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因為臺灣少子化問題嚴重,臺當局積極推動相關託育政策,希望民眾能多多生育,甚至還推出育兒津貼,鼓勵臺灣人敢生能養。不過,由於經濟不景氣,高物價、高房價等原因,現在臺灣很多年輕人表示真的不敢生。
據臺當局「內政部」統計,今年一到八月,臺灣出生人數大約為11萬5千多人,低於死亡人數11萬7千多人,而從2016年到2019年8月為止,「臺灣的自然增加人口」都呈現負成長的狀況。這些數據分析顯示,未來臺灣將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狀況。
臺當局稱,數據變化可能是單獨現象,需要觀察下半年的趨勢。臺灣「發展委員會」此前估計,島內總人口2022年將開始出現負增長,2027年人口紅利將結束。
相關數字背後則是島內年輕人的感嘆,「低薪時代自己都養不活,哪敢生小孩。」
有些年輕人婚後只敢生一胎,對於第二胎保持觀望態度,甚至還有人表示可以結婚,但是暫時不想生孩子。年輕人不想生孩子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由於工作繁忙,沒時間帶小孩,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無法承受高物價、高房價的壓力。
有臺灣民眾表示:「會想要先有房子,但現在房價很高,背負貸款的話,壓力會很大,如果再撥一些費用去照顧小孩,那生活質量也會不好,所以並不打算生育小孩。」
據臺灣人力資源機構4月公布的民調顯示,上班族認為撫養一名孩子成人,平均至少要存607萬元新臺幣,以目前臺灣經常性薪資4.17萬元新臺幣推算,大概要不吃不喝12.1年。上班族還認為,家庭月收入要達10.2萬元新臺幣,才有能力生養小孩。
鄭信偉 臺內政部門戶政司副司長
死亡人數比較多,因為這可能會涉及到所謂的高齡化;另一方面就是少子化,我們要提升所謂的婚育率,把少子化人數拉起來,把自然增加人數拉起來。
這幾年臺當局極力推動相關託育政策,甚至還推出育兒津貼等,就是希望鼓勵民眾多生育,期盼改善「少子化」現象。
臺灣島內去年出生總人數181601人,為2011年以來最低。而根據「世界人口綜述」網站2019年發布的生育率統計,臺灣平均每名婦女生下1.218個孩子,在20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墊底。
在這種條件下,臺灣當局預測總人口數最早明年將開始減少,2049年將低於2000萬人。年齡中位數將於2033年達到51歲,意味著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年過50歲。2039年時島內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30%。
臺大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年輕人口減少、勞動力減少,導致繳稅及消費人口減少,會對內需市場發展造成影響。
人口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人口結構的老化和數量的萎縮勢必嚴重拖累經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在1960年代到1990年代,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增長率一度超過10%。儘管臺灣的經濟成就有諸多因素,但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的快速增長是重要的基礎性因素之一。但近十年來,跌入超低生育率的臺灣,經濟萎靡不振,從2012至2017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2.3%,生活質量幾無改善。
臺當局相關官員表示,通過移入、外配來臺的方式也可帶動人口增加。此外,臺當局曾推出「新經濟移民法」,希望通過吸引外來人才加強生產力,但法案「至今躺在『立法院』沒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