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廳就餐環境優雅,食物精美顏值高,從前一直給人很時髦很高檔的感覺。很久以前中餐在無比強勢的西方優越感下顯得有點low,不少人認為使用刀叉比用筷子更文明更優越。
當你拋開所有虛無縹緲的就餐禮儀,形式外衣,單純從飲食來看,會發現結果是相反的。
為什麼要拋開這個?很多時候禮儀形式的本意並不是如今呈現的模樣,只是後期漫長演化形成了固定的偏見。
不少時候禮儀文化是為了滿足部分人的區別心和虛榮心,並非事物的本質。就像西餐裡面用三個手指頭吃東西,主要原因是西方貴族不想顯得自己和平民一樣用五個指頭抓東西,進而強迫用三個手指成為習慣。再比如撲克牌中的大小王穿的那奇怪的鞋,依據就是法國貴族的船鞋,不適用不方便,但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區別,因為一般人不會穿它。
放棄感情,偏見的認知,從進化的角度理性看待,筷子明顯是刀叉的進化。
刀叉難道真的是西餐獨有的嗎?並不是,中國幾千年前就有了刀叉之類的,使用的歷史也很漫長,各種考古文物的出土足以證明這個事實。但是春秋戰國之後,筷子開始徹底淘汰刀叉,以後出土的文物筷子完全碾壓了刀叉等餐具。
為什麼後來不再廣泛使用刀叉類的餐具?
因為刀叉不方便,只有切割,叉食物的單一功能,而一雙筷子就能滿足絕大多數使用需求,方便適用,效率高。
發明筷子是因為我們的飲食進化了,很早進入了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之前或者農業文明不發達,刀叉就能滿足需求。因為人能處理的食物基本上就是肉類,或者簡單的植物性食品加工。羊腿架在火上烤後,餐刀一割,叉子一插就能把食物送進嘴裡。食物簡單,加工處理也不複雜,但是當農業文明進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食物的來源更加豐富了,對加工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工的形式也越來越高,單純的火上一烤並不能滿足各種食物的加工要求。
農業文明的程度越高,那麼食物的來源越廣泛,食品的種類也就越來越多,必然要求烹飪的方式多樣複雜,於是燙炒,蒸,煮,焗等各種各樣的食物烹調方式出現了。就像豆腐,總不能叉子一叉,架在火上烤吧?吃火鍋,叉子不僅不方便而且高溫傳導燙手。
這是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結果,反過頭來我們就能理解西餐和中餐之間的差異了。
西餐為什麼沒有湯麵?
絕大多數西方的麵食沒有湯,有也是湯麵分離。因為筷子還沒出生,湯麵的餐具沒有啊!用刀叉吃湯麵方便嗎?中餐麵食種類繁多,湯麵,乾麵,拌麵,尤其是湯麵有容易入味的優勢,可以添加各種各樣的調料和配菜創造出種類繁多的美食,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熱乾麵,涼麵,刀削麵,酸辣粉,酸菜牛肉麵,香菇燉雞面,種類碾壓全球。
沒有筷子可能就進化不到火鍋這一步,光靠刀叉恐怕難以下口吧?反正血旺不會有。
中餐為什麼種類如此繁多?
中國很早就進入了農業文明,歷史非常悠久,並發明創造了各種各類的食物和加工方法,比如豆腐,餃子,豆腐,腐竹,加工難度高,處理複雜,食物外觀和來源完全不同,這些都是需要高度而又悠久的文明才能進化出來。而且需要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創造,畢竟吃飽安穩之後才會有心思琢磨吃的。西方的農業文明時間並不長,而且一直處於動亂戰爭中,無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之後漫長黑暗的中世紀也提供不了這樣的環境。
為什麼西餐的就餐禮儀繁雜?
因為餐具功能太單一,需要用的餐具又多,不方便,吃一頓精美豐富的食物不容易。吃這個需要思考用什麼樣的餐具,下一個需要換什麼樣的餐具,應該先吃什麼後吃什麼,這就需要一個標準化的就餐教程教你如何應對這種複雜的就餐方式,教程慢慢就標準化就餐禮儀了。
西餐為什麼很少有內臟?
首先內臟加工處理複雜
內臟本身就是動物的重要部位,處於動物身體深處,有層層的保護組織圍繞這些部分,就像心臟在胸骨肋骨的保護。破壞這些保護複雜麻煩,而且動物體積越大,難度越高,況且不慎割破膽囊之類會使食物處理難度劇增,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經驗很難發現這些美味。
菜刀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對冶煉技術加工要求很高。我國的對鐵的使用很早就開始了,但是古代西方這方面嚴重落後,直到工業革命才發生逆轉。中餐的菜刀方便砍骨使用時間悠久,而古代西方並沒有類似方便的刀具。
其次內臟調味複雜
內臟一大特點就是腥味很重,原汁原味很難入口,不會處理自然因為難吃而拋棄。為了調和這種腥味,需要複雜的調料配料。這方面恰恰是悠久中餐所擅長的,得益於各種調料和食物來源的發明創造,原本各種難聞難吃的動物內臟成了美食,比如說火鍋的毛肚,雞胗、鴨胗等等。另外就是滷法,各種滷菜,原本很難加工,形同雞肋的食物變成了美食,比如說鴨脖。
當然西方也有內臟作為食物的,農業文明較發達的法國就有鵝肝。可鵝肝還是比較容易入手,不像牛肝羊肝那麼難獲取,而且肝相對於其他內臟入味容易,處理簡單。
西餐pk中餐,誰會佔優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開放融進世界,相信全球飲食文化互相融合會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談不上誰取代誰,但本人還是更看好中餐主導兩者融合,取長補短。
西餐以前大行其道,大家以吃西餐為榮,但近年來漸成沒落之勢,大家最後還是忠於自己的胃。真正長久的還是需要滿足基本需求,文化或者品牌脫離需求遲早要被拋棄。人類已經度過了滿足溫飽的時代,創造食物的根本動力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對美食的追求,這種動力遠遠超過了健康之類的概念。否則吃各種維生素,補充各種營養液就好了,比食物純淨安全,何必追求美食。
有的人會說西方人崇尚健康營養,並不是根本原因,而是長期匱乏的飲食文化,食物來源以及加工方式的單一造就了這種飲食習慣。西餐素食很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很難滿足人類維生素的需求,而且素食過少容易導致消化系統腸胃出問題。況且西餐素食多為生吃,健康安全不保險。
真所謂食不厭精,人對美食的欲望是無窮,這個決定食物種類總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雖然西方農業文明不長,但是工業文明較長,創造的現代工業包裝食品卻越來越多,遠超農業時代。
雖然從歷史進化的角度,我國的餐飲文化確實領先於西方,但不應該沉迷在這種優越感中。要知道世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利就有弊,如同漫長的文化傳統塑造了思維方式,思維的慣性越大,轉變就困難。西方沒有經歷過漫長的農業文明發展歷程,正是如此能夠更容易擺脫農業思維,開創工業文明。
理性看待,保持開放虛心接納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