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學制、課程和考試看,可以說英國中學不搞文理分科。
首先看英國中小學學制。英國人5歲開始上小學,到6年級小學畢業。之後進入中學,中學學制是3-2-2,有的是3-2-3,一般沒有中國的初中和高中的說法。若硬要對應,大致第一階段的3年(7至9年級)相當於初中;第二階段的2年相當於高一和高二,讀完參加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第三階段的兩年被稱為「第六學級」(SixForm),學生在此階段準備高考。
英國中學有好幾類,早先學校之間的課程設置差別很大。《1988年教育改革法》通過後,英格蘭和威爾斯所有公立學校5-16歲學生須學統一的國家課程,中小學都須開設三類課程:核心課程3門,為英語、數學、科學;基礎課程7門,包括歷史、地理、工藝學、藝術、音樂、體育、外語;第三類則是附加課程。第一階段3年全部是必修課。
學生在讀完9年級後開始第二階段的為期2年的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課程學習,相當於中國的高一和高二。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選擇5至10門課程。這個階段的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總共多達45門。必修課包括英語、數學、設計與技術、法語或德語、生物、化學或物理、歷史或地理;選修課包括商業、生物、化學、物理、經濟、地理、歷史、人文科學、藝術、音樂、宗教研究、多門外語、工程學、衛生與社會護理、休閒與旅遊、音樂、宗教等。讀完2年後,學生需參加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可見,在前11年的小學和中學教育中,英國總體上沒有搞文理分科;但在歷史和地理中,物理、化學和生物中,法語和德語中,學生又只可選一門課程,而不必面面俱到,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分科。學生到底學多少、哪些課程,大體上取決於學生本人的學習興趣和能力,不存在目前國內熱議的中學文理分科問題。GCSE考試涉及知識面廣,但並不難。學生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更沒有高考的壓力,可以從容地吸取大量人文和科學知識,活躍思維,開闊眼界,提高素質,豐富自己。
在英國,學生通過GCSE後,可進入中學第三階段,即2年的延續教育階段,相當於高三和高四,學生讀完後要參加相當於英國高考的A-Level(高級教育水平普通證書)考試。一般來說,學生在本階段一開始就基本確定要報考的大學及專業,清楚其對考試科目和成績的要求,故能非常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通常,學生在第一年選學相關的5門課程,第二年再從中挑選3門,報考牛津或劍橋的往往選4門,其他課程則不用管了。例如,如果考經濟系,學生可以選擇考數學、物理、高等數學和經濟學;如果考計算機專業,學生可以選擇考數學、高等數學和計算機;如果考藝術專業,學生可以選擇考工藝美術、設計、攝影。英國有60多門A-Level課程供學生選擇,當然,不同學校師資力量不同,可供學生選學的課程也參差不齊。
每門選擇的學科在冬夏各考試一次,學生採用單科結業的方式參加A-Level考試。考試注重考察學生的知識水平、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甚關注機械記憶和過於「技術化」的解題技巧。就是說,考試不考記憶力,而是想像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4次考試的平均成績就可以作為考大學的成績。成績為分段制,而非分分必爭的分數制。 (本報倫敦2月16日電 本報駐倫敦記者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