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跳樓的悲劇,我們漏掉了什麼

2020-08-27 大鍋燉江湖

01

[世人總以旁觀者身份看悲劇,忽略從中汲取教訓]

近期發生的這兩起學生跳樓自殺事件,再度引發輿論的軒然大波。

一是6月4日,江蘇常州市一5年級小學生妙妙(化名)從教室跑出後翻越欄杆墜樓身亡。家屬稱,當時妙妙剛上完作文課,事發前,妙妙的作文被老師評價要「傳遞正能量」。

二是6月6日,中北大學發生一起學生墜亡事件。據校方通報,墜亡學生是中北大學軟體學院18級學生時某,這名學生在當日下午14點的課程補考中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並收其試卷,學生離開考場不久後,發生墜樓事件。

前者更是引發以自媒體為主導的口誅筆伐,他們認為官方調查結論不合事實,老師和學校應承擔主要責任。至於後者,輿論倒是一邊倒地認為老師和學校並無過錯,作為大學生(成年人)應有承擔作弊後果的能力和勇氣。

從輿論來看,幾乎所有人都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事故的前因後果和追責問責上,都以旁觀者的身份指指點點,在其中或以俠客的角色聲嘶力竭的吶喊,或以路人的姿態走馬觀花掃一眼。然而,我們都似乎漏掉了什麼。

在大鍋看來,國人習慣這樣——總是先忙不迭地聲援一番,然後忘記,有的更吃著人血饅頭津津有味,冷漠地踐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極少有人把自己擺進去,去分析因果,去汲取教訓,去未雨綢繆避免事故再度發生。

實際上對事件中的家長而言,悲劇已經發生,兩條鮮活的生命已經逝去,就算是老師和學校有責、被追責問責又能實現什麼呢?是可以洩憤嗎?還是為了實現復仇?再重的處罰或處分恐怕都無法撫慰痛心欲絕,也都換不回孩子的生命。

每一起事故的調查,也不僅僅在於追責問責、賠償和安撫受害人,更在於警醒和教育旁人、後人。尤其對身為旁觀者的我們而言,後者的分量甚至比前者還要重些。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等悲劇發生以後才警醒,不能等悲劇復盤一番就罷了。我們必須從每一起事故或悲劇中,形成必要的危機思維,找到有效的預防方法,這才是正途。而不是不加思考的批判以後就此忘卻,不做應該的反思,不進行應有的行動,然後忘記,直到下次悲劇的再次到來,直到悲劇可能發生在自己身邊或身上。


02

[片面歸責的習慣,易忽視關鍵人員的作用]

全面、客觀地來說,在反思事故時,我們首先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也是每個人都容易陷入的一個歸責誤區,那就是:很多人在批判悲劇的時候,潛意識裡過分同情弱者,總是習慣地忘記悲劇當事人的責任,總說「死者為大」。如果再碰到有公權力機關參與的事件,便將對公權力的天然仇恨夾雜進去,一股腦將責任全部推給相關部門,不斷詰問「怎麼不管」「怎麼不管好」。大鍋看來,這樣的求全責備,荒唐至極!

如6月13日下午瀋海高速溫嶺大溪段發生的槽罐車爆炸事故中,果然有不少網友在批評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何監管的?極少有人(好像沒有)反問槽罐車駕駛員和所屬公司的責任。後者可是主要責任、主體責任和直接責任啊,前者就算有責任也不過是次要責任、監督責任和間接責任。越過後者去責備前者,真TM扯淡!哪有這樣的道理?即使駕駛員沒了,即使公司損失巨大,也絲毫不影響責任劃分,不影響其應承擔的責任,一碼歸一碼,不能和稀泥啊。

這就和很多人喜歡說的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一樣,也和成龍說的「犯了每個人都會犯的錯誤」一樣,就是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分解,拉其他主體下水,不分主次,混淆視聽,旨在推卸責任,逃避責備,是極度不負責任和極端自私自利的表現。

因此,我們在看待兩起學生自殺事件時,不僅要注意釐清老師和學校乃至社會的責任,也不能忽視家長的角色定位。

當然,大鍋並不是在為老師和學校開脫,只要經調查兩者有責,該追究追究,該問責問責;也不是認定家長存在過錯而負有責任。大鍋只是在提醒,面對悲劇,採取什麼樣的有效措施可以防止發生?

