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傷醫案暴露醫患溝通盲區 少交流致信任缺失

2021-01-18 搜狐網
  就診時間5分鐘,醫生太冷漠?

  患者:李女士,54歲,山東

  去大醫院,掛專家號,是很多患者的願望。但到大醫院看病,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實際見到專家的時間短,有時候5分鐘就給「打發」了,讓人感覺特別喪氣。

  其實,患者也都知道專家是大忙人,將心比心,不指望你圍著我噓寒問暖,但至少要讓我覺得大老遠跑來,值。那麼遠找你是為了啥?為了圖個放心。我有親戚專門從濟南跑到北京看胃(病),事先託關係掛上了專家號,火車票、住宿費前後折騰了1000多塊錢,好不容易見到專家,屁股還沒做熱10分鐘不到,就寫方子了,好多問題沒問完呢,下一個(患者)就進來了,讓人覺得醫生很敷衍,不夠尊重我們。

  所以,不少患者,結束了還賴在醫生身邊不走,能多問一個(問題)就多問一個。患者的心理很簡單,都有點「依賴」醫生,希望多受一些照顧。這「照顧」指的不是開後門,哪怕醫生的態度能耐心一點,多解答我們幾個問題,讓我不帶著一肚子問題回家,感覺估計就會不一樣。

  醫生: 第二炮兵總醫院 呼吸科

  對患者的這個想法,我特別能理解。大老遠來見一次專家不容易,誰不希望專家能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看得仔細點兒呢?

  但醫生也有自己的為難之處。現在,一些簡單的病,患者或家屬也希望能到大城市、大醫院來看。因此,我們的工作量特別大,大醫院的專家更是如此,一個科室每天出門診的就幾個醫生。

  一般患者可能不理解「一上午看五六十、六七十個病人」是什麼概念。就是說,上午門診從8點到12點,一個醫生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也許也只有5分鐘。我們已經把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壓縮掉了,為什麼換來的是一片罵聲?

  每個人都希望醫生「分」給自己的時間長一些,但多數情況下,醫生只能緊著急的、重的來,對一些病情比較簡單的,可能只交代最關鍵的信息。有的患者可能有疑惑沒有得到充分解答,但是有些簡單的病,醫生能夠說的就是這麼幾句。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一些「賴著不走」的患者的心情,在診斷下一個患者的間隙,也會斷斷續續地再交代他幾句,但這會不會影響下一個患者的問診質量?這對醫生來說,這又是個兩難境地。  

嘔吐也要查心臟,醫院在「坑」錢?

  患者:匡先生,63歲,北京

  我有心臟病,這些年沒少往醫院跑,但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噁心想吐,醫生也讓我查心臟。我就覺得特別不能理解,擔心碰上了「過度檢查」。

  患者其實挺怕「過度檢查」的,一是白花錢,二是身體也跟著受罪。真要查出什麼問題來,咱沒得說,但估計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做「無用功」去了。像我那次,折騰半天,最後查出來就是個普通腹瀉。老百姓就難免犯嘀咕了:聽說醫生收入是跟做檢查的項目「掛鈎」的,醫生這麼做,是不是為了「坑」咱的錢?

  其實,醫患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挺難的,毀起來倒很容易。有時候一條不好的新聞、一個嘀咕在心裡憋久了,都能讓你慢慢地不信醫生了。好在我跟主治我的病的醫生熟,後來多問了一句,聽他仔細一解釋,嘀咕也就打消了。但是好多外地的(患者),不好意思問,或者醫生沒時間解釋得特別詳細,回去以後對醫生的印象能好嗎?

  醫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胸外科

  確實有一些醫院或醫生想通過多開檢查來賺錢,但大部分醫生開的項目比較多是為了儘量覆蓋到各種可能性,醫生最擔心的是「漏診」。現在醫患關係緊張,醫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給你查了,發現指標正常,患者可能說醫生「過度檢查」;要是該做的檢查沒有做,一旦因為「漏診」讓患者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有患者或家屬是會告你的。醫療責任有兩種,一種是技術事故,一種是責任事故。「兩害相權取其輕」,醫生有時寧願挨罵,也要把該檢查的都查了。

  一家三甲醫院曾經接診過一例腹痛、嘔吐的高齡患者,當時值班醫生沒有特別在意,開了止吐藥。但當患者離開醫院後就心肌梗死,再回來時,已經無藥可救了。一些心梗病人的最初表現,就是胃區不適。我想,也許這就是匡先生的醫生讓他查心臟的原因。萬一發現早期的心肌梗死呢?

