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身邊的寶媽嘮叨:孩子在家啥也不幹,連自己房間都懶得收拾,同齡的孩子啥都能幹了,為啥自家孩子那麼懶呢?
家長們都知道讓孩子做家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鍛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孩子的獨立性,可理論和實踐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鴻溝,在家務面前,家長一般還是選擇自己能做就自己做,喊孩子做還不夠麻煩的呢。
孩子漸漸長大後,家長們終於想起來孩子可以做家務了,可由於孩子之前參與比較少,突然投身於家務,也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於是家長又開始嘮叨了:「這麼大了,也不幫媽媽幹點活兒!」「哎呀!怎麼連自己的房間都收拾不利索!」……
如何讓孩子自覺做家務呢?關鍵是提早幫孩子建立做家務的習慣,而不是順其自然。
孩子天生是喜歡做家務的。在大人眼裡,做家務是很麻煩的事情,但在孩子眼裡,卻是遊戲般的存在,當孩子有機會幫助大人完成一項小小的家務,同時得到了大人稱讚,這對小小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有研究表明,三四歲的孩子是否能參與到家務中,可以預測TA將來是否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當孩子對一些小小的家務勞動產生興趣時,父母一定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可以是一次親吻,一個愛的抱抱等,這樣的回饋讓孩子意識到,作為家庭的一員,參與到家務勞動是一件好事,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當孩子開始做家務、願意做家務後,這還不夠,家長還應該鼓勵孩子堅持,家務每天都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會讓孩子對家務漸漸失去興趣,所以說,提早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很重要。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從一件很小的家務開始,例如吃飯的時候擺碗筷,飯後擦餐桌,擦茶几等等,安排專門的小任務給孩子,鼓勵孩子每天都去完成,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做家務對孩子來說不是多出來的事情,而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打下上述基礎後,就不愁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排斥家務了。最近看了一檔美食節目,裡面好幾個會做飯的年輕人提到自己兒時的經歷,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小時候就跟著大人做飯做家務,學著學著自己就會了,長大後甚至對烹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習慣是一種力量,任何一種好的行為,想要長期保留下來,唯有不斷重複,形成習慣,才會助力人的成長,並產生神奇的化學作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