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中國人參為什麼不行

2020-12-20 半月談網

 

為什麼中國是人參產量大國,卻不是產業大國?

這是馮家被人問及頻率最高的問題。作為全國人參大省——吉林省的參業協會副會長,這個問題由他回答再合適不過。

然而,馮家卻感到為難。

3年前,囿於政策,中國的人參只能藥用,不能製成其他產品,例如各種食品。而今,雖然這個限制已取消,但中國消費者心理上已經給人參貼上了「藥品」標籤,因而對於普通的人參製品接受度並不高。

這與韓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常被引用的一組數據是,吉林一省的人參產量佔到全球人參總產量的70%以上,產值卻不足韓國人參的10%。

這是不爭的事實。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的人參種植面積和人參產量都在成倍增加,但人參產業發展卻嚴重滯後。

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

轉型

人參主要產於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以及北美。產於中國東北的叫「長白山人參」;產於朝鮮、韓國的叫「高麗參」;產於北美的叫做「西洋參」或「花旗參」。

在中國,素有「百草之王」稱號的人參,可記載應用歷史已超過4000年。這種藥用價值極高的草本植物,在歷朝歷代都被當作貢品敬獻皇室,民間甚至將其奉為神物。

但在過去幾百年中,野生人參因瘋狂挖掘而蹤跡難尋,人們轉而人工栽培人參。如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產區出產的人參都是人工種植而成。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4年(1949~1983)間,中國的人參種植業得到穩步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全國各人參主產區掀起了種參高潮,人參種植面積和產量翻倍增長。但此後十年間,因產量激增而帶來的供需矛盾爆發,人參市場走向低迷。

也正是因為這場危機,各人參產區開始被迫轉型,吉林的表現尤為突出。

其實,早在1989年全國正興起人參種植熱潮時,吉林就專門成立了由副省長牽頭的參茸辦公室,希望通過專營方式來管理人參種植。按照當時的設想,吉林各地的人參種植、經營都要獲得政府審批後方能開展,不能隨意進行。但這種借鑑韓國人參種植經驗的做法,由於種種原因並未能實施下去。

「專營能夠合理地控制人參種植規模,利於市場的有序發展。」吉林一位長期研究人參產業的退休官員告訴本刊記者,如果當時能夠強力推行專營制度,後來的市場危機或許不會那麼嚴重,「當然這種制度的推行會有一定難度。」

吉林省參茸辦公室主任孫振天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次危機確實給吉林內部帶來了很大震撼,也迫使吉林下定決心調整人參產業發展思路,「調整的方向就是走出以往盲目擴大種植的怪圈,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控人參種植。」

從2008年開始,吉林將每年人參林地開發面積限制在1000公頃以內,遠低於此前每年3000公頃以上的開發面積。而其他的人參主產區也都在嚴控人參種植面積,已有的種植區也在逐漸減少。

但上世紀90年代那場近乎瘋狂的人參種植潮帶來的影響依然深遠,全國各人參主產區仍然面臨著艱難的處境,人參產業發展幾乎停滯。

2005年,吉林成立人參資源整合開發工作推進組辦公室,謀求產業轉型。

和此前的政策調整不同,吉林將此次的轉型方向明確為人參產品加工。「就是從最原始的人參種植變成人參加工,實現產業升級。」孫振天說,為此吉林將人參列為全省五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力求通過全省的資源統籌實現抱團發展。

困擾

得益於一系列政策利好,一批涉足人參市場的企業開始進駐吉林東部的主要人參產區。彼時,因國家政策限制,人參只能作為中藥材的一種用於藥品製造。

「所以當時招商引資過來的企業也是清一色的藥企。」馮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些藥企多半是在當地建立人參種植基地,並非在當地加工產品,「當時人參價格非常低,這樣既能保證原材料供應,又能降低成本。」

但綜合性藥物製造所需的人參成分並不多,而單純的人參藥物尚處於開發階段,人參市場的消費需求並未顯著提升。

「產業發展沒有達到最初的設想,產業升級也不如預期。」上述吉林退休官員說,人參產業發展還是以種植業為主,深加工幾乎沒有。

在馮家看來,這種現象並非市場定位所致,而是政策所困。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前曾允許部分人參製品當作食品銷售,但2002年頒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將人參列入保健食品名單,規定凡是以人參為原料的製品,不能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

「這使得中國人參產業在市場和產品開發上都受到很大限制。」馮家說,這正是韓國人參產業和中國最大的區別。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許永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韓國人參產業發展的重點就是人參食品,已開發出400多種產品,該國90%以上的人參是以食品形式消費掉。

多次去過韓國考察的華瑞參業董事長金立華更是感觸頗深。「韓國將人參食品做到了極致,人參糖、人參咖啡、人參面,人參食品已滲入到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韓國的路邊便利店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人參食品,這在中國是難以想像的。」

