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女士,54歲,山東
去大醫院,掛專家號,是很多患者的願望。但到大醫院看病,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實際見到專家的時間短,有時候5分鐘就給「打發」了,讓人感覺特別喪氣。
其實,患者也都知道專家是大忙人,將心比心,不指望你圍著我噓寒問暖,但至少要讓我覺得大老遠跑來,值。那麼遠找你是為了啥?為了圖個放心。我有親戚專門從濟南跑到北京看胃(病),事先託關係掛上了專家號,火車票、住宿費前後折騰了1000多塊錢,好不容易見到專家,屁股還沒做熱10分鐘不到,就寫方子了,好多問題沒問完呢,下一個(患者)就進來了,讓人覺得醫生很敷衍,不夠尊重我們。
所以,不少患者,結束了還賴在醫生身邊不走,能多問一個(問題)就多問一個。患者的心理很簡單,都有點「依賴」醫生,希望多受一些照顧。這「照顧」指的不是開後門,哪怕醫生的態度能耐心一點,多解答我們幾個問題,讓我不帶著一肚子問題回家,感覺估計就會不一樣。
醫生: 第二炮兵總醫院 呼吸科
對患者的這個想法,我特別能理解。大老遠來見一次專家不容易,誰不希望專家能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看得仔細點兒呢?
但醫生也有自己的為難之處。現在,一些簡單的病,患者或家屬也希望能到大城市、大醫院來看。因此,我們的工作量特別大,大醫院的專家更是如此,一個科室每天出門診的就幾個醫生。
一般患者可能不理解「一上午看五六十、六七十個病人」是什麼概念。就是說,上午門診從8點到12點,一個醫生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也許也只有5分鐘。我們已經把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壓縮掉了,為什麼換來的是一片罵聲?
每個人都希望醫生「分」給自己的時間長一些,但多數情況下,醫生只能緊著急的、重的來,對一些病情比較簡單的,可能只交代最關鍵的信息。有的患者可能有疑惑沒有得到充分解答,但是有些簡單的病,醫生能夠說的就是這麼幾句。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一些「賴著不走」的患者的心情,在診斷下一個患者的間隙,也會斷斷續續地再交代他幾句,但這會不會影響下一個患者的問診質量?這對醫生來說,這又是個兩難境地。
嘔吐也要查心臟,醫院在「坑」錢?患者:匡先生,63歲,北京
我有心臟病,這些年沒少往醫院跑,但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噁心想吐,醫生也讓我查心臟。我就覺得特別不能理解,擔心碰上了「過度檢查」。
患者其實挺怕「過度檢查」的,一是白花錢,二是身體也跟著受罪。真要查出什麼問題來,咱沒得說,但估計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做「無用功」去了。像我那次,折騰半天,最後查出來就是個普通腹瀉。老百姓就難免犯嘀咕了:聽說醫生收入是跟做檢查的項目「掛鈎」的,醫生這麼做,是不是為了「坑」咱的錢?
其實,醫患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挺難的,毀起來倒很容易。有時候一條不好的新聞、一個嘀咕在心裡憋久了,都能讓你慢慢地不信醫生了。好在我跟主治我的病的醫生熟,後來多問了一句,聽他仔細一解釋,嘀咕也就打消了。但是好多外地的(患者),不好意思問,或者醫生沒時間解釋得特別詳細,回去以後對醫生的印象能好嗎?
醫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胸外科
確實有一些醫院或醫生想通過多開檢查來賺錢,但大部分醫生開的項目比較多是為了儘量覆蓋到各種可能性,醫生最擔心的是「漏診」。現在醫患關係緊張,醫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給你查了,發現指標正常,患者可能說醫生「過度檢查」;要是該做的檢查沒有做,一旦因為「漏診」讓患者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有患者或家屬是會告你的。醫療責任有兩種,一種是技術事故,一種是責任事故。「兩害相權取其輕」,醫生有時寧願挨罵,也要把該檢查的都查了。
一家三甲醫院曾經接診過一例腹痛、嘔吐的高齡患者,當時值班醫生沒有特別在意,開了止吐藥。但當患者離開醫院後就心肌梗死,再回來時,已經無藥可救了。一些心梗病人的最初表現,就是胃區不適。我想,也許這就是匡先生的醫生讓他查心臟的原因。萬一發現早期的心肌梗死呢?
