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科普了口吃的具體表現
口吃是絕症?治不好?大家對口吃的誤會太深了!
可是,家長總會問:
「為什麼會口吃呢?」
這個問題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
百靈鳥言語訓練中心的小百靈老師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
口吃的產生和分類
告訴你口吃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幼兒口吃應該怎麼辦?
口吃的發病機制尚無定論,有很多學派。
有人認為是大腦言語優勢半球不典型側化,該學說認為口吃者的大腦左側半球對言語活動的優勢控制不足,雙側大腦半球均發送各自的神經信號控制言語產生,使雙側肌肉出現非同步活動而導致口吃,這是被廣泛接受的一種說法。近期發展性口吃的神經成像研究從結構和功能上也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更直接的證據。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是造成口吃的原因還可能有這些:言語運動功能異常、聽覺系統異常、環境壓力、心理障礙等。
簡單一點概括,口吃可能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1)生理原因:口吃與遺傳或某種腦功能障礙有關。
(2)心理原因:如精神緊張、焦慮、激動。
(3)整個語言神經功能有障礙:即與發音、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係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
(4)模仿和暗示。有部分人小時候聽別人口吃覺得好玩,就去模仿別人結結巴巴的講話,養成習慣就變成口吃了。
口吃的分類有:
發育性口吃:兒童在2~3歲學習說話時,由於言語功能發育不成熟,掌握詞彙有限,說話太過緊張,想得比說得快,就不能迅速選擇詞彙,造成口吃,這是言語發育的正常現象。
家長恰當引導,就能度過這段發育性口吃階段。但如果沒能恰當引導,也沒有促進語言的提高,可能會演變為真性口吃。
真性口吃:兒童發育到6歲以上,口吃長期持續超過半年,則可判斷為真性口吃。
雖然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說口吃會遺傳,但如果家中有口吃家族史的就要特別注意了,有研究發現,一半多的口吃幼兒都有正患口吃或曾經患過口吃的家人,這類幼兒很可能發展成真性口吃!其次,如果孩子有語言障礙,如說話較晚,或者理解有困難,發展成真性口吃的可能性也會增大,家長一定要引起注意!
如果孩子生長節奏快,家長對幼兒的期望值過高的,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生活切實的壓力,那這樣的幼兒的口吃會較容易發展成真性口吃,希望家長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快樂輕鬆的生活環境!同時,調查顯示,男孩更容易患者口吃,但治癒率也會高於女孩。
家長在生活中要注意,
引導孩子放慢語速說話,
加強語言啟蒙教育,豐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