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理解和信任構建新時代醫患關係》
作者 |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梁土坤
圖片 | 網絡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患關係比較和諧,很多感人畫面令人感慨。然而,近期從媒體上仍可見到一些傷醫事件的報導。醫患關係是否會因疫情的影響而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未知數。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次疫情將會促使國家、社會、民眾等各方對醫療保障制度、醫療管理模式、醫患關係、醫護人員社會價值等議題進行深刻反思,為重塑和諧醫患關係提供了重要契機。
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當前醫患關係相對和諧的原因。首先,國家採取了新冠肺炎治療的費用由國家承擔的模式,由醫療保險等相關制度予以保障。這不僅免除了患者的醫療負擔,也完全消除了患者的心理壓力,以及由此引發醫患衝突的可能性。疫情診療費用國家負擔的方式使得醫患雙方回歸純粹的醫生與患者關係,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醫患雙方可能存在的猜疑和不信任因素。其次,在全民抗擊疫情的社會氛圍之下,醫護人員心無旁騖進行治療,社會無私地提供支持,形成了疫情期間暫時的同仇敵愾共情場景,醫護人員也贏得了患者的理解和尊敬,這極大地降低了醫患衝突的可能性。再次,在信息發達的網絡社會,患者對新冠肺炎的傳染性、治癒難度、死亡率等有了深刻認識,從而使得患者對治療過程和診療效果有相對客觀的認知和合理的期待。這就較大程度降低了由於治療效果不理想而引發醫患衝突的可能性。
各種因素交織,使得疫情時期醫患關係呈現相對和諧的狀態。疫情期間相對和諧醫患關係的表徵、原因、反思等,為未來構建新時代和諧醫患關係提供了重要參考和現實契機。可以考慮從以下五個方面完善相關制度安排,降低醫療衝突發生概率,以促進新時代和諧醫患關係建設。
一,全面建設全民普惠的公益性醫療保障制度,降低患者醫療負擔,使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不需要考慮醫療費用等因素,為建設和諧醫患關係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醫療商業化和醫療負擔重是引發醫患衝突的因素之一。此次疫情使得社會反思現行醫療保障制度,為建立全民普惠的公益性醫療保障制度提供了重要契機。國家可以綜合考慮各種實際情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現實立足點,結合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
二,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充分保障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等各項基本權益,以法律形式作出規範,嚴懲惡意和暴力傷害醫護人員等惡性社會行為,為醫護人員提供制度支持。同時,在全社會普及和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向社會傳遞「傷醫嚴懲」等觀念,營造尊重醫護人員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逐步推廣醫療社會工作者支持機制。醫療社會工作者被認為是現代社會醫療服務的重要支持力量,其主要功能是協助患者解決與疾病相關的經濟、家庭、心理等問題,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疾病防治和傷殘康復等。現實中,配備相關醫療社會工作者的醫療機構仍不多,醫療社會工作者人才缺乏,未能發揮其調節醫患關係的現實效應。相關部門應該增加對醫療社會工作者的人員配備,建設完善的相關機制,充分發揮醫療社會工作者在緩解醫患衝突方面的作用。
四,建立患者救濟機制,充分保障其合法權益,解決其求助無門等問題。在診療過程中,患者是相對弱勢的一方,當其感覺自身權益受到損害又求助無門時,就可能引發其非理性行為。因此,可以考慮建立獨立於醫療機構的第三方處理和仲裁機構,通過處理醫患矛盾的專業權威機構為患者提供必要救濟渠道,從而降低醫患衝突的可能性。
五,強化醫德等相關教育,進一步增強醫護人員服務意識。以患者為本是醫護人員應該遵守的重要原則,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不是所有醫護人員的工作都能盡如人意,這是誘發醫患不信任和矛盾的因素之一。建議相關部門在醫護人員中強化醫德等相關內容的教育,增強其服務意識,促進醫護人員恪盡職守,從而也減小醫患衝突的可能性。
構建新時代和諧醫患關係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要素,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既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也不可能短時間一蹴而就。我們期望全社會能夠一同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而努力。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03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