有一些檢查不是「過度檢查」,而是因為患者不學醫、不了解造成的誤會。以我的專業為例,來了一個胸外傷的患者,給他拍個胸片患者能夠理解,但為什麼還要給他做個B超?患者就不太理解了。其實,胸部外傷往往合併有腹部臟器破裂,嚴重的話可能有生命危險,這是一個非常必須的檢查。
有很多患者包括一些老大夫會說,六七十年代沒有那麼多檢查,他也可以看病。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情況:就目前來說,所有疾病的死亡率是在逐步降低的。一些輔助檢查的存在,是有它的價值的。
當然,檢查的項目多畢竟要花錢,患者做不做這個檢查,應有充分地知情權。為避免誤會,醫生有必要跟患者解釋清楚。醫生如果多加一句「我懷疑你的病存在這種可能性,建議你做個檢查」,或者「從目前檢查的情況看,一般來說可能性不大」,給患者一個自己掂量、考慮的空間,也許類似的誤解就會減少一些。
效果不像說得那麼好,醫生在「忽悠」?患者:柯女士,26歲,安徽
醫生如果告訴我,「治療這種病,我很有經驗,經常做,只是小手術」,說這話的專家如果再有一些名氣,這當然會讓患者有很高的期待了。
我也遇到過醫生說話不謹慎的,尤其是一些美容整形、專治婦科的小醫院,入院前吹噓「刀到病除」、「無效退款」,真要出了事,馬上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社會上一些醫院為了招攬病人,把醫術吹噓得天花亂墜的情況不少見,患者怎麼能不擔心自己就是被「忽悠」的那一個?
醫生:解放軍總醫院 外科
病人和家屬對醫院常有一個理解定勢:認為任何病,來了醫院就一定「只會看好,不會看壞」,但醫學不同於其他領域,哪怕是小病,在診療過程中依然可能存在意外,很難「打100%包票」。作為醫生,當然要儘量提高初步診斷的準確率,但一些情況不可避免。比如,有醫生預計某位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兩年,但結果患者一個月都沒撐下來,家屬就會覺得是醫生在治療上出現了誤差。
我們跟患者或家屬在術前談話時,會把全部可能出現的風險都告訴他們。也有人說,醫生反覆向病人闡述風險是為了嚇唬病人,多診療多收錢。其實大部分醫生的目的,不會是這個,而是要讓患者和家屬有個思想準備。即使做脂肪瘤、痔瘡、闌尾炎等基本的手術,如果麻醉過程中出現休克,同樣可能危及生命。這樣的風險極其罕見,但一旦遇上對每個個體而言,就是100%。手術順利了,當然皆大歡喜,可萬一出了意外呢?那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後續糾紛。
其實,醫生說話是一門不容易掌握的學問,輕了重了都不行,也跟每個醫生的說話風格有關,有人會偏向於只是冰冷的列舉風險,有些可能會在自己判斷後,溫暖地寬慰患者幾句。但不管怎樣,醫生應該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從醫生口中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心理。
花錢多效果未必佳,錢花哪兒了?患者家屬:伍女士,48歲,河北
幾年前我親戚得了肺癌,家屬竭盡全力,用最好的藥,家屬寧願勒緊褲腰帶,也要看貴一點、送醫生紅包,不求「特殊待遇」,只求一視同仁。說白了,家屬是在花錢買安全感。
現在,該花的錢都花到了,但我那個親戚的治療效果,還不如花得比他少的一個同期病人。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癌症這種東西沒法強求,但家屬還是會不理解:在醫療這個領域,難道就不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了?弄得人家「人財兩空」,家屬怎麼會不覺得冤?
