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誰推動了「過度教育」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教育主管部門良好的意圖要落到實處卻並不容易,其中的一大阻礙來自父母家長的認識

「最近,我在中國各城市見了一些家長,他們的孩子大多在5至15歲之間。談起孩子,都是愁容滿面,說天天忙於送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學奧數、學鋼琴、學書法。補習班佔去了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孩子疲憊不堪,父母苦不堪言。」近日,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吳建民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近年來中國家長的集體口號,雖屢遭反思,可從未被顛覆。按吳建民的說法,總的趨勢是「起跑線」越來越提前。

不少幼兒園把小學內容提前教了,各地學前班非常活躍,不少年輕母親剛懷上孩子幾個月,就開始上各種學習班,聽音樂,讀詩,朗誦莎士比亞劇作,認為不進行「胎教」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基礎教育特別是學前教育的「度」究竟如何把握?近日,眾多教育界專家聚集在國務院參事室舉辦的「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論壇上,分析「過度教育」現狀、成因和負面作用。

幼兒園隱性「小學化」不易被發現

「每個兒童的起跑線是不同的。」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告訴本刊記者,教育如果超越兒童發展的階段性,不僅不能促進兒童的成長,反而可能會阻礙其成長。

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在論壇上用「播種的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期望,收穫的是『傷在起跑線上』的苦果」來概括過度教育的困境。

過度教育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當前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嚴重:幼兒園教室裡沒有玩具和其他教育材料,所教內容卻有大量的識字、計算、拼寫等,不僅有書面教材,有的幼兒園還配備了作業本,老師不採用遊戲和活動的方式來組織教學,而是採用了講授式教學,幼兒端坐靜聽,課上課下還要進行識字、拼寫等訓練。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虞永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顯性的「小學化」在我國當前部分地區存在著,尤其是在一些學前教育發展相對落後的地方更為嚴重,而隱性的「小學化」則不易被發現。

隱性「小學化」使幼兒失去了幼兒應有的自由,教育過程失去了趣味和快樂。這種隱性的「小學化」現象存在於各地幼兒園,一些擁有閃亮光環的大城市知名幼兒園也難免會有這種現象存在。

不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小學化」,對幼兒而言無疑增添了沒有必要的負擔。為防止「小學化」傾向,教育部將成立「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旨在加強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專業諮詢和指導,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嚴禁在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

多個地方政府近兩年也相繼出臺了相應的規範來約束「小學化」傾向。廣東省於2011年下發了《關於規範學前教育辦學行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的通知》,出臺了不準搬用小學教材、不準進行任何形式的測驗和考試等五大嚴防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禁令。

江蘇省於2011年公布的《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草案)》中明確強調,「禁止以集中授課方式實施漢語拼音以及漢字讀寫訓練、數學書寫運算訓練、外語認讀拼寫訓練等違背學齡前兒童成長規律的教學行為。」

而教育主管部門良好的「官方意圖」要落到實處卻並不容易,其中的一大阻礙來自父母家長的認識。

遼寧省東遼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2010年開展了對當地17個鄉鎮的中心幼兒園、32個民辦幼兒園的調查,調查顯示有65.49%的家長認為「讓孩子在幼兒園學小學的課程或加強拼音識字寫字算題教學很有必要,可以減輕孩子上小學的負擔」。幼兒教育機構正是抓住了家長的這種心理,而擴大了「小學化」的市場。

上海最近取消少兒英語星級考試引發的輿論爭議,也是類似官方減負與民間訴求之間的博弈。

教輔這個產業鏈損害教學秩序

雙語教育對兒童思維發育是否有利無害?小學二年級之前是否應當學數學?當這些基礎教育領域的問題在正規教育體系內尚且缺乏科學結論時,市場化教育機構的大幅廣告則給出了斬釘截鐵的肯定。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長期關注基礎教育,在他看來,當下許多過度教育觀念的流行都是源於現實壓力。「雖然講義務教育,可是城鄉中小學教育條件有天壤之別,同樣在城市,學校所享有的教育資源也相差懸殊。這種差別是教育資源嚴重不均造成的。」溫儒敏說,正是這種不均,讓家長們迷信各種提前教育、過度教育,「近年來政府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加強,辦學硬體改善了不少,但軟體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溫儒敏說,一些原在西部或相對落後省市工作的優秀教師,紛紛被「挖」到京、滬、粵等省市,同一地區普通學校的優秀教師也集中到重點學校。農村情況則更嚴重,鄉鎮普通中學基本消失,一個縣的重點中學,往往囊括了全縣半數以上教學資源。「最近十多年,雖然出臺一些措施抑制教育資源的失衡,但情況似乎沒有徹底好轉。」

