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一個TED演講所吸引,演講者對著兩張紅紅綠綠的大腦結構對比圖說:問路問女生就對了。因為女生大腦裡處理顏色和地標的結構比男生大,女生指路的時候說,你往前走,看到sevel-eleven往右轉,看到麥當勞往左轉,在你的右手邊,那個白色的教堂後面那個紅色的房子就是你要找的。而男生大腦裡處理距離和方位的結構比較大,男生指路的時候會說,中正路走五公裡轉東。這時,臺下爆發一陣陣秒懂的笑聲和掌聲。
這位讓科學演講妙趣橫生的演講人就是來自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所長洪蘭教授。我被她的演講所吸引,想要知道她更多的觀點,於是了解到,洪蘭老師不僅是一位科學家,還是臺灣地區知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在臺灣盛行二十多年。她還是一名作家,著作譯作頗豐,尤其家教類圖書常常登上暢銷榜。尹建莉說,在臺灣地區,走進任何一家書店,洪蘭教授的教育圖書總在醒目的地方陳列。
《學會思考》是洪蘭老師近兩年出的新書,保持了她一貫專業又平實的寫作風格,用一個個教育小故事點亮大腦,在教育日常、生活日常方面該思考些什麼,才能懂得該走什麼樣的路,做什麼樣的選擇。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向。下面這三個是我非常喜歡的小故事。
我出去(留學)時才二十二歲,在那以前不曾離開家。要上飛機前,不免膽怯,父親叫我不要怕,一身養一口,只要肯做就餓不死。他說同安人漂洋過海到南洋打天下憑得就是苦幹,肯做就餓不死,餓不死還怕什麼呢?我牢記父親說過的話,開始去闖我的天下。
洪蘭老師說過,她去美國留學時,為了拿到免學費的獎學金,必須幫人帶小孩,用每周工作二十個小時換來吃住的權利。報酬是極其低廉的,但是職業無貴賤,憑藉正當的勞動賺取回報,減輕父母的負擔,是值得驕傲的事。
二十二歲恰好大學畢業,如果這時候開始就業,那麼就應該考慮賺錢的事;如果沒有就業而是選擇了繼續求學,無論到二十幾歲,只要家庭情況允許,父母還是會選擇給他提供所有學費,保證孩子專心讀書。這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想法,將賺錢的工作和不賺錢的學習分割成了獨立的兩個階段。
這樣做也沒什麼錯,只是要及早告訴孩子:一身養一口。父母親給的終究有限,你的生活將來還是要你自己承擔。若是你暫時未能過上你理想中的生活,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怕苦,拼命幹。
現在經常會聽說有些孩子大學畢業後不去找工作,寧願窩在家裡啃老。這些人在做學生的時候怕是沒有嘗到生活之苦,衣食無憂,所以學得不夠努力。又以為工作單位也應該像學校和父母一樣對待自己,稍微辛苦一點或者受了些批評就想著換地方,換來換去也碰不到自己滿意的。他們恐怕沒有領悟過這個簡單的道理。
《天下雜誌》曾有一篇發人深省的報導:金融海嘯後,臺灣地區失業人口出現結構性轉變。一方面大量高學歷者失業,另一方面企業找不到人才,出現了人才供需失調的現象。企業需要的是「自燃人」——不需藉助外力,自己就可燃燒的人;而大部分員工是「不可燃人」,靠近火也不會燃燒,頂多是「可燃人」靠近火才會燃燒。
人們對待工作或學習的態度差異很大。有些人,不需要別人提醒,始終保持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不僅要求好,還總是要求更好,願意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這樣的人我們形容他有「上進心」,也就是洪蘭老師說的「自燃人」。這樣的人有奮鬥目標,願意突破自己不斷去學習,也願意承擔相應的代價。
我們希望孩子做「自燃人」,在學習上有熱情,不需要父母耳提面命就能自覺完成,甚至會悄悄地多想一層、多做一步。實際上,很多孩子對於學習只求完成任務,做不到細細品味、牢牢掌握,更不用說主動思考差異化了。
造成這樣情況,考試的標準化答案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作家葉開曾經抨擊語文考試出題答案的唯一性。他的女兒課後作業題是「三國時期最足智多謀的人是誰?」女兒寫的是「孔明」被老師判錯,標準答案是「諸葛亮」。葉開說,現在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扮演著絕對權威的形象:我灌輸給你的,便是唯一「正確」的。正是存在著標準答案,孩子的學會了尋找最短路徑,只要認定了一個標準答案,其餘的不予考慮;只要老師教過一種方法,便不用再多想別的方法;甚至於只要老師講過的題,記住答案下次再用好了。
習慣了這種學習方式的孩子長大以後,怎麼可能指望他積極主動、承擔責任?這樣看來,凡事有自己的主見,拒絕按照標準模式形式的孩子,雖然讓人頭疼,卻掌握了一種可貴的品質。
任何工作都有可取的地方,就算是搬沙包,也鍛鍊了筋骨,主要看你是否能從工作中學到有用的經驗。這個經驗不必是馬上用得到的。賈伯斯去上藝術字體時,並不知道有一天會用在蘋果電腦上,重點是要學到東西。
不論打工或就業,都得遵循一個工作的原則,就是查理·芒格說的:一、不兜售你自己不會買的東西;二、不為你不敬佩的人工作;三、只跟你喜歡的人共事。
這三點是查理·芒格給年輕人的工作建議。他本人長期是股神巴菲特的幕後顧問,這三點全部都滿足,毫無疑問他是成功的。但他也承認,要同時滿足這三點是非常難的。
第一個原則講的是個人誠信,或者說職業道德。股票經紀人不應該推薦自己都不看好的股票給客戶,寫作者寫下的必須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歌手在現場表演的時候不能用假唱糊弄觀眾。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在面臨利益誘惑的時候能否堅持底線,的確考驗一個人對信念的堅持程度。
第二個和第三個原則看起來像是幾乎不可能。進入一家單位,圖的是到手的薪水和工作的前景,怎麼能保證領導就是我敬佩的,同事就是我喜歡的?現在就有很多專家專門教年輕人如何應對職場紛爭,如何與領導和同事相處。
我倒覺得,換個角度想,這兩個原則其實有兩層意思:
一是我們要長期處於一個工作環境中,就要學會找出別人的優點。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必然在某方面有過人之處,只是你暫時還沒有看到。找出領導的長處,學習他的成功之道,是你工作的另一層意義。
二是如果實在找不出領導和周圍同事比你強的地方,那就趁早換地方吧,不要被目前的薪水困住,讓你失去了變得更好的機會。芒格年輕的時候還做過律師,當他覺得上級不夠好的時候,就主動尋找機會調離了那個崗位。
這樣看來,查理芒格所說的三個工作原則,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了,就是朝著成功的方向在努力。
思考也是,先要有了方向,才能做正確的努力。
《學會思考》是洪蘭教授所著家教類圖書中的代表作,用50多個小故事分享了她在父母的態度、人格的培養、習慣的養成、閱讀的技巧等多個方面的教育理念和心得體會,每一個小故事都能引發思考。與其說是教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不如說是給家長提供思考的方向,想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應該怎樣陪伴。這本書,推薦你有空時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