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孩子每天都會上演,但過度參與的弊端,又有多少家長知曉呢?

2020-08-26 爸媽快來看

前幾天,朋友說教育孩子就是在考驗自己嘮嘮叨叨的急躁脾氣,實際上仔細想想還真是這回事,仿佛孩子的每一次犯錯、每一天成長,都會遇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嘮叨批評。

比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丟了一隻筆,這個時候父母就會嘮叨地批評:&34;……

這樣的批評、責備就有些過分了,丟東西很常見,就連家長都不能倖免又何況是孩子呢?再加上孩子們做事情總是丟三落四,丟一支筆不過分、也很常見,家長們實在沒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甚至是將一件簡單的事情過分地誇張化,很多親子關係的糟糕都是從不理解和嘮叨開始。

又或者:

1)孩子走路摔跤了,父母急忙地說:&34;

2)上廁所沒衝馬桶,父母不耐煩地說:&34;

3)當孩子被欺負了,父母關切地責備:&34;

以上這些場景,可以說幾乎每個父母都會中上一兩條,而每件事情還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1、為孩子好

2、重複多次

當一句話為了孩子好且重複多次的時候,家長會發現費心費力地為孩子好,一句話厭而不棄地重複多遍,結果孩子依然是好習慣沒幾個、壞習慣一大堆,這也就是過度提醒裡的弊端-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時常提醒孩子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的一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希望孩子能夠學的更好、成長的更好,這些關切最根本的目的也是為了愛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可以平平坦坦少受一些傷害,少走一些冤枉路,所以他們才會不斷地去提醒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提醒的過程當中卻完全忽略了,那些語重心長背後嘮叨所形成的耳邊風。

過度提醒孩子實際上是在形成一種惡性的幹擾,比如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或失去自主性。

曾經,在火車上看到這樣一幕:

我的正前方中、下臥鋪,是搭載著一家三口,下鋪睡著媽媽和一個3、4歲的小男孩,在長途火車的漫長時間裡一刻也不歇停的小男孩兒,剛開始的時候專注於畫畫,而父母則在一邊安靜地看著,可是這種安靜也沒有過多長時間,男孩兒的父母就對孩子的作品指指點點,一會兒說孩子畫的花兒要比房子還大,一會兒又說爸爸是個男士怎麼可以畫成粉色的衣服。

當父母提出的意見過多時,可以明顯地看到男孩兒的眼睛開始飄忽不定,和剛開始對畫畫的熱切心相比,此時的無精打採顯得過於疲憊不安。當父母不斷地督促男孩進行修改,甚至還要拿畫筆進行示範的時候,孩子已經對畫畫明顯淡卻了興趣,那種無精打採的修改看上去更多的是順從,也猶如傀儡一般沒有思想地漂浮著。

實際上,有的時候不是孩子做的不夠好而是家長的要求太高,所以才會不斷地提醒,而這些提醒卻是孩子否定自我的破壞性行為,要知道有了家長的提醒之後,孩子幾乎可以很敏銳地察覺到,爸爸媽媽的著急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長時間的自我否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自信,還有個人的自主性都會失去光澤,當一切變得過於淡然自若的時候,那麼就是興趣的終結點、也是自主性喪失的明顯表現。

所以,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不要過度提醒、也不要事事參與!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會說:&34;

面對這樣的不可控制,建議大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自我約束:

1、孩子不求助,家長就不要參與

面對參與孩子這件事情,家長一定要弄清楚參與的初衷,我們指點參與孩子無非是他們做錯了事情才會去提點,而我們又已經知道過度提醒只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甚至失去自主和興趣愛好,所以父母主動洗的控制或參與是不可及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以孩子的需求來參與,也就是說當孩子不求助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去參與。

就拿火車上的男孩來說,即便是孩子把花兒畫的比房子還大,把爸爸的衣服畫成粉色、或彩虹顏色又有什麼關係?這說明孩子的內心對彩色世界比較嚮往,往往越抽象的畫品看上去更具內涵蘊意,所以孩子自己的作品由他們自己去做主,不管是受到嘲笑也好、誇讚也罷,這些都是孩子們難得的一次成長體悟,讚美會讓他們更自信、嘲笑會讓他們更堅強……

2、讓孩子學會吃一虧、長一智

很多父母都喜歡過度去保護孩子,不想讓孩子吃虧、也不想讓他們受到欺負,當孩子的保護過於繁重時,孩子們也缺少了很多成長體驗。而不會吃虧的孩子,並不是說他們吃不了虧而是沒有到吃虧的時候,離開父母的庇佑他們吃虧的機會和傷害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裡我們要學會讓孩子吃一虧、長一智,比如孩子走路的時候頭抬起來看著天空,突然踩了一個大坑狠狠地摔了一跤,我們就要以吃一虧、長一智的心態去教育他,告訴孩子:&34;這個時候,孩子就知道:&34;,有了自我缺點的認知後就不會委屈大哭,更不會將錯誤放在大坑或者父母不急切地擁抱方面,這些吃虧成長會讓孩子更加堅強的同時,還知道什麼事情該怎麼樣去處理!

