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流傳著「植物油燒菜有害健康,用豬油做菜才又香又健康」的說法,一時間各位煮婦煮夫們都慌了,這是真的嗎?
現如今這個人人「談癌色變」的時代,各式各樣關於生活中致癌物的報導層出不窮。
英國專家研究發現「用植物油煎炸食物會釋放與癌症相關致癌物」,增加疾病發展的風險。
英國研究發現植物油致癌
英國科學家稱,用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加熱做飯時,會產生大量醛類化合物。
植物油產生的醛類物質比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每日安全限量標準多100到200倍,這可能導致癌症、心臟疾病以及痴呆等多種病症。
此外,牛津大學的神經學科教授斯坦還通過研究發現,吃太多玉米油或者葵花籽油。
它產生的Ω-6脂肪酸會取代大腦中的Ω-3脂肪酸,致使後者含量顯著降低,可能導致心理健康疾病或失語症等。
這一新聞讓國內很多人犯難了,比較中國人常用的食用油都是花生油、大豆油等植物油為主,因此我們到底還能吃什麼?
植物油過度加熱確實不健康
仔細看了一下有關「植物油有害」的一些健康新聞,其源頭都指向2015年11月7日的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報導——根據英國科學家研究顯示,用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做飯,可能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這是因為普通植物油加熱時會產生大量醛類化合物,而醛類化合物可能導致癌症、心臟疾病以及痴呆等多種病症。
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信嗎?可信!那我們真的應該按照科學家研究中提示的那樣不用植物油改用豬油嗎?大可不必!
在這份研究中,植物油加熱的條件是指加熱到180℃,而我們平時大多數食用植物油的煙點是18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炒菜時候油都冒煙了,才達到180℃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大量攝入這樣的油,對健康才肯定是有害的。
怎樣烹飪才健康防癌?
1 低溫用油
平常做飯時,有些人習慣等油燒熱冒煙時再放食材。這個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因為醛類物質就是因為植物油在高溫時才會大量產生,因此,如果等油燒熱,這時候釋放的醛類物質早就超標了。
2 避免反覆用油
家裡油炸東西時,要使用大量的油。如果用一次就扔掉了,很多人會反覆使用。
當然,家庭是可以再次使用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次數,不要超過2次。
3 限制使用量
對於現代人來講,慢性病是隱形殺手之一。由於大家平時攝入高脂肪、高糖食物,慢性病發病率也逐漸升高。
因此,大家在家做菜時一定要限制油的使用,一般每人每天不超過25g為宜。
4 不要長期食用單一油種
每種植物油的營養價值都不同,大豆油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橄欖油含有一種多酚的抗氧化劑,核桃油含有豐富的磷脂,所以儘量不要使用單一的油種。
人類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食物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但是有些食物經常攝取很容易誘發癌症。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防癌的積極措施的第一步,最但最重要的應從食物抓起,在烹飪食物過程中應注意些什麼才不會把食物變成毒物呢?
多吃具有根莖的蔬菜
蘿蔔、豆芽、南瓜、萵苣和豌豆含有一種酶,能分解亞硝酸胺或阻止致癌物質發生作用;白蘿蔔、胡蘿蔔等根莖類蔬菜含有豐富木質素,有一定的抗癌功能。因此,多吃些根莖類蔬菜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切菜要先洗後切,切好即炒,炒好即吃
由於維生素C易溶於水,化學性能不穩定,所以在烹調蔬菜時,最好不要切碎後再洗,更不宜長時間浸泡。
不要擠出菜汁
菜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酶和其他養分,故一般不要將菜汁擠掉。如特殊烹調時需要擠出菜汁,也要儘量利用起來,不要浪費掉。
魚肉不可燒焦
科學檢測證明,魚和肉及其製品含有較多的強致癌物質。在烹調魚、肉等食物時,千萬注意不要燒焦,已經焦的部分不要吃。
適當用點醋
烹調蔬菜時如能放一點醋,不但味道鮮美,還能加強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因為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中不易被分解。
不宜加用食鹼
在燒煮豆類食物、蔬菜時加些食鹼,可使食物酥軟,但卻會使維生素C大量被破壞和失效,降低蔬菜的營養,因此最好不要用。
此外,科學研究還發現,醃菜、醃肉裡都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食品加工中的防腐劑、著色劑也含有亞硝酸鹽物質,因此最好少吃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