「一邊是學校本身的兩極分化,是教學資源的愈加畸形的分配,一邊講讓家長們放心讓孩子就近上學。凡是有點條件的人,都想把孩子送到資源優厚的重點中小學上學,這個『起跑線』一開始就不是同一條線,社會怎麼能不緊張?」溫儒敏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起跑線」口號的背後已形成錯綜複雜的價值鏈和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學校搞課改,提倡減輕孩子學業負擔,可是一些商家與學校某些環節結合,又要孩子上各種班。「政府部門想實施有效的課改,就必須對這種損害教學秩序的商業行為有切實的抑制措施。關鍵則是切斷既得利益者形成的阻力。」朱高峰說。

「教輔的利益鏈涉及學校、教師、教材編撰者、出版機構、教學機構經營者、各種中介組織等,其中有些是公開的活動,有些則是若明若暗的,並且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機構、活動混雜在一起,真假難辨。」朱高峰說,「廣大學生和家長是直接受害者。問題在於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使得家長和學生們更多時候自覺自愿,甚至是搶著來受害,實際上他們是被綁架了。」

淡化競爭性的教育政策

針對過度教育問題,參加上述論壇的多位專家都把矛頭指向了「教育產業化」弊端。

朱高峰指出,基礎教育中利益集團的存在是辦教育以營利為目的的必然產物。教育行政部門不僅需要否認教育產業化,還需要對教育產業化的種種表現及其後果進行研究和清理,以遏制教育產業化的不良表現。

「國家投入不夠,學校就要自己去賺錢。賺了一些錢,可風氣壞了,一些人的心野了,一些老師沒心思了。市場化對基礎教育的傷害是致命的。」溫儒敏認為,現在需要有更強硬的措施摒除產業化對過度教育的不良影響。

「單純就利益鏈本身來解決過度教育問題也是不可能的。」朱高峰說,還要從社會需求、基本制度等方面來澄清問題、提出辦法。

教育部長袁貴仁在論壇發言說:「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原則上大家都同意,但付諸行動,還會有困惑:校長也不願教師和學生壓力太大,但升學率降低怎麼辦?教師也不願讓學生太苦,但學生成績下降怎麼辦?家長也不願讓孩子太累,但將來上不了好學校怎麼辦?」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巡視員朱慕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過度教育問題從根本上而言,可以說是教育體制競爭性的負面影響。「升學率成為教育領域的GDP,這一競爭性不可避免地傳導到政府部門對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要扭轉不良的競爭,政府需要系統地介入和解決,淡化競爭性的教育政策。」

