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7日消息(記者陳銳海)自今年1月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雲南以來,人蟲之間就開啟了一場奪糧大戰。
害蟲從南方逐步向北「進軍」,不僅狂啃玉米,還迅猛繁殖,壯大隊伍,直接危害我國糧食生產。蟲口奪糧,各地農戶迅速反擊,監測、噴藥、捕殺……防控招數頻頻使出。一場戰鬥已持續八個月之久,秋收在即,戰果如何?
在農業農村部9月1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公布了結果:農戶「首戰告捷」「贏得奪取糧食豐收主動權」。
南方玉米收成 草地貪夜蛾危害期已過
「目前,南方玉米大面積收穫,北方玉米灌漿成熟,即將收穫,草地貪夜蛾危害期已過。可以說,草地貪夜蛾對玉米主產區的威脅全面解除。」會上,潘文博表示,今年全國有25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見蟲面積共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為246萬畝。
據潘文博介紹,空間分布上,西南、華南地區呈片狀發生,江淮、黃淮海、西北地區點狀見蟲,東北地區不見蟲。危害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其中,雲南、廣西、四川等三省(區)的見蟲面積佔全國見蟲面積的八成。
「經過防控,西南玉米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內,黃淮海等玉米主產區沒有造成損失,實現了防蟲害穩秋糧的目標。」潘文博說。
防控好就贏得了秋收主動權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農業重大害蟲,破壞性極強,一隻幼蟲可破壞一棵植株,且具有適生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等特點,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蟲「黑名單」,也是201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遷飛性害蟲。
據農業農村部公開信息,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發生草地貪夜蛾危害,受災作物主要為玉米、甘蔗和高粱等,部分地區玉米減產達到20%-70%。
2016年初,草地貪夜蛾首次被發現入侵非洲西部並暴發成災,2018年在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30億美元。
2018年7月,草地貪夜蛾首次傳入亞洲。12月,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組織各地技術人員加密監測預警,並在雲南、廣西等邊境省(區)設立重點監測點。
2019年1月,我國雲南省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6月26日,農業農村部公開的數據顯示,該害蟲已在19個省份的1000多個縣被發現,災害發生面積約500萬畝,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危害玉米。
7-8月,黃淮海地區玉米進入生長旺季。適逢西南季風最強時,草地貪夜蛾隨季風向北遷徙,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潘文博表示,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其佔全年糧食生產總量的75%左右,秋糧的大頭又在玉米。因此,「防控好草地貪夜蛾,就贏得了秋糧豐收的主動權。」
四個到位 全面防控
「成績來之不易」,在這場戰鬥中,我國是如何出招的?潘文博表示,主要是做到「四個到位」。
一是責任落實到位。針對草地貪夜蛾的威脅和發生特點,農業農村部制定《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方案》,明確防控策略、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工作要求,建立部門指導、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層層壓實責任。
二是監測預警到位。為全面準確掌握蟲情動態,農業農村部加密布控監測網點,在中緬及中越邊境地區、西南及華南源頭區、江淮過渡區和北方防範區共布設10萬多個監測網點,布設性誘捕器、高空測報燈和昆蟲雷達等監測設備135萬臺套,實行全天候立體監測;同時,組織全國2萬多名植保專業人員和近百萬農民技術員,全面開展蟲情普查,並加嚴蟲情報告制度,新發生區當天即報、已發生區一周兩報,及時發布蟲情預報。
三是指導服務到位。針對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基層幹部和農民識別難、防控難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成立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專家組,先後派出40多批次技術指導組赴各地巡迴指導,印發50萬套掛圖,指導各地編發技術資料1509萬套份,分發到重點區域的每個村、每一個農藥經營門店;組織開展多層次技術培訓,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農民技術員380萬人。
四是應急處置到位。按照治早治小、分區分時、全面撲殺的要求,各地全力開展應急防控。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緊急下撥5億元資金,地方財政籌措3.6億元應急資金,支持各地開展防控,並啟動突發性病蟲害臨時用藥措施,向社會公布25種應急用藥。
發生將成常態 要提升監測防控能力
「在思想上,我們做到早監測、早預警、早防控。在措施上,集中連片區實施統防統治、聯防聯控,分散零星區採取帶藥偵察、點殺點治。」潘文博說,今年草地貪夜蛾的防控實現了預期目標,但害蟲將在我國西南、華南越冬定殖,成為我國又一個「北遷南回、周年循環」的重大遷飛性害蟲,其發生和危害將成為常態。
未來防控會有哪些困難?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朱恩林認為,難點在於目前的監測能力還不足、支持措施力度還不夠大、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究。
據朱恩林介紹,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總結今年各地在組織方式、監測方法、防控措施等方面摸索出的經驗和做法,加以完善提升和推廣應用。
第二,今冬明春要重點做好西南、華南地區的監測,及早做好預測預報和防治準備。
第三,強化監測防控設施設備的建設,增添數位化、智能化的裝備,提升監測防控能力。
第四,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周邊國家的合作,開展聯合監測、信息交流、技術合作,促進周邊國家提高防治水平,減輕境外蟲源遷入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