醫生:上海同濟醫院 放療科
醫療領域有它的殘酷性,「金錢萬能」的說法不成立,「一分價錢一分貨」的俗語,也不完全適用。
對大部分的病,用一些相對好的藥、施以相對好的治療手段,雖然費用高一些,但診斷會更為全面、治療更為及時、效果更好;但有很多疾病,是目前的醫學手段解決不了的,加上有意外風險存在,也許家屬花了巨額的錢,醫生也費勁心力,但終究無能為力。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為醫學水平發展的局限而沮喪。
有時候,醫生會主動告訴家屬,花錢多不一定對患者最好。比如,我接觸到的一些腫瘤患者,已經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治療無效,這時如果家屬一定要採取積極治療行為,雖然能體現家屬的好意,但本身是不倫理的,這時,有醫生會建議讓患者平靜地度過最後的時光,也許才是更合適的。
再比如,腫瘤放療一般分「普通放療」和「精確放療」兩種,二者的價格差別很大。但對一些諸如食道癌等病症來說,就5年生存期而言,差不了多少,差別在於精確放療的不良反應可能小一些、耐受性好一些。大部分時候,醫生會把這個情況事先和患者家屬講清楚,供家屬選擇。對一些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醫生往往會建議患者採用「普通放療」。
患者認為不惜巨資住進了「星級病房」,醫生也應該格外熱情,但並不是普通病房就輕視、星級病房就重視這麼簡單,如果普遍病房裡有個患者比你更危急,我會選擇先去看他。醫生也要反思,在面對手術前比較緊張、心理上難免「依賴」醫生的患者和家屬時,態度能否熱情一些、耐心一些?我認為需要。但是,這種提高,應該是整體提高,不是只針對某個「星級病房」客人的提高。
在一些情況下「花錢多醫療效果未必佳」,家屬質疑「錢都花哪兒去了?」,這很正常。也有家屬認為,「這項治療收費那麼高,醫生自己肯定賺了不少」。但其實,絕大部分醫生只是一個中間的操作者、執行者。
如果國家在醫保上的投入更大一些,讓一些基本的藥物進入醫保範圍,甚至覆蓋一些療效更好、價格相對高一點的進口藥,讓患者不因為錢而被更先進的醫療手段「擋在門外」,即使疾病的客觀性不可克服、醫療風險不可避免,是不是醫患之間在這方面的矛盾,會變得小一些?(記者 王夢婕 實習生 翟璐)
就診時間5分鐘,醫生太冷漠?患者:李女士,54歲,山東
去大醫院,掛專家號,是很多患者的願望。但到大醫院看病,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實際見到專家的時間短,有時候5分鐘就給「打發」了,讓人感覺特別喪氣。
其實,患者也都知道專家是大忙人,將心比心,不指望你圍著我噓寒問暖,但至少要讓我覺得大老遠跑來,值。那麼遠找你是為了啥?為了圖個放心。我有親戚專門從濟南跑到北京看胃(病),事先託關係掛上了專家號,火車票、住宿費前後折騰了1000多塊錢,好不容易見到專家,屁股還沒做熱10分鐘不到,就寫方子了,好多問題沒問完呢,下一個(患者)就進來了,讓人覺得醫生很敷衍,不夠尊重我們。
所以,不少患者,結束了還賴在醫生身邊不走,能多問一個(問題)就多問一個。患者的心理很簡單,都有點「依賴」醫生,希望多受一些照顧。這「照顧」指的不是開後門,哪怕醫生的態度能耐心一點,多解答我們幾個問題,讓我不帶著一肚子問題回家,感覺估計就會不一樣。
醫生: 第二炮兵總醫院 呼吸科
對患者的這個想法,我特別能理解。大老遠來見一次專家不容易,誰不希望專家能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看得仔細點兒呢?
