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講話不多,有時還磕磕巴巴。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自認為理科學得很好,但從未覺得我在語言方面也能學得好。
有一天,我們全家進行一次大整理,在收拾到我以前獲得的證書時,我的家人第一次看到我日語一級考試證書和英語託業考試證書。他們看到我的考試成績後,都非常驚訝,他們不明白平時少言寡語的一個人怎麼語言也能學得那麼好。
我的日語一級考試成績是這樣的。
我的英語託業考試成績是這樣的。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學習過程,我覺得有必要整理一下思路,總結一下我學習語言的方法,以期待能幫助到更多的同學。
我將從心理認知上和學習方法上,兩個大的方面來破解一下如何能讓一個普通人在語言學習方面也能獲得很好的成果。
心理認知 – 成功想像和自我暗示
在心理認知方面,不管學習哪門功課,我們都要清楚,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唯有堅持不斷地積累才能從量變轉化到質變,尤其是語言的學習。然而,這個過程就像蟬脫殼蛻變一樣艱辛,稍不留神這個學習過程可能還會變得枯燥無味,如同嚼蠟般痛苦。
首要任務,在心理上,我們要把這個艱辛的過程變得有趣,還能帶給我們快樂的感覺。
怎麼辦?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深信定律。雖然,在我小的時候,我沒有接觸過心理學,也就不知道這個定律,但是我是最擅長運用這個定律的。在我人生的幾大關鍵節點,都是這個定律在幫了我。
先來細細扯一扯這個定律怎麼使用,我還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使用這個定律的情景。
那是我人生「抗戰」最最艱苦的時候,就是應付迎面而來的第一個人生關鍵節點 - 中考。
經過兩年的學習,進入了初三生活,那種生活的枯燥的確是很難想像。每天從5點半睜開眼,有時候需要用手費勁地扒開兩片粘在一起的眼皮,到晚上10點半睡覺,倒了躺下就進入夢鄉的那種,除了吃飯上廁所,其它時間都在做習題了。
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吃完中飯,會到學校前面的一個灌溉渠中溜達。春夏時在河堤上走;秋冬時,在溝渠裡面走。那年的秋冬,我一個人慢悠悠地走在沙沙作響的枯樹葉上,便開始做起了白日夢。夢想自己考上縣裡的省重點中學,想像自己周末從那所重點中學回家,走在這個灌溉渠中會想什麼,會做什麼,甚至想像將來大學畢業後,開著小轎車來到這裡,如果我停下車,再次走在這沙沙作響的枯樹葉上,我又會想什麼呢。
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僅能帶給我愉悅,讓我忘記生活的枯燥,想得次數多了也能讓我深信我能實現這樣的夢想。後來知道,在心理學還有一個期望定律,是說你今天的樣子就是由你重複想像和期望造成的。
我在找對象的時候 :),也在運用這個定律。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但是,那時我們一個在天南,一個在地北,我知道要想和她在一起還有很多現實的困難擋在我面前,同樣是深信定律讓我能堅持3年異地書信交往,最終終得圓滿:)。這裡就不詳表了。
總結一點,一個人的言行更多受他潛意識的影響,如果在潛意識裡,你認定一個人或一件事,你的言行會為之而改變,也會更有恆心去完成這件事,這樣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很多。潛意識的改變需要不斷自我想像,重複期待和自我暗示。一定要自信,相信自己,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成功,你值得成功。
心理認知 – 目標與自律
我在一篇寫給成年人的學習建議中,我更加強調了長遠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自律。而對於仍在初中和高中的學生來說,你們的目標是比較清晰的,學習生活也是很有規律的,家長和老師都會很多規則需要同學們遵守。
我見過更多的現象是家長進入社會工作後,很多會失去了目標,也就沒有了自律。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家長往往是孩子的偶像。看得見摸得著的偶像或朋友的影響是很大的。
這裡,我再以我買房的故事來說明身邊朋友的影響有多大。現在回過頭來看,很多年前,我是有經濟基礎去換一套舒適的房子的,但是,我身邊沒有一個我認識的人擁有這樣的房子,所以我也就一家擠在幾十平的小屋裡,直到房價漲了很多後,我才有幸參觀了朋友的一套別墅,我意識到,大房子原來住起來真的很舒服,而我也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我在想,如果很多年前,我有這樣的一位朋友,我可能就會做出不同的決定。
不管馬雲,馬化騰們取得多麼大的成功,對我們的影響都不是那麼大,也不會給我們多少自信,也不會促使我們做出什麼改變。但是,你們環視一下你們的四周,如果有一個你很熟悉的朋友,他取得了成功,這個成功對你的意義就不一樣了。你會想,啊,他都能做到,我也能做到。這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偶像或朋友的力量。
就如我在學習日語和英語的時候,起先我沒有外國朋友,語言好像是一門科學,深奧到需要複雜的思考分析。然而,如果你有一個要好的朋友說日語或說英語,你就會發現,啊,原來語言也可以這麼平易近人啊!
如果你是父母,為了你的孩子,給自己一個目標,並努力去實現它,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如果你是位學生,找一位身邊有能力的人,試著和他/她成為朋友,努力向他/她靠近。
學習方法 – 系統學習和碎片化學習
我們在學校的語法學習,閱讀寫作訓練等,都屬於系統學習。在每一所初中高中,都會有很多老師在研究系統學習方法,並且用以指導學生學習。這裡不做具體展開說明了。
語言是我們人類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所以語言很多知識點是實用的,離散的。這就給我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語言的機會,而不需要每次都花費很長時間進行系統性學習。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聽英文歌曲,利用休閒的時間學習語言;對體育很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讀一讀英文的體育報刊;我們還可以在學習累了的時候,瀏覽一下英文新聞,如BBC,CNN等。起先是困難的,習慣了你就會融入其中。
學習方法 – 正確對待成就感的下降
語言的學習不能把目標設定得太短,期望幾個月就能有效學好英語那是不現實的。要設定一個長遠的目標,這樣當你在短期內遇到困難時,不至於輕易放棄。
我在學習外語時遇到過這樣一些階段,如下圖,虛線是語言進步的感覺曲線,實線是語言知識的積累量。
只要我們堅持每天學習,幾十分鐘也好幾個小時也好,我們的知識量一定是在增長的,但是即使知識量是在增長的,我們對自己語言運用能力的進步的感覺一段時間後也會出現下降。
如階段1,當我們在知識量不是很多的時候,我們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去學習,迅速地積累了常見常用的詞彙用法,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快我們就會進入階段2,雖然還在堅持這樣的學習習慣,但是,我們很難感覺到自己一直在進步。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要改變學習方法或者信息來源。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可以增加遇見其他領域常見詞彙或句型的可能性。
這樣我們就可以進入到階段3,知識量與進步感都能得到同步提升。就這樣,不斷改變,不停學習,持續進步。數年後,我們對語言的掌握與運用就會有質的飛躍。
看得到成功的人,有恆心堅持;預期到困難的人,不輕易放棄。
學習方法 – 輸出
一切的輸入積累都是為了有效地輸出,所以,還要不斷地訓練輸出。一有機會,就要把想表達的內容寫出來說出來。起初,可能寫一些簡單的,慢慢通過模仿寫一些有深度的內容。
如果不進入輸出階段的訓練,我們是很難有效運用語言的。我們每天都在看新聞,聽新聞,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寫出那樣的文章呢?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經過那樣的輸出訓練。
堅持並不斷調整,堅持需要堅持的,改變需要改變的,努力練習,然後靜待花開。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