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說教育孩子就是在考驗自己嘮嘮叨叨的急躁脾氣,實際上仔細想想還真是這回事,仿佛孩子的每一次犯錯、每一天成長,都會遇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嘮叨批評。
比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丟了一隻筆,這個時候父母就會嘮叨地批評:&34;……
這樣的批評、責備就有些過分了,丟東西很常見,就連家長都不能倖免又何況是孩子呢?再加上孩子們做事情總是丟三落四,丟一支筆不過分、也很常見,家長們實在沒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甚至是將一件簡單的事情過分地誇張化,很多親子關係的糟糕都是從不理解和嘮叨開始。
又或者:
1)孩子走路摔跤了,父母急忙地說:&34;
2)上廁所沒衝馬桶,父母不耐煩地說:&34;
3)當孩子被欺負了,父母關切地責備:&34;
1、為孩子好
2、重複多次
當一句話為了孩子好且重複多次的時候,家長會發現費心費力地為孩子好,一句話厭而不棄地重複多遍,結果孩子依然是好習慣沒幾個、壞習慣一大堆,這也就是過度提醒裡的弊端-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時常提醒孩子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的一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希望孩子能夠學的更好、成長的更好,這些關切最根本的目的也是為了愛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可以平平坦坦少受一些傷害,少走一些冤枉路,所以他們才會不斷地去提醒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提醒的過程當中卻完全忽略了,那些語重心長背後嘮叨所形成的耳邊風。
曾經,在火車上看到這樣一幕:
我的正前方中、下臥鋪,是搭載著一家三口,下鋪睡著媽媽和一個3、4歲的小男孩,在長途火車的漫長時間裡一刻也不歇停的小男孩兒,剛開始的時候專注於畫畫,而父母則在一邊安靜地看著,可是這種安靜也沒有過多長時間,男孩兒的父母就對孩子的作品指指點點,一會兒說孩子畫的花兒要比房子還大,一會兒又說爸爸是個男士怎麼可以畫成粉色的衣服。
當父母提出的意見過多時,可以明顯地看到男孩兒的眼睛開始飄忽不定,和剛開始對畫畫的熱切心相比,此時的無精打採顯得過於疲憊不安。當父母不斷地督促男孩進行修改,甚至還要拿畫筆進行示範的時候,孩子已經對畫畫明顯淡卻了興趣,那種無精打採的修改看上去更多的是順從,也猶如傀儡一般沒有思想地漂浮著。
實際上,有的時候不是孩子做的不夠好而是家長的要求太高,所以才會不斷地提醒,而這些提醒卻是孩子否定自我的破壞性行為,要知道有了家長的提醒之後,孩子幾乎可以很敏銳地察覺到,爸爸媽媽的著急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長時間的自我否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自信,還有個人的自主性都會失去光澤,當一切變得過於淡然自若的時候,那麼就是興趣的終結點、也是自主性喪失的明顯表現。
所以,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不要過度提醒、也不要事事參與!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會說:&34;
1、孩子不求助,家長就不要參與
面對參與孩子這件事情,家長一定要弄清楚參與的初衷,我們指點參與孩子無非是他們做錯了事情才會去提點,而我們又已經知道過度提醒只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甚至失去自主和興趣愛好,所以父母主動洗的控制或參與是不可及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以孩子的需求來參與,也就是說當孩子不求助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去參與。
就拿火車上的男孩來說,即便是孩子把花兒畫的比房子還大,把爸爸的衣服畫成粉色、或彩虹顏色又有什麼關係?這說明孩子的內心對彩色世界比較嚮往,往往越抽象的畫品看上去更具內涵蘊意,所以孩子自己的作品由他們自己去做主,不管是受到嘲笑也好、誇讚也罷,這些都是孩子們難得的一次成長體悟,讚美會讓他們更自信、嘲笑會讓他們更堅強……
2、讓孩子學會吃一虧、長一智
很多父母都喜歡過度去保護孩子,不想讓孩子吃虧、也不想讓他們受到欺負,當孩子的保護過於繁重時,孩子們也缺少了很多成長體驗。而不會吃虧的孩子,並不是說他們吃不了虧而是沒有到吃虧的時候,離開父母的庇佑他們吃虧的機會和傷害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裡我們要學會讓孩子吃一虧、長一智,比如孩子走路的時候頭抬起來看著天空,突然踩了一個大坑狠狠地摔了一跤,我們就要以吃一虧、長一智的心態去教育他,告訴孩子:&34;這個時候,孩子就知道:&34;,有了自我缺點的認知後就不會委屈大哭,更不會將錯誤放在大坑或者父母不急切地擁抱方面,這些吃虧成長會讓孩子更加堅強的同時,還知道什麼事情該怎麼樣去處理!
3、糾正要做到事不過三
幫助孩子糾正錯誤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做到事不過三,同樣的一件事情如果孩子錯誤超過三次,那麼家長就要進行自我反思和原因尋找。比如,是不是孩子做事情用錯了方法?是不是家長的嘮叨太頻繁?
有的時候一句話嘮叨很多遍孩子聽得疲憊、也不會當回事,記得表姐家女兒依依上小學的時候,每次考試做題的時候不是不會,而是太大意總是出錯了,而每次表姐都說&34;,結果孩子點點頭、但下一次考試依然容易犯錯。
實際上,從一開始孩子壓根就沒明白錯在哪裡,媽媽一次又一次地說&34;,只會誘導孩子產生&34;的想法,同樣一句話說過的次數過三就會失去效應,也會讓孩子的注意力飄散、養成不懂裝懂的習慣。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也需要靈活轉變,這個方法對孩子不起效果了,就要及時轉換新的辦法、直到孩子接受且產生較好的良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