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舉行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出席發布會並回答了媒體關心的熱點問題。
三大因素推動M2企穩回升
2019年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8.7%,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別高了0.5個和0.6個百分點,增速有所回升。阮健弘表示,這是人民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明顯體現的結果。
2019年,人民銀行會同金融管理部門,適時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在豐富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資金來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提升了商業銀行的貸款投放能力,推動了M2增速的企穩回升。從數據上看,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銀行貸款保持較快的增長。2019年末,人民幣貸款增速12.3%,保持在較高水平。二是銀行的債券投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銀行的債券投資同比增長15.6%,比上年同期高2.3個百分點,較好地支持了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的發行。三是商業銀行以股權投資的形式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融出資金規模的降幅收窄,2019年末下降了6.4%,比上年同期即2018年末的下降9.8%收窄了3.4個百分點。
阮健弘表示,目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合理充裕,2019年末,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是2.4%,比上月末高0.7個百分點,貨幣的派生能力比較強,貨幣乘數處於6.13的較高水平。
「金融數據整體向好,結構在優化,企業的中長期貸款企穩回升。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速持續加快,整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阮健弘說,2019年,資管新規配套的制度體系逐漸完善,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得到平穩有序整改、轉型升級。同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互協調配合,突出了逆周期調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也有所提高。可以說,當前的金融體系更加健康,流動性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更加通暢。
「兩增一減」拉動社融多增
2019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5.58萬億元,比上年多3.08萬億元。
阮健弘表示,這顯示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從結構上來看,貸款和債券多增,表外融資是少減,這是社會融資規模多增的主要原因。
2019年全年,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6.88萬億元,比上年多增1.21萬億元。2019年,企業債淨融資是3.24萬億元,比上年多6098億元。從佔比看,企業債的融資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是12.7%,比上年高了1個百分點。
表外融資方面,2019年表外融資降幅縮小。委託貸款減少9396億元,同比少減6666億元;信託貸款減少3467億元,同比少減3508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4757億元,同比少減1586億元。
周學東表示,「兩增一減」是與治理影子銀行有關係的。2019年,表外融資三項少減了1.18萬億元,而2018年減少了3萬億元。這顯示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壓縮影子銀行規模在循序漸進地推進。
目前我國法定準備金率處於適度水平
今年1月1日央行宣布降準之後,目前金融機構的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9.9%。孫國峰表示,從國際、國內綜合來看,目前我國的法定準備金率處於適度的水平。
具體來看,我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形成了「三檔兩優」框架。大銀行是12.5%,中型銀行是10.5%,服務縣域的小型銀行、農村金融機構是7%。在這基礎上還有兩類優惠,對第1檔、第2檔有普惠金融的定向降準的優惠。對於第3檔小型銀行,如果符合一定比例用於當地的要求,可以在7%的基礎上再降一個百分點,實際上大多數服務縣域的農村金融機構都會符合這個優惠的條件,所以實際上這部分小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目前是6%。
從國際比較來看,孫國峰表示,目前國際上發達經濟體法定準備金率比較低,但超額準備金率比較高。所以從總的準備金率比較來看,我國的水平也是比較低的。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準備金率處於中等偏下水平。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孫國峰表示,準備金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即維護金融穩定、抵禦金融風險。所以在當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背景下,維持一定的準備金率水平是必要的。
「從國際、國內綜合來看,目前我國的法定準備金率處於適度的水平。根據宏觀調控的需要,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也存在一定的空間,當然這個空間是有限的。」孫國峰說。
關於人民幣匯率,去年8月份人民幣匯率貶值破7以後,又在去年11月、12月兩次反向破7,雙向浮動、彈性明顯增強。去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率已經達到4%左右。孫國峰表示,這個水平和國際主要貨幣波動率水平基本相當,發揮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也增強了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
最近人民幣對美元有所升值,市場認為是受到包括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影響。孫國峰表示,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有利於中國、美國和世界,對全球市場信心都有明顯的提振,外匯市場以及其他金融市場已經作出了正面的反映。後續正面提振作用還會延續,有待進一步觀察。
利率傳導效率在提升
2019年,央行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啟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改革,目的是疏通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提升傳導效率。孫國峰表示,去年市場利率整體下行。通過LPR改革,打破貸款市場利率隱性下行的效果非常明顯。去年12月份,新發放貸款中利率低於原來的貸款基準利率0.9倍,佔比已超過16%,也帶動了整個貸款實際利率水平的下降。
去年12月份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為5.74%,是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比2018年高點下降了0.55個百分點。自去年8月份LPR改革啟動以後,新發放的一般貸款的平均利率下降0.36個百分點,而2019年底一年期LPR較改革前下降了16個基點。孫國峰表示,一般貸款平均利率下降幅度比LPR下降幅度要大,說明利率傳導效率在提升。
自LPR改革後,貸款基準利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至於所謂「降息」問題,孫國峰表示,重點要看貸款實際利率水平,這個水平是明顯下降的,特別是其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下降。去年前11個月,5家大型銀行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平均4.73%,比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7個百分點。
目前LPR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相關,實際貸款利率與MLF之間存在兩層加點。目前MLF操作已經常態化,基本上在每月月中進行。關於MLF利率水平,孫國峰表示,MLF利率由金融機構投標決定,取決於銀行體系流動性狀況和市場的供求因素變化。
孫國峰同時表示,存款的基準利率還將長期保留,作為我國利率體系壓艙石的作用還要發揮。人民銀行將根據國務院的部署,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物價、基本面的情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
加大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信用貸款支持力度
2019年小微企業貸款呈現「量增、價降、面擴」態勢。截至去年末,普惠小微貸款支持2704萬戶小微經營主體,同比增長26.4%;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戶均貸款餘額161萬元,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戶均餘額31萬元,小微貸款普惠性進一步提升。
「今年,我們對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信用貸等一系列指標都會予以關注。」鄒瀾說,具體措施上,一是推動商業銀行轉變經營理念。嚴格控制房地產在新增信貸資源中的佔比,實施信貸資源增量優化和存量調整,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信貸投放。引導商業銀行按照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切實轉變經營思想,調整經營策略,培養經營能力,把經營重心和信貸資源更多投放在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領域。
二是進一步強化組織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大中型金融機構普惠金融事業部的建設,落實綜合服務、統計核算、風險管理、資源配置、考核評價等「五專機制」的要求,發揮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貼近小微企業的優勢,推動金融服務向基層社區和鄉村延伸,鼓勵設立小微支行、社區支行等專營服務機構。
三是繼續運用科技賦能提高服務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貸審批發放流程,提高客戶識別和信貸投放能力。加強網上銀行、移動客戶端等開發運用,為小微企業提供開戶、支付、融資等高效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匯總分析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挖掘本機構大企業客戶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客戶,加大首貸、續貸、信用貸款、應收帳款融資支持。
四是健全金融機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督促金融機構完善內部績效考核激勵機制,改革小微信貸業務條線的成本分攤和收益分享機制,優化一線信貸人員的績效考核和收入關係,降低小微金融從業人員利潤指標考核權重,增加小微客戶服務情況的考核權重,提高對小微企業放貸的積極性。
來源: 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