  有一些檢查不是「過度檢查」,而是因為患者不學醫、不了解造成的誤會。以我的專業為例,來了一個胸外傷的患者,給他拍個胸片患者能夠理解,但為什麼還要給他做個B超?患者就不太理解了。其實,胸部外傷往往合併有腹部臟器破裂,嚴重的話可能有生命危險,這是一個非常必須的檢查。

  有很多患者包括一些老大夫會說,六七十年代沒有那麼多檢查,他也可以看病。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情況:就目前來說,所有疾病的死亡率是在逐步降低的。一些輔助檢查的存在,是有它的價值的。

  當然,檢查的項目多畢竟要花錢,患者做不做這個檢查,應有充分地知情權。為避免誤會,醫生有必要跟患者解釋清楚。醫生如果多加一句「我懷疑你的病存在這種可能性,建議你做個檢查」,或者「從目前檢查的情況看,一般來說可能性不大」,給患者一個自己掂量、考慮的空間,也許類似的誤解就會減少一些。  

效果不像說得那麼好,醫生在「忽悠」?

  患者:柯女士,26歲,安徽

  醫生如果告訴我,「治療這種病,我很有經驗,經常做,只是小手術」,說這話的專家如果再有一些名氣,這當然會讓患者有很高的期待了。

  我也遇到過醫生說話不謹慎的,尤其是一些美容整形、專治婦科的小醫院,入院前吹噓「刀到病除」、「無效退款」,真要出了事,馬上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社會上一些醫院為了招攬病人,把醫術吹噓得天花亂墜的情況不少見,患者怎麼能不擔心自己就是被「忽悠」的那一個?

  醫生:解放軍總醫院 外科

  病人和家屬對醫院常有一個理解定勢:認為任何病,來了醫院就一定「只會看好,不會看壞」,但醫學不同於其他領域,哪怕是小病,在診療過程中依然可能存在意外,很難「打100%包票」。作為醫生,當然要儘量提高初步診斷的準確率,但一些情況不可避免。比如,有醫生預計某位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兩年,但結果患者一個月都沒撐下來,家屬就會覺得是醫生在治療上出現了誤差。

  我們跟患者或家屬在術前談話時,會把全部可能出現的風險都告訴他們。也有人說,醫生反覆向病人闡述風險是為了嚇唬病人,多診療多收錢。其實大部分醫生的目的,不會是這個,而是要讓患者和家屬有個思想準備。即使做脂肪瘤、痔瘡、闌尾炎等基本的手術,如果麻醉過程中出現休克,同樣可能危及生命。這樣的風險極其罕見,但一旦遇上對每個個體而言,就是100%。手術順利了,當然皆大歡喜,可萬一出了意外呢?那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後續糾紛。

  其實,醫生說話是一門不容易掌握的學問,輕了重了都不行,也跟每個醫生的說話風格有關,有人會偏向於只是冰冷的列舉風險,有些可能會在自己判斷後,溫暖地寬慰患者幾句。但不管怎樣,醫生應該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從醫生口中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心理。  

花錢多效果未必佳,錢花哪兒了?

  患者家屬:伍女士,48歲,河北

  幾年前我親戚得了肺癌,家屬竭盡全力,用最好的藥,家屬寧願勒緊褲腰帶,也要看貴一點、送醫生紅包,不求「特殊待遇」,只求一視同仁。說白了,家屬是在花錢買安全感。

  現在,該花的錢都花到了,但我那個親戚的治療效果,還不如花得比他少的一個同期病人。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癌症這種東西沒法強求,但家屬還是會不理解:在醫療這個領域,難道就不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了?弄得人家「人財兩空」,家屬怎麼會不覺得冤?