相關焦點

  • 瞭望東方周刊專欄
    《瞭望東方》憑藉新華社實力雄厚的國際新聞團隊、世界問題研究機構以及遍布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網絡,依靠國內外一流學者,密切關注影響中國政治與經濟安全的大國關係、周邊動向,更注重以全球眼光來觀察國內政經走勢。《瞭望東方》以誠實為至高原則,以深度為第一追求,致力於發掘新聞背後的新聞,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
  • 瞭望東方周刊:健身教練速成記
    誰又能想到,就在半年前,只有高中學歷的他,還是南方一家機械製造廠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工廠裡的活太苦太累,賺錢又少。」張鵬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於是,2016年農曆新年過後,他跟著表哥踏上了北漂路,希望能在北京找到好的發展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體形較好的張鵬被一家健身機構的老闆看上了。經過短暫的培訓後,他成了一名持證健身教練。
  •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人參為什麼不行
    吉林省參茸辦公室主任孫振天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次危機確實給吉林內部帶來了很大震撼,也迫使吉林下定決心調整人參產業發展思路,「調整的方向就是走出以往盲目擴大種植的怪圈,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控人參種植。」從2008年開始,吉林將每年人參林地開發面積限制在1000公頃以內,遠低於此前每年3000公頃以上的開發面積。
  • 瞭望東方周刊:「老北京娃娃」如何回收舊衣服
    宮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項覆蓋北京西城、豐臺、海澱三區175個社區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已試水八個月。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北京市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穿衣類商品數據顯示,每年北京產生廢舊衣物約23萬噸,床單、被罩等織物類約11萬噸。也是在太平橋街道,30歲出頭的廢品收購者李剛夫婦在狹窄的出租平房內準備午餐——清湯掛麵裡漂著幾根菠菜。
  • 瞭望新聞周刊-搜狐新聞
    瞭望新聞周刊—狐狐網友熱評最高文章之10秀 搜狐網每日牽手瞭望新聞周刊詳情列表 《瞭望》——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
  • 統計先鋒獲贈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
    》新聞周刊贈閱儀式在太原市圖書館馬克思書房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璐,《瞭望》新聞周刊黨委常委、紀委書記何君臣,新華社山西分社副社長汪振望等領導出席了贈閱儀式,贈閱儀式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竣敏主持。》新聞周刊,我局郭瑞等統計先鋒一同參加了贈閱儀式,接受贈書。
  •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招聘記者編輯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招聘啟事  《瞭望》新聞周刊由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刊物獨家發布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資訊,深度解析重大時事內情,其新聞報導具有難以替代和難以模仿的權威性,能給讀者帶來權威的新聞洞察力,被譽為中國極具主流影響力的新聞周刊。
  • 特稿|10年前瞭望東方國內最早披露福建莆田遊醫黑幕
    林金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這裡的好房子,絕大多數都是到外面去包醫院的人建的。許多房子的面積超過了1000平方米,有40個以上的房間,造價要數百萬元。有人為了老人行動方便,還在家裡裝了電梯。」陳德良對這一說法作了澄清,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實際上詹國團和詹國營、詹玉鵬、林宗金他們並非是傳說中的師徒關係,只是同為一家公司的股東,只是股份的大小不一樣而已。」
  • 瞭望周刊社總編輯、黨委書記馮瑛冰一行來訪
    昨天,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揭曉了新一輪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杭州連續第14年入選,會上還揭牌成立了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由新華社瞭望周刊社、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市拱墅區委區政府、杭州市富陽區委區政府、浙大城市學院五方合作共建。
  • 瞭望丨我們需要怎樣的未來教育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苗苗    國際關係演變錯綜複雜、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化越來越快    幫人應對變化的教育    《瞭望》:教育天然承擔著為國家未來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在你眼中,新時代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 瞭望周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重慶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姚樹潔說。從地圖上看,成渝地區如果能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將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 王寧:漢字教育太跑偏
    章太炎不僅不主張廢除漢字,他還認為,漢字不要壟斷,關鍵是要普及教育,普及漢字。  《瞭望東方周刊》:你不認同「漢字危機」這個說法?  王寧:上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以推廣普通話、推行簡化漢字、推行拼音方案三大語文政策,初步解決了文化普及和教育普及的問題,漢字的存廢之爭已經不再尖銳。
  • 《瞭望》新聞周刊專訪高松校長 探究華南理工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
    近日,為破譯華南理工大學辦學「密碼」,新華社記者鄭天虹專訪高松校長,專訪報導刊登在《瞭望》新聞周刊與新華社客戶端。報導全文如下:上世紀90年代,珠三角近60%的企業負責人或技術核心骨幹出自華南理工大學。比如,當時我國彩電行業的「三巨頭」:TCL總裁李東生、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康佳集團前總裁陳偉榮。
  • 《瞭望》新聞周刊發文介紹廈門在職黨員亮身份、進社區的好做法 點...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10月26日出版的《瞭望》新聞周刊發文點讚廈門城市基層治理。
  • 瞭望丨教育性質越來越弱,資本性質越來越強,在線教育「虛火」旺
    原題丨在線教育「虛火」有多旺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松 陳燕 魏雨虹  近日多家在線教育機構的宣傳廣告在社交平臺刷屏,同一位「老師」為它們打起了廣告,一會兒「教了一輩子小學數學」,一會兒「教了40年英語」。經查,這位「老師」實際是一名演員。
  • 熊運浪書記在《瞭望》新聞周刊上發表署名文章《激活社會...
    9月26日中共南昌縣委書記、小藍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熊運浪在《瞭望》新聞周刊第39期上發表署名文章《激活社會治理的基層基因激活社會治理的法治基因近年來,南昌縣堅持以法治強保障,大力推進普法宣傳教育和法治社會建設,先後獲評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中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江西省第三屆十佳營商環境縣等。法治宣傳不打折。
  • 瞭望丨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 謝永林:為服務國家、服務...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擁有近1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建起8大研究院和57個實驗室,科技專利申請數超過2.8萬項。《瞭望》新聞周刊就此專訪了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謝永林。    持續創新造就「平安模式」    《瞭望》:近日,平安獲評「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單位)」,平安在推動行業發展、創新方面有哪些成績和貢獻?
  • 《瞭望》新聞周刊刊發文章:首都戰疫啟示錄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即將於8月3日出版的2020年第31期《瞭望》新聞周刊刊發記者李斌、王君璐採寫的文章《首都戰疫啟示錄》。摘要如下:7月20日零時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歷時近40天的再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果。
  • 《河南教育周刊》正式創刊,官方網站同步上線
    (《河南教育周刊》第一期第一版)  多年來,河南教育在教育規模、水平、體制、就業、教育創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是我國教育改革的財富,是我國教育發展的真實體現《河南教育周刊》的創刊也是順應潮流,加強媒體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