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觀點】徐新建:多難興邦與災難記憶 ——地震展館中的文化重建

2021-01-21 文學人類學

【1】此處「漢學」意指關於漢人和漢文化之學,亦即與華夏源流同構相承的思想文化譜系。本文論述範圍特指此一系統,暫不涉及「多元一體」的華夷體系。後者之中除漢學外,還有藏學、蒙學、回學及苗學等譜系存在。因此在作比較分析時的文化單位也不指作為整體的中國。相關論述可參見筆者另文:《從漢學「三統」看道教傳承》(載《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以及《多民族文學史觀》(載《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2】資料輯錄參見:《中國歷代79次大地震》,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0291/7261351.html。

【3】參見桂慕文:《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史概說》,《農業考古》1997年第3期。

【4】《孟子》:「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轉引自中國科普博覽網,「地震歷史文物」專欄(王越主編):http://www.kepu.net.cn/gb/earth/quake/history/hst008.html.

【6】(清)李元瀛《地震記》,載於光緒十二年《虞鄉縣誌》卷11。轉引自中國科普博覽網,「地震歷史文物」專欄(王越主編):http://www.kepu.net.cn/gb/earth/quake/history/hst008.html。

 【7】資料引自同上。

【8】席鋒宇:《我們應該建一座怎樣的地震博物館》,《法制日報》2008年5月22日。引自法制網: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08-05/28/content_868778.htm?node=5958。

 【9】對於2008年四川發生的5·12地震,通常的稱呼是「汶川大地震」,而由這次地震波及甚廣的特點看,將其命名為「龍門山大地震」更為恰當。筆者對此有過論述,參見徐新建主編《災難與人文關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蔣慶:《四川地震博物館今日開始選址 徵集文物材料》,《成都商報》2008年6月3日。

 【11】地圖來源:《汶川地震遺址遊》,成都地圖出版社,2009年2月。該圖「主題詞」醒目寫到「見證災難, 激勵人生」。

【12】圖片拍攝:徐新建。

 【13】圖片拍攝:何俊昌,引自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09-04/29/content_11279612.htm。

 【14】參見《汶川地震一周年:建設中的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1/30/content_10735426.htm。

 【15】參見陳健、江毅:《汶川地震遺址成為四川旅遊新熱點》,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01/content_10745057.htm。

 【16】參見劉斌:《清明萬人祭》,川旅遊局網頁:http://qclyj.com/Article.asp?id=413。

【17】拍攝:徐新建。我們在北川民間祭臺等處採訪到的災難故事內容繁多,限於主題和篇幅,將另文專論。

【18】圖片拍攝:徐新建

【19】圖片拍攝:徐新建

【20】參見: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detail.php?id=599。圖片來源相同。

【21】參見李泓冰、姜泓冰:《日本阪神大地震紀念館參觀記》,《人民日報》2009年2月19日。

【22】參見:郭一娜等:《走進廢墟上的地震博物館》,《國際先驅導報》2008年第47期,圖片來源相同。

 【23】參見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detail.php?id=599。圖片來源相同。

【24】參見:《關於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館的種種建議》,文化傳播網:http://www.ccdy.cn/pubnews/533544/20080527/542173.htm。

 【25】資料來源:汶川地震博物館《前言》。此《前言》所提四川近代數次地震包括1934年的疊溪地震。該地震發生在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內。當地民族至今對其記憶猶新,日常生活亦深受影響。筆者1998年在當地考察時亦有所聞和記述。參見徐新建:《阿壩之行》,載《民族學通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頁49-92。




