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悲華經十卷】曇無讖法師的傳奇故事(上)

2021-03-01 守月亮

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0138部

悲華經十卷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悲華經》講述了佛祖成佛之前,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發願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的故事。

這部經末學沒找到祖師大德的註疏,所以只能大致分享一下字面的意思,供有興趣的師兄參考。

曇無讖法師是北涼時期的天竺法師,公元385-433,他翻譯幾部著名的經典,包括《大般涅槃經》、《悲華經》、《菩薩地持經》、《菩薩戒本經》、《優婆塞戒經》等。

《高僧傳》裡面記載了他的故事,很精彩,適合拍電影。傳記文字有點長,大約1900字,我們挑一點來說。

曇無讖。或雲曇摩懺。或雲曇無懺。蓋取梵音不同也。其本中天竺人。六歲遭父喪。隨母傭織毾[毯-炎+登]為業。見沙門達摩耶舍。此雲法明。道俗所崇豐於利養。其母美之。故以讖為其弟子。十歲同學數人讀咒聰敏出群。誦經日得萬餘言。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講說精辯莫能詶抗。

曇無讖是音譯,曇的意思是法,無讖的意思是護。

他是中天竺人,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帶著他為別人做傭人織毛毯為生。

有一天,他母親見到沙門達摩耶舍,受到世人尊敬,有很多供養,他母親就覺得出家很好啊,於是就讓曇無讖拜達摩耶舍為師。這大概是他十歲的時候。

當時他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每天能夠背誦一萬字的經文。天才跟我們確實不一樣,我們現在每天看一萬字的經文都困難,人家能夠背誦一萬字經文。

他剛開始的時候,學習的是小乘佛法,兼著閱覽五明諸論,很快就精通這些內容,精於辯論,無人能敵。

五明是說五個方面的學問,通常跟外道經典並列。

我們採用《菩薩地持經》裡面的解釋大致看看。

大乘律·第1081部

菩薩地持經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明處者有五種。一者內明處。二者因明處。三者聲明處。四者醫方明處。五者工業明處。此五種明處菩薩悉求。佛所說者。名為內論略說二種。一者顯示正因果。二者顯示所作不壞不作不受。因論亦二種。一者能屈他論。二者自申己義。聲論有。二種一者顯示界色(界與色此二種是聲之差別非常所謂陰界形色根本聲名為界界有種種別聲名為色此二聲總一切音聲音聲論此中應廣說)。二者顯示巧便言辭。醫方論有四種。一者顯示善知病。二者顯示病因。三者顯示能除已起之病。四者顯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世工業處智者。顯示種種世業成就。

五明:1 內明,2 因明,3 聲明,4 醫方明,5 工業明。

這些內容,菩薩會去學習。

我們作為業力凡夫,發心可以學習菩薩,但是應當腳踏實地,先去極樂世界,證得無生法忍,然後再來學習這些,便於度化眾生。如果你現在不求往生,一門心思學這些,那也只能由你去瞎折騰了。以後精進群的師兄們去了極樂世界再來救你。

後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既異。交諍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肯屈。讖伏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本。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識久迷大方。於是集眾悔過。遂專大乘。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

曇無讖法師先學小乘佛法,後來遇到白頭禪師,跟曇無讖法師討論法義。

白頭禪師學的當然是大乘佛法,他們兩人學的是不同層次的佛法,所以說不到一塊去,相互諍論了100天。

曇無讖法師雖然言辭鋒利,但是始終沒能說服禪師。曇無讖法師就被對方法義精理折服了,於是問禪師:大乘佛法有沒有經典可以給我看看啊?

