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處「漢學」意指關於漢人和漢文化之學,亦即與華夏源流同構相承的思想文化譜系。本文論述範圍特指此一系統,暫不涉及「多元一體」的華夷體系。後者之中除漢學外,還有藏學、蒙學、回學及苗學等譜系存在。因此在作比較分析時的文化單位也不指作為整體的中國。相關論述可參見筆者另文:《從漢學「三統」看道教傳承》(載《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以及《多民族文學史觀》(載《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2】資料輯錄參見:《中國歷代79次大地震》,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0291/7261351.html。
【3】參見桂慕文:《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史概說》,《農業考古》1997年第3期。
【4】《孟子》:「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轉引自中國科普博覽網,「地震歷史文物」專欄(王越主編):http://www.kepu.net.cn/gb/earth/quake/history/hst008.html.
【6】(清)李元瀛《地震記》,載於光緒十二年《虞鄉縣誌》卷11。轉引自中國科普博覽網,「地震歷史文物」專欄(王越主編):http://www.kepu.net.cn/gb/earth/quake/history/hst008.html。
【7】資料引自同上。
【8】席鋒宇:《我們應該建一座怎樣的地震博物館》,《法制日報》2008年5月22日。引自法制網: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08-05/28/content_868778.htm?node=5958。
【9】對於2008年四川發生的5·12地震,通常的稱呼是「汶川大地震」,而由這次地震波及甚廣的特點看,將其命名為「龍門山大地震」更為恰當。筆者對此有過論述,參見徐新建主編《災難與人文關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蔣慶:《四川地震博物館今日開始選址 徵集文物材料》,《成都商報》2008年6月3日。
【11】地圖來源:《汶川地震遺址遊》,成都地圖出版社,2009年2月。該圖「主題詞」醒目寫到「見證災難, 激勵人生」。
【12】圖片拍攝:徐新建。
【13】圖片拍攝:何俊昌,引自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09-04/29/content_11279612.htm。
【14】參見《汶川地震一周年:建設中的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1/30/content_10735426.htm。
【15】參見陳健、江毅:《汶川地震遺址成為四川旅遊新熱點》,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01/content_10745057.htm。
【16】參見劉斌:《清明萬人祭》,川旅遊局網頁:http://qclyj.com/Article.asp?id=413。
【17】拍攝:徐新建。我們在北川民間祭臺等處採訪到的災難故事內容繁多,限於主題和篇幅,將另文專論。
【18】圖片拍攝:徐新建
【19】圖片拍攝:徐新建
【20】參見: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detail.php?id=599。圖片來源相同。
【21】參見李泓冰、姜泓冰:《日本阪神大地震紀念館參觀記》,《人民日報》2009年2月19日。
【22】參見:郭一娜等:《走進廢墟上的地震博物館》,《國際先驅導報》2008年第47期,圖片來源相同。
【23】參見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detail.php?id=599。圖片來源相同。
【24】參見:《關於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館的種種建議》,文化傳播網:http://www.ccdy.cn/pubnews/533544/20080527/542173.htm。
【25】資料來源:汶川地震博物館《前言》。此《前言》所提四川近代數次地震包括1934年的疊溪地震。該地震發生在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內。當地民族至今對其記憶猶新,日常生活亦深受影響。筆者1998年在當地考察時亦有所聞和記述。參見徐新建:《阿壩之行》,載《民族學通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頁4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