相關焦點

  • 2017九寨溝地震祝福語、祈福語:多難興邦,天佑中華
    2017九寨溝地震祝福語:多難興邦,天佑中華  川人未曾負國,國人永不負川。多難興邦,天佑中華。  1、一定要堅強,讓我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祝你們平安!  2、災難無情,人間有情,受災的同胞們,我會常常為你們祈禱,為你們祝福。  3、加油噢!災區的人們,我們永遠在一起!
  • 【會議通知】2018 地震災後重建學術論壇召開通知
    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十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2018 地震災後重建學術論壇
  • 全球病例四百萬,傷亡遠超汶川大地震
    全球病例四百萬,傷亡遠超汶川大地震.春夏之交話汶川,巨震已過十二年。百廢待興再重建,至今舊貌換新顏。.全球病毒再蔓延,病例超過四百萬。疫情未滅論悲慘,逝者遠超大災難。5月12日,恰是汶川地震12周年。當年那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大災難,死亡人數超過8萬人,給國人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百廢待興,多難興邦,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經過12年的建設,災區已然舊貌換新顏。同樣在昨天,截至2020年5月12日12時,全球共213個國家和地區爆發了新冠疫情。
  • 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耗費近10年
    四川汶川大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和深重的災難。如同這次大地震一樣,在上個世紀,世界上也發生過多次慘烈的大地震。每一次慘烈的大地震的背後,都是生命被無情地奪取,家園遭無情地毀滅,人員死傷和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哀悼逝者,祝福生者。痛定思痛過後,重建勢在必行。
  • 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 科普展館開館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吳豔麗)在紀念唐山抗震42周年的特殊日子裡,7月28日上午,新改展的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正式開館。據悉,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 永不褪色的記憶|我和汶川大地震
    永不褪色的記憶---我和汶川大地震廖毅文時光如水,逝者如斯。回望過往,已是光影流年。太多的悲痛、太多的無助、太多的感奮,隨著時間的推移,浸透在我的血脈中,沉積成永不褪色的汶川記憶。在北川,那位已過黃金救援72小時,被子弟兵不放棄、不拋棄地從擠壓的樓板中救出的女青年,您現在已經當母親了吧?你還記得從廢墟中被抬出的情景嗎?當時,你臉色蒼白,遍體鱗傷,極度脫水,生命奄奄一息,幾名戰士急速的把你抬到了門前的樹蔭下,給你清洗口腔,餵水更衣。
  •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館,位於南部路南區境內,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
    地震使24萬人遇難,市區民用建築94.6%倒塌損壞,工業建築物70- 80% 倒塌,生產、交通、公用等各項設備、設施遭受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54億元。震後,唐山人民在黨中央的關懷領導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全國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歷經「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建成了一座功能完備、環境優美、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唐山。
  • 災後如何重建家園:臺灣「921」地震經驗談
    我們的眼光還可以,也應該更加高遠些:重建,不光是重建一批物質性的構築物,也是重建已經淪為廢墟的文化,重建已經破碎了的人心。作者:朱濤 建築師臺灣「921」地震是20世紀末期臺灣最大的地震,發生時間為1999年9月21日1:47:12.6,震中位於臺灣南投縣集集鎮,規模高達芮氏7.3級,造成2321人死亡,8000餘人受傷 當四川大地震救災工作仍在艱難地進行,餘災仍隨時有可能發生之際,災後重建已開始被提上緊迫日程。
  • 永遠的記憶:走進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唐山,在我的記憶裡,是與地震緊密相連的一座城市。說起唐山,自然能聯想到那場刻骨銘心的地震;而說起地震,自然又把唐山連在一起。今冬的一個小雪過後初晴的上午,忙裡偷閒,我背起相機,坐著公交車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帶著敬畏、帶著追憶,走進這裡……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了「敬畏自然、關愛生命、探索科學、追憶歷史」的理念,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鐵軌為縱軸,以紀念大道為橫軸,引著人們進入追憶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之中。
  • 人大代表:汶川大地震後四川旅遊業的重建與對策
    2007年中國社科院主持完成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評選中,成都城市旅遊品牌全國第8位;城市宜居品牌全國第11位,其中,成都城市文化獨特性與城市文化吸引力兩項分項指標中,在全國所有城市中首屈一指,排名首位。成都城市旅遊形象和品牌是成都最可寶貴的無形資產,是成都城市旅遊競爭力和城市吸引力的關鍵。成都的休閒文化在災難中有何表現?成都的宜居環境是否下降?成都的旅遊景區是否破壞殆盡?
