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仙級輕型裝甲巡洋艦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輕巡洋艦的始祖。在一戰爆發前英國海軍正在瘋狂暴兵,大量先進的高速驅逐艦服役,而作為各驅逐艦支隊旗艦的偵查巡洋艦就顯得落後了。為了改變這一情況,高速驅逐艦領艦的設計被提上日程。面對驅逐大型化和輕巡洋艦兩條設計思路,英國海軍最終選擇了防護和火力都更突出的後者,這就是林仙級輕型裝甲巡洋艦。
該級採用飛剪首,巡洋艦尾、首樓艦型和單桅三煙囪布局。單獨的前桅採用杆式結構,3座煙囪中:中間的2號煙囪負責一般情況下鍋爐的排煙任務,因此要大於前後的1、3號煙囪。
其裝甲防護與先前的偵查巡洋艦或防護巡洋艦採用的穹甲防禦的方式不同,而是採用了舷側裝甲帶。由於當時海軍技術的改進,採用了垂直裝甲與舷側外板結合一體的方式,在提高防護的同時減輕了艦體的重量。這一防護設計後來得到廣泛的應用,奠定了輕巡洋艦的這一類軍艦存在的基礎。
林仙級的動力設備採用全燃油鍋爐和蒸汽輪機,雖然設計輸出功率4萬馬力,但實際使用時限制在32000馬力,因此實際最大航速只有27.5節。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英國海軍後來停止讓這類軍艦擔任驅逐艦部隊的旗艦,而是建造專門的驅逐艦領艦。
服役時,該級因造船廠不同,安裝的武器略有差異。主要武器為混搭的152毫米和102毫米主炮。152毫米主炮分別位於首部首樓甲板和尾部上甲板,102毫米炮位於兩舷側上甲板,除了76毫米高射炮之外,還安裝了2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到戰爭期間,又增裝2座雙聯裝魚雷發射管以及水上飛機、機關炮、布雷軌道等。
林仙級一共建造了8艘,大多以希臘神話中的知名人物和物品以及一些形容詞來命名。
服役之後,「林仙」號、「曙光女神」號、「加勒蒂亞」號、「不餒」號擔任驅逐艦分隊旗艦,另4艘直接加入輕巡洋艦分隊,之後前4艘也轉屬輕巡洋艦分隊。首艦「林仙」號服役時,一戰便已爆發,它和姐妹艦「不餒」號一起參加了英德之間的第一場海戰:赫爾戈蘭灣海戰,後來「菲頓」號參加了1815年加裡波利戰役;「加勒蒂亞」號參加了著名的日德蘭海戰。一戰末期,「加勒蒂亞」號開赴黑海。一戰結束後,陸續退役。1921年「不餒」號開赴地中海,運送匯票。此級輕巡洋在服役期間僅1艘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