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0138部
悲華經十卷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悲華經》講述了佛祖成佛之前,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發願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的故事。
這部經末學沒找到祖師大德的註疏,所以只能大致分享一下字面的意思,供有興趣的師兄參考。
曇無讖法師是北涼時期的天竺法師,公元385-433,他翻譯幾部著名的經典,包括《大般涅槃經》、《悲華經》、《菩薩地持經》、《菩薩戒本經》、《優婆塞戒經》等。
《高僧傳》裡面記載了他的故事,很精彩,適合拍電影。傳記文字有點長,大約1900字,我們挑一點來說。
曇無讖。或雲曇摩懺。或雲曇無懺。蓋取梵音不同也。其本中天竺人。六歲遭父喪。隨母傭織毾[毯-炎+登]為業。見沙門達摩耶舍。此雲法明。道俗所崇豐於利養。其母美之。故以讖為其弟子。十歲同學數人讀咒聰敏出群。誦經日得萬餘言。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講說精辯莫能詶抗。
曇無讖是音譯,曇的意思是法,無讖的意思是護。
他是中天竺人,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帶著他為別人做傭人織毛毯為生。
有一天,他母親見到沙門達摩耶舍,受到世人尊敬,有很多供養,他母親就覺得出家很好啊,於是就讓曇無讖拜達摩耶舍為師。這大概是他十歲的時候。
當時他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每天能夠背誦一萬字的經文。天才跟我們確實不一樣,我們現在每天看一萬字的經文都困難,人家能夠背誦一萬字經文。
他剛開始的時候,學習的是小乘佛法,兼著閱覽五明諸論,很快就精通這些內容,精於辯論,無人能敵。
五明是說五個方面的學問,通常跟外道經典並列。
我們採用《菩薩地持經》裡面的解釋大致看看。
大乘律·第1081部
菩薩地持經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明處者有五種。一者內明處。二者因明處。三者聲明處。四者醫方明處。五者工業明處。此五種明處菩薩悉求。佛所說者。名為內論略說二種。一者顯示正因果。二者顯示所作不壞不作不受。因論亦二種。一者能屈他論。二者自申己義。聲論有。二種一者顯示界色(界與色此二種是聲之差別非常所謂陰界形色根本聲名為界界有種種別聲名為色此二聲總一切音聲音聲論此中應廣說)。二者顯示巧便言辭。醫方論有四種。一者顯示善知病。二者顯示病因。三者顯示能除已起之病。四者顯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世工業處智者。顯示種種世業成就。
五明:1 內明,2 因明,3 聲明,4 醫方明,5 工業明。
這些內容,菩薩會去學習。
我們作為業力凡夫,發心可以學習菩薩,但是應當腳踏實地,先去極樂世界,證得無生法忍,然後再來學習這些,便於度化眾生。如果你現在不求往生,一門心思學這些,那也只能由你去瞎折騰了。以後精進群的師兄們去了極樂世界再來救你。
後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既異。交諍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肯屈。讖伏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本。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識久迷大方。於是集眾悔過。遂專大乘。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
曇無讖法師先學小乘佛法,後來遇到白頭禪師,跟曇無讖法師討論法義。
白頭禪師學的當然是大乘佛法,他們兩人學的是不同層次的佛法,所以說不到一塊去,相互諍論了100天。
曇無讖法師雖然言辭鋒利,但是始終沒能說服禪師。曇無讖法師就被對方法義精理折服了,於是問禪師:大乘佛法有沒有經典可以給我看看啊?
於是禪師就給了他一本《涅槃經》,是記載在樹皮上。
曇無讖法師讀了之後,大吃一驚,幡然醒悟,生出慚愧悔恨,原來自己之前是井底之蛙啊,雖然精通了小乘佛法,卻對大乘法義一無所知。於是召集大眾,當眾懺悔,然後專心學習大乘佛法。
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背誦大乘小乘佛法200多萬字了。
讖從兄善能調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者。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並不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之。
曇無讖法師的叔伯兄弟是一位馴象師,結果不小心把國王乘坐的白耳大象殺死了。
國王脾氣暴躁,大怒,殺掉了馴象師,並且下命令說:誰也不能去收屍,否則株連三族。
於是親屬無人敢去收屍。
曇無讖法師過去哭喪,並且收屍下葬。
國王又怒了,想要殺掉法師。
法師說:大王維護國法,所以殺掉我堂兄,我以親情的緣故,所以為他安葬,相互都沒有違背倫常大義,大王為什麼要發怒讓旁人心寒呢?
法師神色自若,視死如歸。
國王覺得很驚奇,於是就刀下留人,並且供養他。
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後隨王入山。王渴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咒石出水。因贊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鄰國聞者皆嘆王德。於時雨澤甚調百姓歌詠。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以久處致厭。乃辭往罽賓。
法師精通咒術,非常靈驗,在西域號稱大咒師。
有一次,他跟隨國王進山,國王口渴,到處找水沒找到。法師就秘密的念咒,於是石頭上出水了。
法師就稱讚大王:這都是大王有德行,招感得枯石生出泉水啊。
鄰國聽說之後,都讚嘆國王的德行。當時風調雨順,人民歌功頌德。
國王對法師的道術很喜悅,對法師非常優待。
過了一段時間,國王的新鮮勁減退了,於是對法師就逐漸冷淡了。
法師知道住久了就會招人厭倦,於是就辭別國王,前往罽賓國。
法師的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有神通的人,如果沒有私心,用神通來弘法,開頭是很有效的,可以快速切入,但是難以長久。就好像魔術一樣,你看多了之後,再神奇的魔術也逐漸沒有吸引力了。大家習以為常了,不覺得稀奇了。
所以佛祖主要是用佛法度化眾生,神通只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使用,通過神通折服外道之後,讓對方生出信心,願意聽佛祖演說佛法,不會用神通去牟取名聞利養。
齎大涅槃前分十卷並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彼國多學小乘不信涅槃。乃東適龜茲。頃之復進到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牽之在地。讖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讖乃慚悟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數過提舉。竟不能勝。明且讖將經去不以為重。盜者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
法師帶著《大般涅槃經》的前面十卷以及《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經》等經典,去到罽賓國。這些都是大乘經典。
結果罽賓國多數是學習小乘佛法,不信《涅槃經》,於是就向東去到龜茲國,然後又繼續前進,到了姑臧,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武威。
他住在旅舍的時候,擔心經本被人偷走,於是就枕在頭下睡覺。
結果呢,有人牽之在地,法師驚醒了,以為是有人偷經書。連續三晚都是這樣。
他還是沒明白,於是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這是如來解脫之藏,你怎麼能枕在頭下呢?
法師這才慚愧醒悟,把經書放在高處。
結果晚上真有人來偷經書。盜賊發現經書居然提不起來。
第二天,法師帶著經書,輕輕鬆鬆的,根本不覺得重。
盜賊見到之後,認為法師是聖人,都過來拜謝。
這個跟當年六祖的故事有點類似,惠明想要搶袈裟,放在面前,卻提不起來。
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自稱為王。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請出經本。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出經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橫。讖臨機釋滯清辯若流。兼富於文藻辭制華密。嵩朗等更請廣出諸經。次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餘萬言。
當時,匈奴人沮渠蒙遜佔地為王,建立北涼。沮渠屬於複姓,是匈奴的一個官職名稱。蒙遜是他的名字。
蒙遜聽說法師的名聲,就優待他。蒙遜信佛,希望弘揚佛法,於是就希望請法師翻譯經文。
法師因為當時還不熟悉漢語,又沒有翻譯人員,擔心譯出來不如法,於是不同意馬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