  • 中國自然災害警示錄:在歷史災難中實現歷史進步
    從汶川大地震,到今年以來的一系列自然災害,自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告訴人類如何與它相處。人類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與自然友好相處的重要性。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認識,正在從盲目性到自覺性,從未知到已知,由必然走向自由。    災難換來新的覺醒。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王凱曾兩赴舟曲,參與謀劃舟曲重建。
  • 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因512大地震全城重建,現在是5A級景區
    北川也擁有我國唯一的羌城旅遊景區,由北川地震遺址區、北川新縣城,北川地震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吉娜羌寨等景點組成,共分為地震遺址、大愛文化觀賞區和禹羌文化體驗區三大部分組成,總面積六平方公裡。中國羌城永昌匯聚了黨和國家、全國人民、海外僑胞及全社會的無疆大愛,集羌族建築之大成。
  • 岷縣漳縣6.6級地震災後重建三周年紀實
    歷史常常以大災大難留下深刻的印記,也常常以在災難中崛起譜寫壯麗的篇章。  震後百廢待興,重建迫在眉睫。26.9萬隴中兒女挺起不屈的脊梁,用雙手重建家園,用雙手展開新生活,用錚錚鐵骨,同災難進行頑強的抗爭。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在悲愴、奮起、拼搏的交響中匆匆流過,嶄新的岷漳大地重新崛起於天地之間!
  • 都江堰二王廟擬將原址重建 大量使用原材料
    據悉,抗震救災文物保護專家組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帶隊,成員包括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清華大學城市設計規劃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共計20餘人。專家們此行的另一任務是為地震博物館的建立選址。童明康透露,地震博物館的建立將採用廢墟+高科技展館模式。
  • 災難的記錄與生存的啟示——地震博物館(三)
    本篇繼續介紹:寧夏海原地震博物館、四川臥龍自然與地震博物館、上海地震科普館、北京地震與建築科學教育館、雲南魯甸地震紀念館。十一、寧夏海原地震博物館海原地震博物館位於寧夏海原縣,於2010年12月15日正式開館。為什麼在寧夏海原這個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地方也有一個地震博物館呢?
  • 全球災難大爆發!地震!洪水!病毒,2020太難了!
    圖文:人民網 版權屬於原作者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一堵由於強烈地震而坍塌的牆體。圖源:路透社全球已經進入超級災難期!原本大家都以為這是墨西哥的谷底,可是災難遠不止如此。居民在家中,也感受到了猛烈震感,小魚塘中的水比水裡的魚還有富有生機,在地震之下猛向外跳,家中之人沒有一個不因此而害怕。
  • 10年前發生地震帶上的災難摧毀一切,哪些省份不在地震帶上?
    2018年5月12日,是我國2008年汶川大地震10周年紀念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8.0級地震,造成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餘人受傷,一晃眼10年就過去了,如今的四川汶川震中已重建。
  •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楊立元)唐山大地震過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對唐山人民來說卻是刻骨銘心、記憶永遠的。在40年的風雨歷程中,「唐山大地震文學」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建構過程,顯現了重要的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一、深刻地探索了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  唐山大地震文學作為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災變文學,寫出了在慘絕人寰的大災難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營構和諧社會,逐步完善自我的偉大精神。
  •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開放 設電子靈堂祭拜
    展館——展出實物多為唐山市民捐獻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位於唐山市嶽各莊路北側,佔地40萬平方米。公園以機車車輛廠原有的鐵軌為縱軸,以一條紀念大道為橫軸,劃分為遺址區、水區、碎石廣場區和樹林區四片區域。坐落於地震遺址公園內的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是一座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地下展館。博物館分為紀念展廳和科普展廳,此次預展的為紀念展廳,布設主題為《唐山·1976》,主要展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災難,以及震後唐山人民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