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中素來有分文理科,文理科所學科目是語文、數學(文科高考數學比理科數學相對簡單)、英語三門基礎公共科目。此外,文科生學習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生學習化學、物理、生物,而且,理科比文科更受歡迎,大學選專業和將來就業面更廣,這幾乎是常識。
很少有人知道文理分科其實來源於西方近現代教育中的分軌制傳統,而且西方教育歷史上文科是傾向於進大學深造的貴族教育,理科(歷史上叫實科)是為中下層勞動人民進入工廠就業的實用教育。只不過隨著近現代幾百年來科學的突飛猛進,以及資場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普及教育,理科(實用科目、自然科學科目才逐漸受到大學和社會的重視。
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德國教育就已經形成了典型的三軌學制,並在這種制度下產生了三種學校:
1、一種是為勞動人民設立的國民學校
2、一種是為中層階級設立的中間學校
3、還有一種是為上層階級設立的文科中學
19世紀末,受新人文主義影響,德國的中等教育開始了關於古典教育派和現代教育派之爭。1892年,德國中學進行了改革。其主要內容有:
1、減少文科中學古典語言的課程分量,在其他中學中增加了自然科學和現代語言的課程。
2、根據這次課程,德國又增設了兩類學術性學校:
實科中學和文實中學。
前者注重自然科學和數學,後者注重現代外國語言。
1901年,德國召開教育者大會,導致了同年的教育改革。改革宣布文科中學、實科中學和文實中學三類地位相同,都可以為大學多數科系培養學生。。大會還對這三類學校的教學計劃作調整。
這次改革雖然宣布從培養智力的角度來看,三類學校的價值相同,實科受到重視,但文科中學仍是最受重視的學校。
從這裡可以看出德國、英國、法國等有雙軌制傳統的國家對於改革教育雙軌制的努力。
一戰後,德國於1919年建立了魏瑪共和國,並通過了《魏瑪憲法》,規定了該時期的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依憲法規定:
教育權歸各洲所有,國家負責對教育事業進行監督。
在此時期,德國對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師培養和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
1、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國廢除了雙規學制,實施了4年制的統一初等學校運動。之後,又實施了八年制的初等教育。
2、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取消了中學的預備階段(即大學預科),使中學能夠建立在統一的基礎學校上(初中和高中)。
二是新建立了兩種學校——德意志中學和上層建築學校
3、教師培養上,德國提出了小學教師由屬於高等教育的師範學院培養的措施,提高了師資培訓的規格。
4、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堅持大學自治、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眾的思想。
以上,基本上是對德意志帝國時期的整個教育制度進行了全面完善和發展,也被其他的西方國家所學習,更被中國所學習。總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教育與以前相比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也出現了帝國時期所強調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傾向。
類似於德國的教育雙軌制,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但在近現代百年的科學主義的浪潮下都在逐漸改革,隨著第三個工業革命在美國興起,美蘇爭霸,鄧小平更是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理科教育在當今時代更受重視了,文科也就只有法學、金融學可以與之媲美。