等數學的題目,讓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無所適從地去挑戰,以致不得不求助於父母。

天賦異稟的孩子可以設立專門的渠道去考察培養,但是將這樣的題目作為常態化納入普通教育可真是難為了一大批孩子,以至於看到最後的大題就天然形成「我不會」的心理。那麼這樣的能力提升題,其出題意義又在哪裡?就為了讓絕大多數普通孩子為那些天才兒童陪跑?

同時各種親子名目的活動也越來越多。為孩子建立防火安全意識而舉辦的消防演習,家長需要一同參加,學習動手能力的包水餃、包粽子,少不了媽媽們的出席,兒童節、萬聖節、聖誕節等不論東方還是西方的節日或是年末的匯報表演總要派個家長代表共同參與,校運動會更是需要全家總動員。

當警察的爸爸、做醫生的媽媽,都容易成功被選中,成為孩子班級課外小講堂的嘉賓,越來越多的學校活動正在要求家長共同參與進來。

不喜歡的應酬可以推掉,老師的召喚堅決不能不到,公司的年會能躲就躲,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要力爭C位出道。

為了孩子,家長們可以說不顧一切,奮不顧身,沒有自我。只要是對孩子好的,就會毫不猶豫去做。

家委會順勢而生,工作太忙的家長因為做不了太多貢獻難以被選上,全職媽媽在退出職場開始習慣與鍋碗瓢盆打交道後意外再次得到重視。她們聽招呼、講紀律,儼然一個組織有序的團隊。如果不是為了孩子,誰願意班主任一召喚就迅速到位,可誰又敢說她們確實沒有以家委會成員的身份從中為孩子謀得紅利?

但教育的公平又在哪裡?

家長的職業和家庭狀況,在一次次學校活動中展露出來,光鮮的父母為孩子贏得更多機會,可又有誰去維護那些相對普通家庭孩子的脆弱與敏感?這何嘗不是對「有教無類」的變相破壞。家長過多地參與學校教育真的是一種教育觀念的進步?還是一種階級已然固化、代際差距已然擴大下的拾柴添薪。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一定有它的積極意義,但過度參與導致的兩種不同教育主體的邊界模糊,才實難釐清責任,且其中的利並非沒有其他手段可以替代,但其中的弊從長遠來看卻不可以不重視。

學校教育是一種普惠性教育,校外拼爹既成事實,若這種無法迴避的社會現象再蔓延到校內這最後的淨地,下一輩何來希望可言?精英圈層只是少數,這一部分人群的孩子將來歸國與否尚且難說,而國家的進步要依靠的則是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

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是家庭的責任,學校教育過多幹預就是越俎代庖,孩子文化教育是學校的基本義務,過多放手給父母去承擔,就是學校失職。在各自的軌道上履行好各自的義務,發現偏差及時溝通,雙方互相反饋情況、提供建議,用互相配合取代功能侵佔,才是兩種不同教育形式該有的歸宿。