  醫生:上海同濟醫院 放療科

  醫療領域有它的殘酷性,「金錢萬能」的說法不成立,「一分價錢一分貨」的俗語,也不完全適用。

  對大部分的病,用一些相對好的藥、施以相對好的治療手段,雖然費用高一些,但診斷會更為全面、治療更為及時、效果更好;但有很多疾病,是目前的醫學手段解決不了的,加上有意外風險存在,也許家屬花了巨額的錢,醫生也費勁心力,但終究無能為力。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為醫學水平發展的局限而沮喪。

  有時候,醫生會主動告訴家屬,花錢多不一定對患者最好。比如,我接觸到的一些腫瘤患者,已經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治療無效,這時如果家屬一定要採取積極治療行為,雖然能體現家屬的好意,但本身是不倫理的,這時,有醫生會建議讓患者平靜地度過最後的時光,也許才是更合適的。

  再比如,腫瘤放療一般分「普通放療」和「精確放療」兩種,二者的價格差別很大。但對一些諸如食道癌等病症來說,就5年生存期而言,差不了多少,差別在於精確放療的不良反應可能小一些、耐受性好一些。大部分時候,醫生會把這個情況事先和患者家屬講清楚,供家屬選擇。對一些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醫生往往會建議患者採用「普通放療」。

  患者認為不惜巨資住進了「星級病房」,醫生也應該格外熱情,但並不是普通病房就輕視、星級病房就重視這麼簡單,如果普遍病房裡有個患者比你更危急,我會選擇先去看他。醫生也要反思,在面對手術前比較緊張、心理上難免「依賴」醫生的患者和家屬時,態度能否熱情一些、耐心一些?我認為需要。但是,這種提高,應該是整體提高,不是只針對某個「星級病房」客人的提高。

  在一些情況下「花錢多醫療效果未必佳」,家屬質疑「錢都花哪兒去了?」,這很正常。也有家屬認為,「這項治療收費那麼高,醫生自己肯定賺了不少」。但其實,絕大部分醫生只是一個中間的操作者、執行者。

  如果國家在醫保上的投入更大一些,讓一些基本的藥物進入醫保範圍,甚至覆蓋一些療效更好、價格相對高一點的進口藥,讓患者不因為錢而被更先進的醫療手段「擋在門外」,即使疾病的客觀性不可克服、醫療風險不可避免,是不是醫患之間在這方面的矛盾,會變得小一些?(記者 王夢婕 實習生 翟璐)  

就診時間5分鐘,醫生太冷漠?

  患者:李女士,54歲,山東

  去大醫院,掛專家號,是很多患者的願望。但到大醫院看病,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實際見到專家的時間短,有時候5分鐘就給「打發」了,讓人感覺特別喪氣。

  其實,患者也都知道專家是大忙人,將心比心,不指望你圍著我噓寒問暖,但至少要讓我覺得大老遠跑來,值。那麼遠找你是為了啥?為了圖個放心。我有親戚專門從濟南跑到北京看胃(病),事先託關係掛上了專家號,火車票、住宿費前後折騰了1000多塊錢,好不容易見到專家,屁股還沒做熱10分鐘不到,就寫方子了,好多問題沒問完呢,下一個(患者)就進來了,讓人覺得醫生很敷衍,不夠尊重我們。

  所以,不少患者,結束了還賴在醫生身邊不走,能多問一個(問題)就多問一個。患者的心理很簡單,都有點「依賴」醫生,希望多受一些照顧。這「照顧」指的不是開後門,哪怕醫生的態度能耐心一點,多解答我們幾個問題,讓我不帶著一肚子問題回家,感覺估計就會不一樣。

  醫生: 第二炮兵總醫院 呼吸科

  對患者的這個想法,我特別能理解。大老遠來見一次專家不容易,誰不希望專家能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看得仔細點兒呢?

  但醫生也有自己的為難之處。現在,一些簡單的病,患者或家屬也希望能到大城市、大醫院來看。因此,我們的工作量特別大,大醫院的專家更是如此,一個科室每天出門診的就幾個醫生。

  一般患者可能不理解「一上午看五六十、六七十個病人」是什麼概念。就是說,上午門診從8點到12點,一個醫生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也許也只有5分鐘。我們已經把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壓縮掉了,為什麼換來的是一片罵聲?