理性、客觀來說,在這兩起事件中,兩個孩子一開始所面對的其實並非多大的責難,只要有效及時化解,走極端情況的就不會發生。更進一步來說,孩子如果具有足夠的抗挫折能力,能夠獨立處理好情緒,或者處理不了學會求援,及時將問題上交家長或其他人,悲劇大概率是不會發生的。

毫無疑問的是,對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家長的作用和家庭的教育至關重要。所以,大鍋只是覺得,從兩起事件的過程來看,家長可以做的更多,其實也不用太多,就可以獲得相應效果,那就是抵禦那些傷害,避免悲劇的發生。


03

[對於孩子的良好成長,家長是第一責任人]

一定有人反問,為什麼不要求老師和學校擔負起更多責任(做的更多)?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

實際上,在看完上述兩起學生自殺事件的報導後,很多網友包括大鍋第一感覺並不是說要找誰的責任,而是感覺到這一小一大兩名學生的心理太脆弱了,進而聯繫起更多類似報導和身邊的案例,覺得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了,動輒徑直走到極端,令人猝不及防。

這大約是經濟發展了,家長格外心疼孩子,對孩子的呵護多了,管束和關心過量了,導致孩子自身獨立自主能力差了,尤其在獨立處理情緒方面欠缺。家長在這一方面又沒有足夠知識、能力甚至意識都沒有,以致於孩子脆弱、敏感、「經不起事」。

而這難道不是我們從兩起事件中應該警醒和思考的嗎?事件中孩子所面對的不過是學校內來自老師的責難,而比之社會的毒打和陌生人的傷害,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家長們必須明白,一方面,孩子的健康成長雖不是單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之一就能完成的,但必須強調的是家庭是第一位的,家長是第一和直接責任人;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家長必須切實肩負起主體責任。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壞人不作惡、好人多行善和社會穩定和諧等外部人或環境上,其他主體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完成使命。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改變世界和他人,只能不斷強化自身才能在複雜的社會不受傷害。家長能力再強,關懷再備至,也不能代替孩子面對一切情況,更多時候需要他們獨立處理問題。而且,在形勢緊急的情況下,外界救援是根本來不及的,教育孩子不主動陷入危險或學會在危險中自保才是最可靠的。

因此,孩子從出生到成年的這個過程,需要家長主動認領責任、挑起擔子,關注好呵護好他們的心理,幫助塑造獨立的人格和提升抗擊挫折的能力——這也正是當代絕大部分家長所忽略的。


04

[世人習慣治已病,忽視治未病]

講這麼多,還是要重複一下那句話,以防有人情緒化誤解:大鍋並非給老師和學校開脫,也不是受害者有罪論,而是給家長提個醒,以避免悲劇發生在自家身上。因為世人總是以為悲劇或事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總習慣治已病,卻不知治未病的極端重要性;總火燒眉毛才撲火,然為時已晚

復盤那麼多事故,我們可以發現,悲劇多發生在細節,但凡能夠警醒些、注意些、稍微未雨綢繆一點點就能避免。看來想去,除了悲痛還是感覺到惋惜。

以前曾為女子在酒店被尾隨和人爭論,他們總是在強調酒店沒有盡到保護義務。這點大鍋也認同,不過大鍋不習慣於湊追責問責的熱鬧,而將關注點放在如何防止問題發生上面,主要強調女性出門在外要學會自保,要避免陷入危險,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也不要過分迷信社會穩定。要知道惡人作惡可不管那麼多,他們不分場合、不論後果、不講套路。

但這點好像沒人聽——她們習慣一個人黑燈瞎火的走走看看,喜歡一個人天南海北的浪來浪去,不知是真膽大還是對外面的世界太有信心或對自己太自信,真以為神州處處是她媽。大鍋不禁要問,悲劇一旦發生了,對受害者而言,強調責任在誰還重要嗎?比較起來,如何避免悲劇發生才是主要的吧。