於是禪師就給了他一本《涅槃經》,是記載在樹皮上。

曇無讖法師讀了之後,大吃一驚,幡然醒悟,生出慚愧悔恨,原來自己之前是井底之蛙啊,雖然精通了小乘佛法,卻對大乘法義一無所知。於是召集大眾,當眾懺悔,然後專心學習大乘佛法。

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背誦大乘小乘佛法200多萬字了。

讖從兄善能調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者。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並不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之。

曇無讖法師的叔伯兄弟是一位馴象師,結果不小心把國王乘坐的白耳大象殺死了。

國王脾氣暴躁,大怒,殺掉了馴象師,並且下命令說:誰也不能去收屍,否則株連三族。

於是親屬無人敢去收屍。

曇無讖法師過去哭喪,並且收屍下葬。

國王又怒了,想要殺掉法師。

法師說:大王維護國法,所以殺掉我堂兄,我以親情的緣故,所以為他安葬,相互都沒有違背倫常大義,大王為什麼要發怒讓旁人心寒呢?

法師神色自若,視死如歸。

國王覺得很驚奇,於是就刀下留人,並且供養他。

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後隨王入山。王渴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咒石出水。因贊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鄰國聞者皆嘆王德。於時雨澤甚調百姓歌詠。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以久處致厭。乃辭往罽賓。

法師精通咒術,非常靈驗,在西域號稱大咒師。

有一次,他跟隨國王進山,國王口渴,到處找水沒找到。法師就秘密的念咒,於是石頭上出水了。

法師就稱讚大王:這都是大王有德行,招感得枯石生出泉水啊。

鄰國聽說之後,都讚嘆國王的德行。當時風調雨順,人民歌功頌德。

國王對法師的道術很喜悅,對法師非常優待。

過了一段時間,國王的新鮮勁減退了,於是對法師就逐漸冷淡了。

法師知道住久了就會招人厭倦,於是就辭別國王,前往罽賓國。

法師的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有神通的人,如果沒有私心,用神通來弘法,開頭是很有效的,可以快速切入,但是難以長久。就好像魔術一樣,你看多了之後,再神奇的魔術也逐漸沒有吸引力了。大家習以為常了,不覺得稀奇了。

所以佛祖主要是用佛法度化眾生,神通只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使用,通過神通折服外道之後,讓對方生出信心,願意聽佛祖演說佛法,不會用神通去牟取名聞利養。

齎大涅槃前分十卷並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彼國多學小乘不信涅槃。乃東適龜茲。頃之復進到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牽之在地。讖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讖乃慚悟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數過提舉。竟不能勝。明且讖將經去不以為重。盜者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

法師帶著《大般涅槃經》的前面十卷以及《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經》等經典,去到罽賓國。這些都是大乘經典。

結果罽賓國多數是學習小乘佛法,不信《涅槃經》,於是就向東去到龜茲國,然後又繼續前進,到了姑臧,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武威。

他住在旅舍的時候,擔心經本被人偷走,於是就枕在頭下睡覺。

結果呢,有人牽之在地,法師驚醒了,以為是有人偷經書。連續三晚都是這樣。

他還是沒明白,於是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這是如來解脫之藏,你怎麼能枕在頭下呢?

法師這才慚愧醒悟,把經書放在高處。

結果晚上真有人來偷經書。盜賊發現經書居然提不起來。

第二天,法師帶著經書,輕輕鬆鬆的,根本不覺得重。

盜賊見到之後,認為法師是聖人,都過來拜謝。

這個跟當年六祖的故事有點類似,惠明想要搶袈裟,放在面前,卻提不起來。

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自稱為王。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請出經本。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出經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橫。讖臨機釋滯清辯若流。兼富於文藻辭制華密。嵩朗等更請廣出諸經。次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餘萬言。