  每個人都希望醫生「分」給自己的時間長一些,但多數情況下,醫生只能緊著急的、重的來,對一些病情比較簡單的,可能只交代最關鍵的信息。有的患者可能有疑惑沒有得到充分解答,但是有些簡單的病,醫生能夠說的就是這麼幾句。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一些「賴著不走」的患者的心情,在診斷下一個患者的間隙,也會斷斷續續地再交代他幾句,但這會不會影響下一個患者的問診質量?這對醫生來說,這又是個兩難境地。  

嘔吐也要查心臟,醫院在「坑」錢?

  患者:匡先生,63歲,北京

  我有心臟病,這些年沒少往醫院跑,但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噁心想吐,醫生也讓我查心臟。我就覺得特別不能理解,擔心碰上了「過度檢查」。

  患者其實挺怕「過度檢查」的,一是白花錢,二是身體也跟著受罪。真要查出什麼問題來,咱沒得說,但估計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做「無用功」去了。像我那次,折騰半天,最後查出來就是個普通腹瀉。老百姓就難免犯嘀咕了:聽說醫生收入是跟做檢查的項目「掛鈎」的,醫生這麼做,是不是為了「坑」咱的錢?

  其實,醫患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挺難的,毀起來倒很容易。有時候一條不好的新聞、一個嘀咕在心裡憋久了,都能讓你慢慢地不信醫生了。好在我跟主治我的病的醫生熟,後來多問了一句,聽他仔細一解釋,嘀咕也就打消了。但是好多外地的(患者),不好意思問,或者醫生沒時間解釋得特別詳細,回去以後對醫生的印象能好嗎?

  醫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胸外科

  確實有一些醫院或醫生想通過多開檢查來賺錢,但大部分醫生開的項目比較多是為了儘量覆蓋到各種可能性,醫生最擔心的是「漏診」。現在醫患關係緊張,醫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給你查了,發現指標正常,患者可能說醫生「過度檢查」;要是該做的檢查沒有做,一旦因為「漏診」讓患者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有患者或家屬是會告你的。醫療責任有兩種,一種是技術事故,一種是責任事故。「兩害相權取其輕」,醫生有時寧願挨罵,也要把該檢查的都查了。

  一家三甲醫院曾經接診過一例腹痛、嘔吐的高齡患者,當時值班醫生沒有特別在意,開了止吐藥。但當患者離開醫院後就心肌梗死,再回來時,已經無藥可救了。一些心梗病人的最初表現,就是胃區不適。我想,也許這就是匡先生的醫生讓他查心臟的原因。萬一發現早期的心肌梗死呢?

  有一些檢查不是「過度檢查」,而是因為患者不學醫、不了解造成的誤會。以我的專業為例,來了一個胸外傷的患者,給他拍個胸片患者能夠理解,但為什麼還要給他做個B超?患者就不太理解了。其實,胸部外傷往往合併有腹部臟器破裂,嚴重的話可能有生命危險,這是一個非常必須的檢查。

  有很多患者包括一些老大夫會說,六七十年代沒有那麼多檢查,他也可以看病。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情況:就目前來說,所有疾病的死亡率是在逐步降低的。一些輔助檢查的存在,是有它的價值的。

  當然,檢查的項目多畢竟要花錢,患者做不做這個檢查,應有充分地知情權。為避免誤會,醫生有必要跟患者解釋清楚。醫生如果多加一句「我懷疑你的病存在這種可能性,建議你做個檢查」,或者「從目前檢查的情況看,一般來說可能性不大」,給患者一個自己掂量、考慮的空間,也許類似的誤解就會減少一些。

(責任編輯:UN017)