「食品需求肯定要大於藥品,一旦人參食品產業發展起來了,整個人參行業就不用擔心了。」許永華說,韓國人參產業走在全球前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參食品的大眾化、普及化。

為打破這種困局,吉林從2005年開始屢次向當時的衛生部說明情況,希望放開人參進入食品領域的限制。2010年,原衛生部批准吉林成為全國首個開展人參藥食同源試點工作的省份。當年,吉林的人參銷量就增加了2000多噸。

兩年後的2012年9月,衛生部正式批准人參(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人參被允許進入食品領域。該政策的出臺使得中國人參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眾多企業開始湧入人參食品領域。

華瑞參業也是此時進入人參食品領域的企業之一,目前該公司生產包括食品、化妝品、日用品在內的多種人參製品。金立華說,對於一直受困的人參企業來說,藥食同源的放開確實激發了市場活力。

「中國市場對人參的需求將會從醫藥領域進入到食品、化妝品等日常消費品領域。」孫振天說,未來人參產業發展的重點勢必會集中在食品領域,「吉林已經將其明確為人參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誤解

在衛生部正式放開「藥食同源」政策的十年前,《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已經將人參列入保健食品原料名單,也就是說人參可以製成保健品。彼時,市場也曾出現過一股「騷動」。

一些藥企曾信心滿滿地涉足人參保健品領域,但市場效果並不好。相比藥品,消費者對保健品的購買慾望並不強,且多數情況下取決於產品的知名度。

「由於很多企業的欺騙行為,導致中國消費者對保健品恨之入骨,總覺得都是騙人的。」上述官員說,這給人參保健品產業發展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

也正因此,人參在保健品領域的應用並不普遍,人參保健品市場也始終不溫不火。反觀韓國,其最為人熟知的人參品牌「正官庄」就是以保健品和藥品見長,在全球擁有極大銷量。

「消費者的這種誤解並不是對某一產品的誤解,而是對人參的誤解。」孫振天說,人參因強大的功效長期用於藥物之中,這導致中國人普遍認為人參太補,不易多吃,「但那些都是生長上百年的野山參,而現在的人參都是人工種植,只有6年的生長期,兩者的功效怎麼會一樣呢?」

正官庄六年根商業(上海)有限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正官庄全資子公司)市場部部長崔永錫也持相同看法。

崔永錫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中國「吃人參容易流鼻血」的說法非常奇怪。「在韓國,人參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健康食品,是一種非常日常的食品。」

馮家直言,這種誤解導致中國人將人參當作一種奢侈品,而非日常消費品,「買回來就是當作高檔禮品送人,而不是自己吃。」這種情景曾被業內人士拿來調侃,「其他行業都是企業宣傳產品多麼高檔,而人參行業正好相反,拼命要降低產品的檔次來吸引消費者。」

許永華說,一個韓國人每年要吃掉400克鮮參(未經處理的人參),如果中國人能達到這個水平,每年的人參需求量就有52萬噸,「這個產業自然就起來了,甚至都不用依靠出口。」

公開資料顯示,僅吉林的人參加工企業就高達上千家,生產的人參食品已達500多種,比韓國人參食品種類還多,但能夠被消費者熟知的產品幾乎沒有。

正是因此,許多企業都對人參市場存在疑慮。

華潤三九旗下專做人參產品的公司——吉林華潤和善堂人參有限公司總經理唐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因市場培育還沒有完成,所以企業還是持觀望態度。」

唐莉表示,自己公司未來3年仍會以人參種植和原料初級加工為主,不會過多涉足產品生產,儘管其目前擁有2000畝人參種植基地。

「如何消除消費者對人參的誤解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中國消費者的觀念改變不了,人參產業就永遠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強。」孫振天說。

對手

在全球人參市場,韓國和中國常被拿來比較,也一直在明爭暗鬥。雙方的「交戰」從人參發源地延伸到人參產業,乃至全球市場的爭奪。「但中國在這場交鋒中始終處於劣勢。」許永華說。

韓國早在一百年前就出臺了紅參管理法規。崔永錫說,韓國有很多扶持人參產業發展的規定,還把高麗參當作國禮,提高高麗參在國際上的形象。

利用資金、技術和品牌優勢,韓國已初步掌握了國際人參產業定價權,在國際市場佔據重要地位。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韓國人參品牌「正官庄」在全球人參市場份額高達34%,遠超其他行業品牌。

而中國目前卻沒有能與「正官庄」抗衡的企業。

「一個強大的品牌對於產業發展有很大帶動作用,中國的品牌意識確實不如韓國。」孫振天說,這曾給中國人參「走出去」帶來極大影響。

2009年,吉林改變以往單一品牌宣傳策略,註冊「長白山人參」商標,所有該商標旗下企業產品可統一標註「長白山人參」品牌出售。為此,吉林還申請註冊了國家級「長白山人參」商標及「長白山人參」國際商標。