覆水難收,希望有人能聽得下去。


· END ·

相關焦點

  • 有些跳樓的孩子,寧可跳樓也不想面對的其實是家長
    最近跳樓的孩子特別多。有補考作弊被抓,羞憤難當跳樓的。有刷家裡6萬塊錢玩遊戲,羞憤難當跳樓的。但是這些羞憤難當的跳樓的孩子,如出一轍擁有同款家長,要甩鍋和討說法的樣子真的像一個培訓班培訓出來的。他們普遍把孩子心理脆弱的事情一筆帶過,然後大肆渲染孩子死跟自己無關。
  • 夢語推薦:兩個耳光的悲劇,孩子跳樓之後你都想了些什麼?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不管發生任何事情,父母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媽媽罵你幾句怎麼了,我可是白養了你14年啊!你不過是跳樓沒了一條命,我可是會自責啊!而悲劇發生後,又有教育專家站出來指導:今後一定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對不起,當務之急請先培養好父母的性格!
  • 又有孩子跳樓自殺,什麼時候教育成「孩子不跳樓,就算成功了」?
    留下這封絕望的字條後,這個孩子選擇跳樓自殺了... ..自殺,成為青少年死亡的頭號原因。又是什麼壓垮了孩子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女孩留下了一句對自己的質疑:「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之後,在紫色字條上留下「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從窗戶跳樓身亡。在微博上,作家葉傾城分享了身邊孩子跳樓自殺的原因。
  • 中北大學學生跳樓事件:如何讓悲劇不再發生?
    ,跳樓自殺……悲劇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令人觸目驚心,令人扼腕嘆息,一直聽到有評論稱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擔憂,現在看來包括大學生的抗壓能力也不容樂觀。逝者已逝,悲痛之餘,我們應該冷靜思考,如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 學生跳樓事件頻發,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
    複課後學生跳樓事件頻發,全國各地紛紛傳來了震驚的消息。這些孩子小到小學生,大到初中,高中,大學生。讓我們痛心不已的同時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堪重負,放棄自己的生命?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人民網)師生衝突、家庭衝突、學業壓力、抑鬱症、都是致孩子瞬間崩潰,自殺的典型誘因。基於今年疫情原因,孩子們經過漫長的居家網課學習方式,面對開學,難免有些不適,再加上學習壓力大,才導致這一次一次悲劇的發生。
  • 動不動就跳樓!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
    一、跳樓事件:1、暑期作業沒完成,不敢面對老師,選擇跳樓8月31日上午8點多,在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農機店家屬院裡,發生了一個學生跳樓案。第四例案件中,女生已經17歲了,就因為與同學對於舞蹈時意見不和,憤憤不平而跳樓自殺。說明這位同學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而且心胸狹窄,心理素質太差。面對不同的意見不能正確對待,既不能跟同學進行理性的交流溝通,又不能克服心中極端的衝動,以致釀成悲劇。第五例女生據說是學習壓力大,有抑鬱症。
  • 孩子發生悲劇,家長需要檢討什麼?
    廈門某中學初二學生因學校強制要求網課打卡而跳樓不幸身亡,令人扼腕 。事後其家長散發的一封公開長信,頗有追責學校和老師的意思,被網際網路廣泛轉發,讓人看得更加令人痛心。教育當前問題很多,比如明明是應試教育,卻一定要堂而皇之宣稱推行素質教育;明明師生和家長都學業負擔超級重,卻煞有介事鼓吹減負。
  • 10歲男孩跳樓身亡,這場悲劇誰來買單?
    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非常珍貴,可是近期我們看到太多有關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了,都說,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可是當一條條幼小的生命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就該思考如何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據男孩母親說,孩子學習很好,成績一直是班裡的前三名,老師對孩子的評價也是樂觀開朗,可是就這樣的一個男孩,怎麼會選擇跳樓自殺呢?男孩媽媽回憶到當日,兒子小霆與兩個六年級的同學起了一點小衝突。「當時六年級的同學在做值日,我兒子從其中一個同學拖乾淨的地方走了過去,那位同學就跟我兒子吵了幾句,兩人就離開了。
  • 14歲的男孩跳樓,當父母的我們該如何避免悲劇
    所以,總覺得要說點什麼才能夠讓自己好受一點。 是的。 我們養娃的目的是什麼,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愛,還是為了給未來的自己養老呢?有人把養娃當成是一項投資。我不喜歡養娃是一項投資。因為你投資,肯定是要求回報的。而以投資的心態來養娃,肯定會要求娃回報你點什麼,你才會覺得你養娃這件事情是值得的。 所以,我更喜歡把養娃的過程,看成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 在沒有娃之前,我天不怕,地不怕。
  • 15歲女孩跳樓:生前患有抑鬱症,作為家屬如何預防這樣的悲劇?
    這才是我們需要去吸取的教訓,以此避免悲劇再次重演。具體什麼原因刺激的,我們不得而知,只是我想在這裡告訴抑鬱症患者家屬們一個事情:「一個抑鬱症患者,絕不是一件事情就會導致他做出極端的事情來,而是前前後後積累了太多的痛苦,實在承受不住了,而這個時候又受到的了刺激,那麼這個刺激頂多就是一個導火索罷了。