相關焦點

  • 【患者安全】鼓勵患者主動交流 促進醫患有效溝通
    迄今為止,大多數增進溝通的努力集中在患者交接時醫務人員之間的溝通,以及醫務人員與有個體化醫療需求患者之間的醫患溝通。然而,患者安全和醫患溝通及鼓勵患者主動交流密不可分,它能促進醫患有效溝通。相對來說,主動溝通的患者更少經歷醫療創傷和不必要的再入院,而被動的患者臨床轉歸要差些,依從性也要差些。疾病很可能影響患者的正常溝通,意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 人際溝通和醫患溝通
    人際溝通(1)  人際溝通的性質和內涵人際溝通是人們進行信息傳遞、思想和情況交流,彼此取得了解、信任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人際溝通是人際交往的起點,也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2)  人際溝通的類型1、 單項與雙向:單項溝通如作報告、發指示、作演講、開醫囑等;雙向溝通如會談、協商等。
  • 傳統儒學文化與醫患信任重構
    然而,現實中,由於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大、職業怠倦等原因,忽視了患者對溝通的情感需求,重「治療」輕「溝通」現象較為突出,而「冷漠」這一最能代表醫療行業形象的詞,更是凸顯了醫療行業建設中的這塊短板———醫學人文關懷。醫學是醫學技術和醫學人文的有機統一,重技術輕人文,勢必會使醫學失去溫度,這非但無益於醫學的協調發展,反而構築了醫者和患者之間在心理上的一道無形屏障。
  • 醫生受攻擊事件增多 患者信任如何獲取
    近年來,醫患糾紛乃至醫院暴力事件頻發。據中國醫院協會統計,無論從暴力傷醫發生醫院比例,還是醫生受攻擊造成明顯損傷次數,都呈總體上升趨勢[1]。2000年-2015年,我國媒體報導暴力傷醫事件共290起,其中2013年-2015年共發生141起,僅3年暴力傷醫事件佔到2000年-2015年事件總數的48.6%[2]。
  • 讀懂醫生辛苦 增進醫患信任
    喝的這瓶葡萄糖水,費用不由患者付,是算進科室成本裡的。其實,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醫生的職業特點,也讓更多人讀懂了醫生的辛苦。外科醫生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工作,體力消耗很大,極容易出現低血糖。在手術臺上,醫生經常會餓得頭昏眼花,甚至暈倒,有時只能靠喝葡萄糖補充體力。如果估計手術時間比較長,為了不出現低血糖反應,很多醫生會在進食時特意多吃一點。由於飲食不規律,很容易出現肥胖。
  • 巧用醫患溝通15分鐘快速成交
    語言,即溝通、交流,是打開患者心靈之窗的鑰匙,從而窺見他們的真實訴求。公立醫院的患者供不應求,常常連號都很難掛上,醫生不用費心跟患者交流,只要埋頭治療就可以。然而,民營診所的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可以說我們的每個患者都是精心維護的結果。那麼,我們的牙醫大大時間有限,病人也不少,怎麼高效溝通呢?
  • 讀懂醫生辛苦 增進醫患信任(無影燈)
    喝的這瓶葡萄糖水,費用不由患者付,是算進科室成本裡的。其實,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醫生的職業特點,也讓更多人讀懂了醫生的辛苦。外科醫生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工作,體力消耗很大,極容易出現低血糖。在手術臺上,醫生經常會餓得頭昏眼花,甚至暈倒,有時只能靠喝葡萄糖補充體力。如果估計手術時間比較長,為了不出現低血糖反應,很多醫生會在進食時特意多吃一點。
  • CICARE醫患溝通指南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中心UCLA Health構建了一套稱之為CICARE的用與患者家屬和同事互動交流的標準化醫患溝通模式。CICARE包含了6個步驟,CICARE是6個步驟英文首字母的組合。
  • 醫學心理學每日一練:醫患關係與醫患溝通
    醫患關係與醫患溝通的知識點相比於其他的知識點來說比較散,比較容易抓不住考點。因此中公吉林衛生人才網的老師在這裡給大家將涉及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如下總結,方便大家更好地掌握,更順利地通過考試。(4)對患者進行醫學治療的權利;(5)死亡判定權;(6)參與醫學司法活動的權利;(7)從事醫學研究和參與醫學學術交流的權利;
  • 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手術臺」上的醫患關係
    此外,百姓對醫學缺乏了解,認為醫院就能包治百病,卻忘記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正常規律;而醫護人員人文知識的欠缺和醫患溝通的不足,患者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缺乏信任都是導致問題的原因     人民網評論:探索醫患矛盾、醫患關係,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這就是在法治的框架、普通人的範圍內。然而,這種殺醫暴力事件,從一開始就背離了這個基本前提。因為這是赤裸裸的犯罪。