3、糾正要做到事不過三

幫助孩子糾正錯誤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做到事不過三,同樣的一件事情如果孩子錯誤超過三次,那麼家長就要進行自我反思和原因尋找。比如,是不是孩子做事情用錯了方法?是不是家長的嘮叨太頻繁?

有的時候一句話嘮叨很多遍孩子聽得疲憊、也不會當回事,記得表姐家女兒依依上小學的時候,每次考試做題的時候不是不會,而是太大意總是出錯了,而每次表姐都說&34;,結果孩子點點頭、但下一次考試依然容易犯錯。

實際上,從一開始孩子壓根就沒明白錯在哪裡,媽媽一次又一次地說&34;,只會誘導孩子產生&34;的想法,同樣一句話說過的次數過三就會失去效應,也會讓孩子的注意力飄散、養成不懂裝懂的習慣。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也需要靈活轉變,這個方法對孩子不起效果了,就要及時轉換新的辦法、直到孩子接受且產生較好的良效為止!

相關焦點

  • 中考倒計時,初三家長怎麼樣做才合格?不嘮叨,不過度關心
    一、總把關心放嘴邊,過度關心反而是壓力一些初中的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自己的關心。他們整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詢問和勸告。二、一刻不停地嘮叨,過於囉嗦引起孩子反感有些第三天的父母會說出他們的想法。
  • 孩子被過度管教的弊端,家長要適當放手
    每個人做事都有各自的理由,無論是目標還是&34;,都有不同的藉口。古時兩軍交戰,謀權篡位,都會以&34;為藉口。如今很多人都會以&34;做出各種偏激的行為,情侶爭吵、打罵孩子、夫妻離婚,都是&34;。有一種過於極端的愛意,便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管教。他們像監視器一般,對其生活和學習全部掌控。孩子的各種選擇和想法,都由父母&34;說了算。無論他們做出怎樣的反抗,父母的理由永遠是&34;。
  • 一小學校長提出,「家長不要輔導孩子作業,有弊端」,家長有話說
    但在給家長「減負」的同時,又似乎與如今日益增長的升學壓力不相協調。那麼,這名小學校長為何會給家長們提出這個要求呢?她的出發點又是什麼呢?對此,這名小學校長認為,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會有兩方面的弊端。關於家長過度參與輔導孩子作業會影響到老師教學,這名小學校長認為:在家長的輔導幫助下,孩子們大部分都能在平時拿到一個不錯的成績。
  • 有一個道理不給孩子講清楚,每天嘮叨孩子學習都無濟於事
    孩子每天拿著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不願意離手,家長們非常著急,不願意看到孩子的這幅德行。孩子我行我素,根本不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父母著急上火,孩子無動於衷。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嘮叨多了,孩子還特別的煩躁,家長說一句,孩子頂10句。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對於孩子來說最怕的恐怕就是父母的嘮叨,對於家長來說常掛在嘴邊的也正是那幾句嘮叨。小剛是個初中生,平常小剛媽媽特別喜歡嘮叨。有一次小剛和同學約著去踢球,但是因為天氣太熱,小剛不小心把自己的短袖落在球場了,回家之後,小剛媽媽就開始嘮叨:「衣服都能落在球場,你真行!」
  • 被父母不停的嘮叨的孩子,長大性格會怎麼樣?
    很多家長都在期盼開學,看著孩子在家都晃蕩了一個多月,十分擔心開學後學習跟得上嗎?特別是一些即將高考、中考的家長們,更是特別的焦慮。其實不僅家長在盼開學,孩子們也在翹首期盼著開學,這是為什麼呢?實在是因為每天在家被父母不停的嘮叨,已經嘮叨到怕了,迫切需要去學校躲一躲。
  • 你有過度提醒孩子嗎,萬事如果太過度就是害了他,別不信哦
    如果父母對於孩子來有太多的提醒,其實會適得其反的效果,不一定會適應孩子的成長和發育,所帶來的弊端有以下方面,遇到任何問題都會找原因來逃避現實,很多時候不願意思考和動腦筋,長此以往其實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育的。
  • 多少父母踩了「過度提醒」的坑,傷害孩子而不自知,如何改善?
    為了讓孩子記得某些事情,或者避免他們犯錯、受傷,家長們都會提醒孩子一些注意事項。可有很多家長愛娃心切,在提醒的時候沒把握好分寸,反覆地在孩子耳邊念叨一些事情,使得"提醒"變成了"嘮叨""施壓",這就是過度提醒。
  • 嘮叨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家長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嘮叨過孩子。一項針對小、初、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都會遭遇家長囉嗦」的學生佔90%以上。那麼,孩子樂於接受家長的囉嗦嗎?教育孩子,比起嘮叨、囉嗦,聰明家長有更好的方式。孩子嫌父母囉嗦怎麼辦?育兒寶典給出四大妙招!妙招一,更換指令。
  • 別再對孩子嘮叨了,越嘮叨越叛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教孩子
    有一次帶著錦寶去飯店吃飯,坐下去沒多久就聽到隔壁桌媽媽的喋喋不休。不準用手抓蝦,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這樣很不衛生!然而真正能聽進去的孩子是極少數的,越嘮叨的媽媽孩子就越叛逆。嘮叨家長的心理狀態大人總是喜歡用揣測的語氣去跟孩子對話,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家長經常會用大人的觀點和想法去跟孩子溝通,語調裡總是傳達出不滿憤怒,似乎孩子做的都是家長不滿意的。
  • 【通用】陪伴孩子,家長如何做到有效嘮叨?
     有的家長十分納悶:為什麼明明說的是對的,也是為他好,就是說了1000遍,可他怎麼就不聽呢? 一般情況下,給孩子適當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無休止的嘮叨,就等於變相的單方面指責,絲毫沒有尊重和認同的意味。
  • 育兒路上,你嘮叨了嗎?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