相關焦點

  • 《教育研究》:是什麼阻礙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參與 ——階層差異、學校選擇性抑制與家長參與
    學校對家庭、兒童特徵與家長參與間的關係具有調節作用,學校的制度或行為不當,會選擇性抑制家長參與,阻礙意願轉化為行為,忽視階層地位低下的家長;教師對家校合作的歡迎意願和行為,會顯著促進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和住校生家庭參與子女教育。克服家長參與的阻礙,則會促進兒童的教育獲得,更在宏觀層面促進教育公平。
  • 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我非常驚訝,這孩子是怎麼教育的,這麼好,這麼懂事。可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據我了解,他的爸爸對媽媽就是如此,很照顧媽媽。而且他的爸媽從來沒有因為家庭問題吵過架,甚至沒紅過臉,有時因為孩子的問題出現分歧,也是平靜的交流來解決。
  • 瞭望東方周刊:誰推動了「過度教育」
    隱性「小學化」使幼兒失去了幼兒應有的自由,教育過程失去了趣味和快樂。這種隱性的「小學化」現象存在於各地幼兒園,一些擁有閃亮光環的大城市知名幼兒園也難免會有這種現象存在。不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小學化」,對幼兒而言無疑增添了沒有必要的負擔。
  • 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
    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文|王小峰(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指導師;心教育理論創始人、踐行者、傳播者;新浪知名微博「王小峰—心教育創始人」博主)我建議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儘管它是一個暫時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獨立思考的習慣
  • 嘮叨孩子每天都會上演,但過度參與的弊端,又有多少家長知曉呢?
    前幾天,朋友說教育孩子就是在考驗自己嘮嘮叨叨的急躁脾氣,實際上仔細想想還真是這回事,仿佛孩子的每一次犯錯、每一天成長,都會遇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嘮叨批評。實際上,有的時候不是孩子做的不夠好而是家長的要求太高,所以才會不斷地提醒,而這些提醒卻是孩子否定自我的破壞性行為,要知道有了家長的提醒之後,孩子幾乎可以很敏銳地察覺到,爸爸媽媽的著急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長時間的自我否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自信,還有個人的自主性都會失去光澤,當一切變得過於淡然自若的時候,那麼就是興趣的終結點、也是自主性喪失的明顯表現。
  • 邱建生:讓人痛心的過度教育
    如果你認為教育就是知識的增加,技能的提高,那我們就沒有繼續討論的必要了,因為今天的教育正是朝著你認為的方向前進的,從一般學校到各種補習學校到家庭,從幼兒園到大學,線上線下,知識機器在全天二十四小時運轉著,要把每一個人訓練成「知識人」。而我認為這就是過度教育,或者更準確一點說,過度的知識教育。這種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長,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 家長必讀:過度學習一直懵,過度教育一場空
    說到教育,人們都認為越多越好,越精英越好,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不要讓孩子輸在在起跑線上」。平心而論,這些理念和願望都是好的,教育本身沒有錯,過度教育就真的錯了, 物極必反嘛!那什麼是過度教育呢?一個方面是過度的學歷提升,導致學歷的貶值,教育資源的浪費,社會實際上是不需要那麼多高學歷人才,但是過度的教育卻讓高學歷人才泛濫,導致貶值。總體來講,學歷提升對整個民族是好的,是有益的!但是對個體來講,不能唯學歷,而更要在自己專注的領域提升技能。我們在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升學歷,同時,在提升學歷的同時,更要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工作能力,不能偏廢!
  • 家長參與孩子作業 利多還是弊多?
    她表示這是第二次接到老師的批評簡訊,上次是沒按要求把老師要的拼音本帶到學校。她感嘆道,語數外每天都好幾條簡訊,腦子真的不夠用了:「昨天陪兒子弄作業我坐的腰都疼,可惜忘籤字了,其實我已經很用心了!」  每天中午後,家住鼓樓區的吳女士的手機都會陸續收到來自各科老師的作業簡訊,有時長的簡訊多達整整一屏。
  • 「壞叔叔」火了,家長花錢求他嚇孩子,專家:教育作用有限
    有這樣煩惱的家長不止一位,於是他們找到了網上大火「壞叔叔」,求他幫忙教育孩子!」把視頻傳到網絡,沒想到瞬間就火了,播放量超過百萬,家長們表示,用這個視頻「嚇唬」自家孩子,效果非常好!「驕傲使人退步的觀點」,對孩子「高標準,高要求」,甚至有點過度苛刻,對孩子的進步視若無睹,對孩子批評大於誇獎!
  • 公立學校好還是私立學校好?聽聽家長們怎麼說
    公辦學校好還是私立學校好?家長朋友們最有發言權,聽聽他們怎麼說。有的家長想方設法、不惜高價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去就讀,而有的家長則託層層關係將孩子送入公辦學校學習。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所名牌學校上家長們費盡了心思。
  • 高三家長因孩子上網課「用眼過度」投訴學校,你怎麼看?
    文/明明說教育前段時間,有新聞報導了關於「高三家長針對學生上網課覺得的用眼過而投訴了學校」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高三家長因孩子上網課「用眼過度」投訴學校今年,特殊時期使得學生在家上網課。也是正值高三衝刺階段,學校的老師深知高考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不曾有一絲懈怠。
  • 中國發布丨教育界專家談「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學校教育不應...
    儲朝暉:當今家長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孩子的升學壓力,都想讓孩子考更高的分數、更好的學校,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唯分數」的教育評價體系。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導致學生作業量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一些家長開始主動幫孩子複習功課、批閱作業。
  • 學校叫停家長籤字讓教育歸位
    許昭慧  近日,浙江金華人的朋友圈中都被這樣一條消息給刷屏了:金東區實驗小學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不再讓家長為孩子作業籤字。(9月17日中國青年網)  「家長作業」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也讓家長苦不堪言。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有家長參與 其父親承認過度參與材料編撰
    來源標題: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有家長參與 近日,雲南昆明的一名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得全國獎項,湖北武漢的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接連引發了社會的關注。
  • 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庭的培養薰陶。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處理各種關係,是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的責任。小學階段是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開始時期,邁進小學的大門,標誌著孩子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 成功的教育是家長與學校分工合作失敗的教育是雙方互相甩鍋
    倍學優酷學君近來發現家長的教學水平越來越高了,學霸一茬一茬的湧現離不開教學水平足以跟專家掰手腕的家長。如今的家長確實不容易,除了要上班賺錢,到家以後得收拾、打掃、做飯、還得指導孩子學習、審閱作業、督促孩子多做習題、對於學習的成果時刻掌握。雖然著家長的教育方向越來越像老師靠攏,孩子的考試成績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教育階段所呈現的「虛假繁榮」背後,隱藏不住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 教育家斯賓塞:過度教育對孩子有害,正在雞娃的家長要注意了
    文中有介紹一些育兒方法及理論,其中關於快樂教育的理念講得特別棒,即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 教育家斯賓塞:過度教育對孩子有害,正在」雞娃「的家長要注意了
    文中有介紹一些育兒方法及理論,其中關於快樂教育的理念講得特別棒,即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 教育者斯賓塞:過度教育對孩子是有害的
    我讀過《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作者赫伯特斯賓塞,哲學家,教育家,愛丁堡大學校長,劍橋大學科學博士,倫敦大學文學博士等。在幸福觀的薰陶下,小斯賓塞14歲進入劍橋大學並最終獲得博士學位。本文介紹了一些育兒的方法和理論,快樂教育的理念特別好,就是教育要快樂,當一個孩子心情不好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責怪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 近一成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 家長學校如何助其掙脫?
    統計:我國近一成青少年 過度依賴網絡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網絡成癮,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