  • 孩子跳樓不能只讓學校和老師負責,我們家長該做些什麼?
    6月4號,江蘇常州一位小學生上完作文課後因不滿老師的評語而跳樓自殺,6月6號中北大學一名大學生因補考作弊被抓後跳樓自殺。一小一大,花樣的年華,就這樣隨意的畫上了人生的句號,令人嘆息、惋惜。然而事情發生後,網絡上清一色的對學校教育口誅筆伐,對老師們的不負責任破口大罵。卻選擇性的忽視了作為孩子貼心的陪伴者-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的角色缺失。
  • 開學沒幾天已有多名學生跳樓: 是什麼讓孩子除了死亡, 別無選擇?
    越來越多青少年自殺的悲劇讓我們意識到,當孩子沒有足夠強烈的「求生欲「,當父母不把提升孩子的生命欲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那些關於成績、升學、名校、未來的話題其實都無從談起。人們很容易把青少年自殺事件的發生歸咎於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坦白說,「學習壓力」這口鍋背得莫名其妙。有人因壓力而奮進,有人卻因壓力而自殺。區別是如何看待壓力,或如何看待學習。也有人說,我們的教育缺少死亡教育,孩子們缺乏對生命的敬畏,這種說法還是略顯空洞(當然,避而不談更糟),我們需要有更具體的方法來幫助父母,去避免發生這類悲劇。
  •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不讓悲劇發生
    在父母的責怪下,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她趁父母不在家時,想要跳樓自殺,恰巧被鄰居發現,制止了悲劇的發生。中學生談戀愛,成為社會所關注的話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首先,出現了問題就要勇敢的去面對,這時需要家長耐心的去引導,讓孩子從痛苦的陰影中走出來。樹立對生活的信心,重新站起來。
  • 15歲女孩跳樓:生前患有抑鬱症,作為家屬如何來預防這樣的悲劇?
    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女孩跳樓的原因,在當地朋友圈廣泛流傳開來的有兩種說法,一是女孩牴觸補習鋼琴;另外一種說法是女孩因為成績差與家人發生了矛盾。具體是否是這兩個原因當中的之一或者都有?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人都沒有,而且是兩命!重要的是:我們在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情時,該如何去做到提前幹預或者有效的避免它發生?這才是我們需要去吸取的教訓,以此避免悲劇再次重演。
  • 12歲中學生跳樓身亡,稱假期作業沒寫完,無法報到,網友:悲劇
    然而,就在前幾天,湖南省發生了一場悲劇。8月31日上午,在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第十五中學,讀書的一名12歲初中生,小曾在家屬院跳樓身亡,結束了生命。這樣的通知幾乎每個學校都是這樣,沒有不妥之處,然而,卻因為這個通知,12歲的孩子跳樓身亡了。
  • 學生跳樓事件頻發,愛運動的孩子卻是例外?
    複課後學生跳樓事件頻發,全國各地紛紛傳來了震驚的消息。這些孩子小到小學生,大到初中,高中,大學生。讓我們痛心不已的同時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堪重負,放棄自己的生命?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人民網)師生衝突、家庭衝突、學業壓力、抑鬱症、都是致孩子瞬間崩潰,自殺的典型誘因。基於今年疫情原因,孩子們經過漫長的居家網課學習方式,面對開學,難免有些不適,再加上學習壓力大,才導致這一次一次悲劇的發生。
  • 14歲女孩墮胎後跳樓,我們拿什麼來保護我們的女孩
    在如此美好的年齡階段,毫不猶豫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知道真相後,深感惶恐,我們拿什麼來保護我們的女孩……小小和媽媽、外婆在回家的時候,小區發生了一場悲劇,有人跳樓了。小小的媽媽沒有逗留趕緊帶著女兒繞道回家了,因為女兒有輕微的抑鬱,她擔心女兒會受到影響。
  • 抱孩子跳樓的媽媽,是被產後抑鬱推下的樓
    前幾天,湖南一位31歲的母親,留下了一封長達十幾頁的遺書之後,帶著自己的兩個寶寶跳樓自殺了。兩個寶寶一個兩歲半,另一個才幾個月,可憐他們兄妹倆,還沒來得及好好的看一看這個世界,就匆匆離去了。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討論。有人指責這位母親不夠獨立,寧可死也不敢離婚,並且殘忍地決定了孩子的生死。
  • 小學生「活得太累」跳樓,是什麼壓垮了他
    相較於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實更值得關注。希望類似的悲劇能少些,再少些!疑似男孩跳樓前留下的字條上「我活得太累了」「只希望能多睡一會」「我早已絕望」等字眼格外讓人心疼。目前,公安機關已經介入調查,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通報。 如花一般美好的年紀,本該無憂無慮地成長,結果卻選擇了縱身一跳。我們無法判斷在跳樓前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壓力和疲倦,但字條上歪歪扭扭的「恐懼並絕望的黃xx」的落款無疑展現出他長期以來的壓抑和絕望。
  • 青春期的孩子跳樓為哪般?
    今天,網上傳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武漢一名14歲的男孩,因為和另外兩名男同學在班級打撲克,被叫家長,媽媽來到學校後,當眾扇了孩子兩耳光,結果,孩子沉默一會兒後,轉身跳樓身亡。看到這樣的消息,我總是很痛心,為如花生命的隕落而痛惜不已。一個生命消失了,再評判誰對誰錯毫無意義,但起碼可以警醒更多的人,避免此類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