  • 縮小認知差異,方便醫患關係
    要想建立和維護和諧的醫患關係,醫患雙方都應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積極從主觀層面剖析原因,對影響醫患關係的因素做出客觀、全面的歸因。醫方應考慮到患者患病渴望得到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和情感支持的心情,一方面努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充分認識到給予患者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對患者的焦慮、煩躁情緒表示體諒並從細節出發給予其更多的安撫和關愛,努力縮小醫療衛生服務與患者期望之問的差距。
  • 理解和信任,醫患關係和諧的「充分必要條件」
    原文 :《以理解和信任構建新時代醫患關係》 作者 |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梁土坤 圖片 | 網絡
  • 哈醫大一院患者行兇事件:醫患矛盾真有那麼深嗎?
    哈醫大一院患者行兇事件,網絡調查顯示六成多人「感到高興」    【閱讀提示】    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一院,患者李某因對醫生的醫療建議不滿,持刀向4名醫生行兇,致一死三傷。    記者:從總體上看,我國醫患關係的主流是和諧的。據衛生部統計,2011年我國的門急診量達62億人次。在如此龐大的就診人群中,絕大多數患者是滿意的,也是信任醫生的。如果醫患關係惡化到了如此嚴重的程度,誰還敢到醫院看病?
  • 牙科最全241個醫患溝通視頻免費試用
    而醫患溝通這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概念,現終於有了功能強大、效果顯著的實體版讓牙醫瞬間獲得助攻裝備,溝通效率蹭蹭上躥便是人性化設計的牙醫管家醫患溝通視頻為所有診所及醫生推薦牙醫管家誠意之作:241個動畫版醫患溝通視頻的
  • 萊蕪殺醫案,北航傷醫案相繼發生,網友:將醫鬧者追刑加入黑名單
    又一起暴力傷醫事件,讓無數網友扼腕痛惜。12月24日早晨6時許,北京民航總醫院發生一起惡性傷醫事件,一名高齡患者的兒子疑似是對診療效果不滿,在急診搶救室內揮刀殘忍刺向女醫師楊文,致其搶救無效不幸身亡。而行兇的犯罪嫌疑人孫文斌,以涉嫌故意殺人罪被批准逮捕。
  • 護士問患者姓名遭遇飛腳 兒科婦科成醫患重災區
    在記者聯繫走訪的本市多家醫院的醫患衝突中,急診室兒科婦科發生的頻率最高。  突發事件  護士之間交流引來一腳  昨日9時30分,一起醫患衝突正在本市一家三甲級醫院上演,就醫者是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他叫罵著追進門診採血室工作區內,一腳踹向躲在角落裡的一名護士。
  • 洪慈憶亮相隱適美中國論壇 信任是醫患的紐帶
    洪慈憶醫師提出,醫患之間有一種無形的紐帶相連,叫信任。對於正畸醫師來說,用高水平的正畸技術和全方位服務和正畸患者交朋友,是收穫收穫患者的信任的良方。高水平的專業技術能讓患者獲得安全感,這是讓獲患者交付信任的第一步。此外,洪慈憶醫認為,全方位的服務不僅僅是為患者提供每一個環節的服務,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做好心裡建設。
  • 患者「傷醫」案背後的溝通「盲區」
    其實,醫患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挺難的,毀起來倒很容易。有時候一條不好的新聞、一個嘀咕在心裡憋久了,都能讓你慢慢地不信醫生了。好在我跟主治我的病的醫生熟,後來多問了一句,聽他仔細一解釋,嘀咕也就打消了。但是好多外地的(患者),不好意思問,或者醫生沒時間解釋得特別詳細,回去以後對醫生的印象能好嗎?
  • 「醫患群」成常態 外科醫生微信加了兩千名患者
    隨著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在生活中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醫患交流不局限於醫院內,微信、QQ等社交軟體裡的醫患溝通正在成為常態。  醫生、患者互加微信、QQ,群聊的情況增多,有的醫生甚至存了近兩千名患者的微信。  對此,有醫生認為,這些即時通信工具方便了醫患交流,雙方獲益;有醫生則坦言,佔據了不少私人時間,並且通過網際網路談疾病「有風險」。
  • 醫患交流中「重複」現象的會話分析
    來源: 醫學與哲學和諧的醫患交流可以起到提高臨床實踐治療效果的作用。日前國內醫患交流相關研究體現出多學科、多視角的特點[1]。近年來,隨著會話分析等學派的日益興起,人文社科學者們開始嘗試從跨學科角度對醫患交流進行分析[2-7]。相比較而言,醫患會話中的「重複」現象仍是一個較少受到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