但醫生也有自己的為難之處。現在,一些簡單的病,患者或家屬也希望能到大城市、大醫院來看。因此,我們的工作量特別大,大醫院的專家更是如此,一個科室每天出門診的就幾個醫生。
一般患者可能不理解「一上午看五六十、六七十個病人」是什麼概念。就是說,上午門診從8點到12點,一個醫生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也許也只有5分鐘。我們已經把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壓縮掉了,為什麼換來的是一片罵聲?
每個人都希望醫生「分」給自己的時間長一些,但多數情況下,醫生只能緊著急的、重的來,對一些病情比較簡單的,可能只交代最關鍵的信息。有的患者可能有疑惑沒有得到充分解答,但是有些簡單的病,醫生能夠說的就是這麼幾句。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一些「賴著不走」的患者的心情,在診斷下一個患者的間隙,也會斷斷續續地再交代他幾句,但這會不會影響下一個患者的問診質量?這對醫生來說,這又是個兩難境地。
嘔吐也要查心臟,醫院在「坑」錢?患者:匡先生,63歲,北京
我有心臟病,這些年沒少往醫院跑,但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噁心想吐,醫生也讓我查心臟。我就覺得特別不能理解,擔心碰上了「過度檢查」。
患者其實挺怕「過度檢查」的,一是白花錢,二是身體也跟著受罪。真要查出什麼問題來,咱沒得說,但估計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做「無用功」去了。像我那次,折騰半天,最後查出來就是個普通腹瀉。老百姓就難免犯嘀咕了:聽說醫生收入是跟做檢查的項目「掛鈎」的,醫生這麼做,是不是為了「坑」咱的錢?
其實,醫患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挺難的,毀起來倒很容易。有時候一條不好的新聞、一個嘀咕在心裡憋久了,都能讓你慢慢地不信醫生了。好在我跟主治我的病的醫生熟,後來多問了一句,聽他仔細一解釋,嘀咕也就打消了。但是好多外地的(患者),不好意思問,或者醫生沒時間解釋得特別詳細,回去以後對醫生的印象能好嗎?
醫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胸外科
確實有一些醫院或醫生想通過多開檢查來賺錢,但大部分醫生開的項目比較多是為了儘量覆蓋到各種可能性,醫生最擔心的是「漏診」。現在醫患關係緊張,醫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給你查了,發現指標正常,患者可能說醫生「過度檢查」;要是該做的檢查沒有做,一旦因為「漏診」讓患者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有患者或家屬是會告你的。醫療責任有兩種,一種是技術事故,一種是責任事故。「兩害相權取其輕」,醫生有時寧願挨罵,也要把該檢查的都查了。
一家三甲醫院曾經接診過一例腹痛、嘔吐的高齡患者,當時值班醫生沒有特別在意,開了止吐藥。但當患者離開醫院後就心肌梗死,再回來時,已經無藥可救了。一些心梗病人的最初表現,就是胃區不適。我想,也許這就是匡先生的醫生讓他查心臟的原因。萬一發現早期的心肌梗死呢?
有一些檢查不是「過度檢查」,而是因為患者不學醫、不了解造成的誤會。以我的專業為例,來了一個胸外傷的患者,給他拍個胸片患者能夠理解,但為什麼還要給他做個B超?患者就不太理解了。其實,胸部外傷往往合併有腹部臟器破裂,嚴重的話可能有生命危險,這是一個非常必須的檢查。
有很多患者包括一些老大夫會說,六七十年代沒有那麼多檢查,他也可以看病。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情況:就目前來說,所有疾病的死亡率是在逐步降低的。一些輔助檢查的存在,是有它的價值的。
當然,檢查的項目多畢竟要花錢,患者做不做這個檢查,應有充分地知情權。為避免誤會,醫生有必要跟患者解釋清楚。醫生如果多加一句「我懷疑你的病存在這種可能性,建議你做個檢查」,或者「從目前檢查的情況看,一般來說可能性不大」,給患者一個自己掂量、考慮的空間,也許類似的誤解就會減少一些。
(責任編輯:UN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