而同年,為了繼續保持在全球最大的人參消費國的優勢地位,「正官庄」在中國成立全資子公司。此前,其產品都是通過香港經銷商轉賣到內地。崔永錫說,過去幾年正官庄已在中國設立了7家直營店,產品銷量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截至目前,其2015年的銷售額就已達3億元人民幣。

目前,吉林全省已評定的「長白山人參」品牌產品生產企業已達24家,品牌產品達85種。孫振天毫不避諱地說,此舉的目的就是集中全力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中國人參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就在衛生部批准吉林為人參藥食同源試點後,正官庄於2011年在吉林延吉市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吉林韓正人參有限公司。該公司旗下品牌「恩正元」以長白山人參為原料生產面向中國市場的人參食品。

「正官庄在中國市場專注人參保健品和藥品,而恩正元則專注人參食品等快消品,兩者定位不同。」崔永錫說,正官庄對於中國市場前景充滿信心,未來也會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紅參行業的領導品牌。」

「中韓在人參市場的競爭已經從國際轉移到了中國國內。」馮家說,未來雙方在中國市場的爭奪勢必會越加激烈,「但不會出現在國際市場上那麼大的差距。」(王元元)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瞭望東方周刊專欄
    《瞭望東方》憑藉新華社實力雄厚的國際新聞團隊、世界問題研究機構以及遍布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網絡,依靠國內外一流學者,密切關注影響中國政治與經濟安全的大國關係、周邊動向,更注重以全球眼光來觀察國內政經走勢。《瞭望東方》以誠實為至高原則,以深度為第一追求,致力於發掘新聞背後的新聞,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
  • 瞭望東方周刊:健身教練速成記
    張鵬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於是,2016年農曆新年過後,他跟著表哥踏上了北漂路,希望能在北京找到好的發展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體形較好的張鵬被一家健身機構的老闆看上了。經過短暫的培訓後,他成了一名持證健身教練。在中國的健身行業裡,像張鵬這樣的健身教練並不在少數。「健身教練是一個類醫生的職業,應該對其專業性有一定的要求。」
  • 瞭望東方周刊:誰推動了「過度教育」
    教育主管部門良好的意圖要落到實處卻並不容易,其中的一大阻礙來自父母家長的認識「最近,我在中國各城市見了一些家長,他們的孩子大多在5至15歲之間。談起孩子,都是愁容滿面,說天天忙於送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學奧數、學鋼琴、學書法。補習班佔去了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孩子疲憊不堪,父母苦不堪言。」近日,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吳建民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
  • 瞭望新聞周刊-搜狐新聞
    瞭望新聞周刊—狐狐網友熱評最高文章之10秀 《瞭望》——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在海內外形成了高素質、有影響力且穩定的讀者群,發行量一直位居中國內地時事新聞周刊首位。以「新聞性、權威性、思想性、可讀性高度統一」為特色,在電視、網際網路、報紙、雜誌之間博採眾長,「集一周於一日」,將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詳盡地將有關事件和新聞背景與來龍去脈告訴讀者,進行分析、解釋和評論,進而對其發展趨勢作出預測,並對這種趨勢所體現的更深更廣的意義和影響進行估計、判斷。
  • 瞭望東方周刊:「老北京娃娃」如何回收舊衣服
    宮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項覆蓋北京西城、豐臺、海澱三區175個社區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已試水八個月。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北京市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穿衣類商品數據顯示,每年北京產生廢舊衣物約23萬噸,床單、被罩等織物類約11萬噸。也是在太平橋街道,30歲出頭的廢品收購者李剛夫婦在狹窄的出租平房內準備午餐——清湯掛麵裡漂著幾根菠菜。
  • 統計先鋒獲贈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
    》新聞周刊贈閱儀式在太原市圖書館馬克思書房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璐,《瞭望》新聞周刊黨委常委、紀委書記何君臣,新華社山西分社副社長汪振望等領導出席了贈閱儀式,贈閱儀式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竣敏主持。  本次活動所贈閱的《瞭望》新聞周刊以「新聞性、權威性、思想性、可讀性高度統一」為特色,發行量一直佔據中國內地時事新聞類周刊的首位,內容注重深度解析中央重大政策精神
  •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招聘記者編輯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招聘啟事  《瞭望》新聞周刊由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刊物獨家發布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資訊,深度解析重大時事內情,其新聞報導具有難以替代和難以模仿的權威性,能給讀者帶來權威的新聞洞察力,被譽為中國極具主流影響力的新聞周刊。
  • 特稿|10年前瞭望東方國內最早披露福建莆田遊醫黑幕
    福建莆田遊醫黑幕:掌控80%中國民營醫院,了解真相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記者朱國棟 李蔚 暴富的莆田遊醫:少數暴富的民營醫院老闆們在春節期間,會帶著原配夫人、秘書或「二奶」拜見父母雙親,「春節時,有一戶人家男主人和大老婆、兩個小老婆湊成一桌打麻將,倒也其樂融融。」
  • 瞭望周刊社總編輯、黨委書記馮瑛冰一行來訪
    昨天,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揭曉了新一輪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杭州連續第14年入選,會上還揭牌成立了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由新華社瞭望周刊社、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市拱墅區委區政府、杭州市富陽區委區政府、浙大城市學院五方合作共建。