當時,匈奴人沮渠蒙遜佔地為王,建立北涼。沮渠屬於複姓,是匈奴的一個官職名稱。蒙遜是他的名字。

蒙遜聽說法師的名聲,就優待他。蒙遜信佛,希望弘揚佛法,於是就希望請法師翻譯經文。

法師因為當時還不熟悉漢語,又沒有翻譯人員,擔心譯出來不如法,於是不同意馬上翻譯。

相關焦點

  • 農曆七月二十三 《優婆塞戒經》譯成紀念日
    《優婆塞戒經》,七卷,或分五卷、六卷、十卷,又稱《善生經》《優婆塞戒本》,北涼曇無讖譯,也是僅存的漢譯本。經中講述善生長者為大乘在家信眾(優婆塞)說三歸五戒,是由《長阿含》及《中阿含》中之《善生經》敷演成為一部大乘經典。本經分為二十八品,說明菩薩之發心、立願、修學、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
  •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六
    晉河西曇無讖(安陽[色-巴+(廠@矢)] 道普 法盛 法維 僧表)  高僧傳第三卷(譯經下十三人)   宋江陵辛寺釋法顯。    宋黃龍釋曇無竭。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師枳園寺釋智嚴。    宋六合山釋寶雲。    宋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
  • 《法華經顯應錄》共二卷(卷下)終
    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紙。時驚宿習。為僧已後。學通此經。義極幽跡。由是撰法華經鈔三卷。劉氏據並汾。醋重其道。署為右街僧錄。處眾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一朝示疾。述願生知足天。終後頂熱。半日方冷。闍維次。舍利瑩然。遠近爭請供養(大宋僧傳)。
  • 《歷朝法華持驗紀》共二卷(卷上)
    誦法華十地。嘗於圊側見一鬼致敬雲。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廁鬼中。法師慈悲。望垂拔濟。有錢三千埋柿樹下。願取為福。師告眾掘錢。為造法華經一部。後復夢鬼雲。蒙慈力已得改生。致謝而去。誦法華經。為救苦之津梁。嘗於寢室。見三人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何為。答曰。法師應寂。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果。可申一年得否。答曰可。至明年期滿。無疾而卒。齊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
  • 聖凱法師: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
    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在第八屆覺群文化周上發表了《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的主題演講,演講摘要如下: 放生習俗的開展,成為宋代以後佛教深入社會的重要傳統之一。佛教傳入漢地後,曇無讖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商湯之所以討伐成功,除了擅用萬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靈,不讓一切生命被趕盡殺絕,其治國所行仁愛之風,由「成湯解網」事跡可見一斑。《呂氏春秋·異用》記載: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法華經中王,人法俱殊勝
    《法師品》的結構和內容也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說的。  從法殊勝的角度來說,《法華經》可謂經中之精華、經中之王。就諸經而言,一般來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就是說在《法華經》中,佛陀為我們開示了成佛的通途和大道。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於是上表,申請到天竺取經。當時(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獲唐太宗(李世民)批准。惟玄奘法師拿定主意,無論批准與否,決定赴天竺一行。所以最後不得不私自出境。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隻身向西行,經過一山洞,見洞口有蝙蝠糞,當時玄奘法師在想:『這洞中一定無人住,否則不會有這麼樣多的蝙蝠糞。』
  • 聖大解脫經—卷上 筆記合集
    南無炎光佛。南無炎根佛。南無地種佛。南無月像佛。南無日音佛。南無解脫華佛。南無莊嚴光明佛。南無海覺神通佛。南無水光佛。南無大音佛。南無大香佛。南無離虛垢佛。南無舍厭意佛。南無寶炎佛。南無妙頂佛。南無勇立佛。南無功德持慧佛。南無弊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琉璃光佛。南無無上琉璃光佛。南無最上首佛。南無菩提華佛。南無月明佛。南無日光佛。南無華色王佛。南無水月光佛。南無除疑冥佛。南無度苦行佛。南無淨信佛。
