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常會給一些帶有外鄉樣貌和異地口音人,冠以「蠻子」、「侉子」的稱呼。更甚至有「南蠻子,北侉子」的說法,現在看來多少帶著一些歧視性的色彩。過去農村裡流動性比較低,每當有外鄉人到來的時候,會聲稱來了一個外地「侉子」,全村的根看稀罕一樣,大家很好奇外鄉人和本地有到底有哪些的不同。
對於人們常說這類稱呼比較好奇,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對於「蠻子」和「侉子」叫法形成的原因有許多。不帶著任何色彩歧視,今天對於這兩種說法進行一番探討。歷史上我們以中原自稱,四方居住的人也就有了「南蠻、北狄、西戎、東夷」說法,後來隨著文化交流和統一,經濟中心南移,北方隨著向南遷徙,對於南方原著居民人也就有了「蠻子」一說,相應的南方原著居民也稱呼「侉子」,這樣的說法也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其實蠻子這個稱呼在特定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說法,在「宋、元、明」時期漢族稱呼蒙古族為韃子,而蒙古人則稱漢人為蠻子;在清朝的時候滿族也稱漢族為蠻子。從環境上說,過去南方多山農耕並不發達,相對落後並且民風彪悍,大都過著打獵的生活,於是乎就多了「蠻子」、「山蠻」的說法,指的是文化落後的地區。
對於侉子的來歷特意問了家裡的老人,最開始的時候侉子並沒有歧視的意思。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距離越遠的地方口音也是差異越大。侉子說的是口音不正,區別和本地人的的一個稱呼。過去沒有普通話,只要離開了家鄉自己就變成了「侉子」了,到也有把侉子稱為比自己更北方的人說法。
還有北方在冬天的時候最為寒冷,過去必須穿著棉衣棉褲才能過冬,現在老家農村裡還能看到這樣的裝扮。老棉褲比較厚實肥大,看著特別的臃腫好像要跨下去一樣,也叫做跨誇,於是北方也就多了一個「侉子」的說法,現在看來這類的詞大都帶了一些不好的色彩。
過去的時候「南蠻子,北侉子」都帶著歧視的色彩,也是因為南北雙方交流不方便的結果,相互的瞧不起對於地域的一種抹黑的行為。現在南北交流最為方便,農村越來越開放,人們也都開始走出去,這類的稱呼也淡去了歧視的色彩了,更多是大家相互調笑自嘲意味。
對於如今來說,「南蠻子,北侉子,都是一大家子」。不必過分的解讀其中的意思,也應該從自身做起,尊重他人儘量少用這些讓人誤解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