  • 瞭望周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由此確定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向東、向大海。中國經濟隨後開啟了長達40年的黃金期,GDP年均增速超9%,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東部沿海增長極。
  • 丘成桐稱與北大沒有私人恩怨 憂慮中國人才培養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我和北大不存在私人恩怨問題」——獨家專訪丘成桐  不久前,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紐約時報》說北京大學40%的引進人才都是海外的  《瞭望東方周刊》:你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北大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學府,你想到過雙方會發生這樣的正面衝突嗎?  丘成桐:北京大學被認為是全國最好的大學,很多學生、研究生都這麼認為。我只是把我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看法清楚表現出來,我想從北大開始是比較適當的。因為這是一個大範圍的教育體制的問題,許多學校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 「瞭望之友」徵集號
    ▲ 以傳遞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獨家新聞引起國內外讀者高度關注的「中南海紀事」專欄,得到小平同志支持。圖為新華社關於《瞭望》開闢中南海紀事專欄的送審報告。 《瞭望》專注於高端、權威的時政報導,匯聚頂尖、稀缺的作者和受訪者資源,在喧譁、繁雜中凸顯站高望遠特質、發揮激濁揚清作用,成為世界觀察中國改革開放走勢的「風向標」。
  • 瞭望:中國經濟增速放緩 宏調或可緊貨幣松財政
    瞭望:中國經濟增速放緩 宏調或可緊貨幣松財政 2008年07月21日 10: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7月21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
  • 「文正堂」榮獲中國保健品十大最具公信力品牌
    由中國保健協會、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北京保護健康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保健品十大最具公信力品牌」授牌儀式於5月20日在首都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任建新、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中國保健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潘學田、北京保護健康協會會長張熙增、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雜誌社執行副總編——歐陽曉晴等人出席了會議,並發表了講話,本次活動將對中國保健品市場起到正本清源,揚真抑假的作用。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消費者的信函、賣場及網絡的有效投票1675372張。
  • 瞭望專訪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腳踏中國大地 仰望科學星空...
    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第一次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履新之後,南科大和社會對這位新校長充滿期待。他會在南科大重點布局什麼?又將帶領南科大在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有哪些新作為?
  • 傳媒人陳安慶是如何採訪中國當代最著名科學家——袁隆平院士的?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最著名科學家,如何從數十年眾多媒體無數次採訪中挖到新料,做出新意?在這次採訪中,袁隆平院士現場時間為40分鐘,但實際上時任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的陳安慶老師準備了一周時間,設計採訪提綱參閱了袁隆平院士在2003-2008年所有公開見報報導,研究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7本專業書籍,涉獵閱讀量達百萬字。
  • 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排名:哪個城市第一名
    @瞭望東方周刊:#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快訊:「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結果發布!溫州、徐州、銅川、台州、泰州、珠海、佛山、威海、無錫、營口十座城市被推選為「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級市)!
  • 揭秘進口商品為什麼貴:高關稅逼國人海外代購
    進口商品為什麼貴  大品牌在中國地區的高端定價策略、中國自身的關稅、增值稅及消費稅,共同推高了進口商品在中國的價格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馬莉/北京報導  「掃貨」成為中國遊客的特徵之一。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2015年春節期間,日本一些店鋪為吸引中國遊客,貼上了倒著的「福」字。而據日本政府統計,來日本的外國人中,中國人的購物最突出,最新的數字是人均近14萬日元(約7345.8元人民幣),這個數字遠超2萬日元的韓國人。  中國人境外購物如此火熱,與中國境內進口商品價格偏高密不可分。
  • 《瞭望》新聞周刊專訪高松校長 探究華南理工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
    近日,為破譯華南理工大學辦學「密碼」,新華社記者鄭天虹專訪高松校長,專訪報導刊登在《瞭望》新聞周刊與新華社客戶端。報導全文如下:上世紀90年代,珠三角近60%的企業負責人或技術核心骨幹出自華南理工大學。比如,當時我國彩電行業的「三巨頭」:TCL總裁李東生、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康佳集團前總裁陳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