  • 北宋《白蓮社圖卷》賞析
    《白蓮社圖卷》描繪東晉元興年間,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同十八位賢士專修淨土法門,求脫穢土,願生極樂世界,故建白蓮社共修,並與陸修靜、陶淵明、謝靈運相善故事。觀此幅《白蓮社圖卷》,其作品畫法明顯受到受李公麟藝術特點的影響,或者說,該卷很有可能是畫家對李公麟《白蓮社圖》的臨摹本。
  • 泥中生蓮 傳奇譯經家—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譯有《中論》 、《百論》 、 《十二門論》 、 《般若經》 、 《法華經》 、 《大智度論》 、《維摩經》、《華手經》、 《成實論》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十住經》 、 《坐禪三昧經》 、 《彌勒成佛經》 、 《彌勒下生經》 、 《十誦律》 、 《十誦戒本》 、 《菩薩戒本》 、佛藏、菩薩藏等等。
  • 鳩摩羅什與《般若經》——向學法師
    羅什譯經的數量,在各經錄和傳記中的記載都不一致,僧《出三藏記集》卷二說有「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晉書·載記一七·姚興上》說羅什譯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又「續出並諸論三百餘卷」;梁·慧皎《高僧傳·羅什傳》也說有「凡三百餘卷」;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八說有「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三說有「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五卷」;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四說有「七十四部
  • 經疏部——法華玄義釋籤
    又嘉祥皎法師所集《高僧傳》十三卷,開為十科,終無不聽自解如天台大師,此不聽自解即是今文十德中之一也。及從「縱令」已下九德並在大師《別傳》,章安撮之用序師德。初德之中「詎」者正雲無也。下之九德,德德之中皆雲「縱」者,謂與而言之。縱有第一終無第二乃至第十,故下結雲「唯我智者具諸功德」。  「發悟」者,謂於大蘇法華道場三昧開發悟解一乘,代受法師,講金字《大品》。「陀羅尼」者,此雲總持。
  • 法華經與譬喻師|方便品
    這是著名的十如是,諸法實相的妙理,超越你們的智慧。諸法實相是宇宙觀、人 生觀、諸法是現象,實相是實在。二者不二, 圓融相即。萬有一切本來具有此十如是。此法華經是諸佛的秘藏,過去、現在、未 來諸佛必暢演此大法,普度眾生,使黑暗中的 眾生能睹光明。法華經共廿八品,前十四品 為跡,門,跡,即事跡。佛示現一生,說法等方 便事跡。後十四品為本門,顯釋尊是無始的古 佛,久遠實成,常住不滅。跡門的要點在顯實 相,是說哲學的第一義;本門的要點是顯壽長 遠,是說宗教的第一義。」
  • 這裡,有兩卷佛經的傳奇故事
    《趙城金藏》是我國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覆刻本,共計6980卷,今存4000餘卷,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籍」,因其刻版於宋金時期、1933年首次被發現於山西趙城廣勝寺而得名。1942年,在八路軍的搶救保護下,《趙城金藏》倖免於難。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播六集紀錄片《炮火下的國寶》,第五集重點講述國寶《趙城金藏》的傳奇故事。
  • 《趙城金藏》新現經卷亮相杭州圖書館,講述孤本上下八百年傳奇歷史
    他特別指出,「妙法蓮華經卷八中,第37版的挖改版,充分體現了《趙城金藏》雕刻過程中與《開寶藏》的覆刻關係,在文物價值以外也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一路驚豔過北京和上海,此行現身杭州,《趙城金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同樣震動杭城學術界。
  • 法華經中的殊勝功德名句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 《大般涅槃經》講解 第01課·重要性
    你理上悟了,是用你的頭腦意識。你很聰明,你理解了,那不叫悟。有的時候我們也說讀經開悟了,那是頭腦知見上打開了,不再滯澀了,知見上增加了,或者高度提升了,勉強也叫悟吧。那跟佛陀講的那個大徹大悟其實還是兩回事,大家千萬不要得少為足,即便你真的證得了阿羅漢,無學果位了,不受後有了,但是阿羅漢也不究竟,對吧?《圓覺經》也一再提到,你要是真的想成佛,你甚至就不要聽阿羅漢給你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