    說到嘮叨這個話題,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經歷。有的嘮叨是善意的提醒,會讓我們感恩於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一句叮嚀、一聲問候、一個電話……這種嘮叨是記憶裡抹不去的痕跡。>往事不堪回首,造成父母各種嘮叨的原因,究其根源,恐怕只是對孩子的各種不信任,總覺得離開了她的視線與嘮叨,自己孩子就會吃不飽、穿不暖、學不好、出門會被欺負、被人騙……就連離家很近的學校,每天都得緊緊地牽著他的手,把她送進校門才安心,就算如此,還是在心裡想:有沒有跟同學吵架?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對孩子嘮叨,高層次的父母都會這麼做
    點一下 關注我相信每一對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但是這些大道理不僅不會改變孩子,而且還會讓孩子感到厭煩,進而跟你吵架翻臉。著名的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在12歲以前父母對他的嘮叨是有用得,在12歲以後父母對他的嘮叨就是耳旁風,這個時候即使父母動手打孩子,也無濟於事。」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不能總是嘮叨,而是要做好以下這幾點。
  • 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實際上父母過多的叮嚀,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因為過於「嘮叨」使孩子感到不耐煩而聽不進去,或者聽得太多感到麻木。另外,家長的嘮叨,是扼殺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說的就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家長不停的嘮叨和說教,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認為反正有人會提醒,便不會用心做事。而當問題出現以後,就會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缺少責任感和獨立意識,變得懶惰、散漫,通常會唯家長是瞻,難獲得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
  • 她福利 | 媽媽的嘮叨,你聽懂了多少?
    她福利 | 媽媽的嘮叨,你聽懂了多少?她總是嘮叨個沒完沒了小時候,每天聽她嘮叨會厭煩,會賭氣地摔門而去長大了,聽不見她的嘮叨會想念,會漸漸變成她的樣子「我們眼中媽媽的愛似乎很遠,但其實它就在瑣碎之間,在那些嘮叨之間。」
  • 育兒專家:低層次的家長才跟娃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做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個情況,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那麼聽話的,面對著何種情況,家長都會開啟嘮叨的模式,嘮叨完之後,孩子沒改,自己也生了一肚子氣。育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3-6歲的時候,正好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最佳的時機,這個時候家長的嘮叨,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說一件事情是有用的,在孩子的腦子裡會潛移默化的形成影響。但是孩子一旦過了12歲之後,家長的嘮叨可以說是無用功了,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育兒專家:低層次的家長才跟娃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做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個情況,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那麼聽話的,面對著何種情況,家長都會開啟嘮叨的模式,嘮叨完之後,孩子沒改,自己也生了一肚子氣。育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3-6歲的時候,正好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最佳的時機,這個時候家長的嘮叨,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說一件事情是有用的,在孩子的腦子裡會潛移默化的形成影響。但是孩子一旦過了12歲之後,家長的嘮叨可以說是無用功了,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家長過度參與學校教育是好還是壞?
    除了課程作業,手抄報、手工等,也都在要求著家長的參與度。憑孩子一己之力完成的手抄報、手工作業通常是入不了法眼的,無論是基於學校親子作業的主動要求,還是基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被動參與,家長們都在職場的馬不停蹄之後迅速披掛上陣,完成角色的轉變。
  • 讓孩子自覺做家務,比一百句嘮叨更有用的是這件事
    經常聽到身邊的寶媽嘮叨:孩子在家啥也不幹,連自己房間都懶得收拾,同齡的孩子啥都能幹了,為啥自家孩子那麼懶呢?家長們都知道讓孩子做家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鍛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孩子的獨立性,可理論和實踐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鴻溝,在家務面前,家長一般還是選擇自己能做就自己做,喊孩子做還不夠麻煩的呢。
  • 老人參與帶孩子,作為父母,該如何糾正「隔代教育」出現的弊端?
    即使是父母有很強大的教養能力,但他們也不太願意將孩子全部交給父母,只是父母參與的孩子教育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02父母想法中,「隔代教育」會有這些好處隔代教育為什麼會出現呢?實際上還是和年輕的父母關係很大,畢竟對於大部分的年輕父母來說,老一輩的參與給他們帶來的這些好處,何樂而不為呢?1)減少生活經濟壓力如果想要當家庭主婦,那麼就必須留在家裡,而無暇顧及工作,但是經濟壓力又如此大,怎麼能夠供養一個家庭的支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